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22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2220)
- 作品数:10 被引量:45H指数:5
- 相关作者:张淑兰鲁艳明吉耀华刘霞张瑶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医科大学湖北理工学院日本香川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IGF-Ⅱ对宫颈癌细胞中KCC1基因表达的影响
- 2007年
-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Ⅱ)对宫颈癌SiHa细胞中K-Cl协同转运子1(KCC1)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半定量RT-PCR及Western-blot法检测宫颈癌SiHa细胞经不同时间不同浓度IGF-Ⅱ作用后,其KCC1 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经IGF-Ⅱ作用后的SiHa细胞,其KCC1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并且这种变化呈一定的时间剂量依赖关系。结论:IGF-Ⅱ作用下KCC1表达的增加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 吴晓娟张淑兰
- 关键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宫颈癌
- 宫颈病变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型别分布被引量:7
- 2009年
- 目的:探讨不同级别宫颈病变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型别分布及HPV不同亚型感染的致癌性。方法:选择宫颈病变患者436例,按组织病理学结果分为典型HPV感染改变者58例、CINⅠ69例、CINⅡ134例、CINⅢ129例、宫颈癌46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包括HPV感染改变者和CINⅠ;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包括CINⅡ和CINⅢ。采用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Hybrimax)对所有患者宫颈脱落细胞进行HPV分型,计算不同宫颈病变HPV不同亚型的检出率。结果:436例宫颈病变中常见的HPV亚型(检出率>5.0%)从高到低依次为HPV16(55.73%)、HPV58(18.58%)、HPV33(11.70%)、HPV31(10.78%)、HPV52(7.80%)、HPV53(7.57%)。宫颈癌组依次为HPV16、18、39;HSIL组依次为HPV16、58、33、31、53、52;LSIL组依次为HPV16、58、52、31、53/33、11、68、cp8304、18。HPV16与宫颈病变的级别呈正相关(P=0.000)。结论:沈阳地区宫颈病变常见的HPV亚型是HPV16、58、33、31、52、53型,HPV16致癌性最强。
- 刘霞王劲欧吉耀华张淑兰
- 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宫颈肿瘤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 白藜芦醇对宫颈癌HeLa细胞表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白藜芦醇对宫颈癌细胞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表达的影响,探讨白藜芦醇对宫颈癌侵袭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Transwell侵袭系统,检测白藜芦醇对宫颈癌HeLa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白藜芦醇对肿瘤细胞伪足形态的影响;RT-PCR、Western blot法了解白藜芦醇对HeLa细胞EGF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表明,白藜芦醇1mM、0.5mM两组平均穿过的细胞数分别为9.20±1.924,10.20±2.049与空白对照组及溶剂对照组(平均穿过的细胞数分别为39.80±2.387,39.00±3.808)相比,明显减少(P<0.05)。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表明,白藜芦醇能够明显降低宫颈癌细胞EGF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同时,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经白藜芦醇作用后,HeLa细胞逐渐由多角形向圆形转变,周围生长出的片层状、不规则的伪足结构(包括板状伪足和丝状伪足)逐渐减少,伪足变短变细,且断裂增多。结论:白藜芦醇能够有效降低宫颈癌细胞EGF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而对肿瘤细胞侵袭转移所必需的细胞装配—伪足结构的形成数量和质量产生影响。白藜芦醇通过此作用机制达到对宫颈癌细胞侵袭的抑制作用。
- 张瑶张淑兰
- 关键词:宫颈肿瘤白藜芦醇表皮生长因子肿瘤侵袭
- 人乳头瘤病毒分型检测在宫颈癌机会性筛查中的应用被引量:9
- 2009年
- 目的探讨门诊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的常见基因型;评价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简称HybriMax)在发现宫颈病变中的价值。方法采用HybriMax技术对9 802例有性生活史的门诊就诊女性进行下生殖道HPV感染分型检测,分析门诊女性HPV感染的常见基因型。其中1 061例患者同期行病理组织学诊断,按病理结果分为宫颈炎组489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m,CIN)Ⅰ120例、CINⅡ/Ⅲ369例和宫颈癌83例,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评价HybriMax在筛查宫颈病变中的价值。结果9 802例门诊女性中前5种常见的HPV感染型别(按阳性率递减)依次为HPV16(14.38%)、HPV58(6.96%)、HPV52(5.26%)、HPV33(3.59%)、HPV53(3.29%)。宫颈癌组依次为HPV16、18、58、33和39。HybriMax技术检测CINⅡ、Ⅲ和宫颈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50%、50.01%、56.82%、85.43%。结论门诊女性常见的HPV感染基因型为HPV16、58、52、33和53。HybriMax技术对发现CINⅡ、Ⅲ和宫颈癌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适合于宫颈病变的大规模筛查和临床诊断。
- 刘霞张淑兰吉耀华
- 关键词:人乳头状瘤病毒宫颈肿瘤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机会性筛查
- 凋亡诱导因子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探讨凋亡诱导因子(AIF)在人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5例宫颈癌、31例癌前病变和1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AIF的表达。结果AIF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和癌前病变组织中表达微弱,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IF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显著高于正常宫颈和癌前病变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F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结论AIF蛋白表达水平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是评估宫颈癌的一项指标。
- 李海霞鲁艳明温冬雪张淑兰
- 关键词:凋亡诱导因子宫颈癌免疫组化
- 诱导细胞死亡的DFF45样效应因子-B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 2009年
- 目的检测诱导细胞死亡的DFF45样效应因子-B(the cell-death-inducing DNA-fragmentation-factor-like effector-B,CIDE-B)在人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5例宫颈癌、33例癌前病变和1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CIDE-B的表达。结果CIDE-B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前病变及正常宫颈组织(P<0.05),CIDE-B蛋白在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与正常宫颈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DE-B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年龄、组织类型和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结论CIDE-B蛋白高表达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 温冬雪鲁艳明李海霞张淑兰
- 关键词:宫颈癌免疫组化
- galectin-9蛋白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中的表达缺失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研究半乳凝素9(galectin-9)在不同程度子宫颈病变发生、发展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galectin-9在正常子宫颈鳞状上皮20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包括低度病变和高度病变)41例和浸润癌组织30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00%正常的子宫颈鳞状上皮,具有galectin-9蛋白的免疫活性,在子宫颈低度上皮内瘤变(LGSIL)、高度上皮内瘤变(HGSIL)(包括原位癌)和浸润期子宫颈鳞癌(ISCC)各组中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38.8%和38.7%。随着病理学级别的进展,galectin-9的表达逐渐下降,正常子宫颈上皮>LGSIL>HGSIL>ISCC(P<0.05)。结论随着子宫颈病变的加重,galectin-9的表达强度逐渐减弱。galectin-9表达缺失发生在子宫颈癌发生的早期,可能在子宫颈癌前病变进展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梁美艳张淑兰平岛光臣
- 关键词: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 子宫颈癌患者血清中半乳凝素9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8
- 2008年
- 目的检测子宫颈癌患者血清中半乳凝素9(Gal-9)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9例子宫颈浸润癌(平均年龄45岁),45例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和26例正常妇女的血清(平均年龄均为40岁),应用ELISA方法检测Gal-9的表达,浸润癌组同时检测C反应因子(CR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比较相关性。根据血清检测Gal-9结果,选择其中4例子宫颈癌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法比较Gal-9蛋白的差异。结果子宫颈癌组患者血清中Gal-9的表达为27.15ng/L,正常组为17.43ng/L,CIN组为21.20ng/L,浸润癌组血清中Gal-9的表达与CRP和VEGF呈正相关。血清高表达Gal-9的肿瘤组织中Gal-9蛋白的表达高于低表达者。结论血清中Gal-9的产生与子宫颈癌细胞有关。Gal-9在子宫颈癌的形成和侵袭过程中发挥保护作用。
- 梁美艳鲁艳明张瑶张淑兰
- 关键词:子宫颈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EphB4和EphrinB2 mRNA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检测EphB4和EphrinB2 mRNA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子宫颈癌发生、发展及血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90例子宫颈癌、15例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和15例正常宫颈组织中EphB4和EphrinB2 mRNA的表达,同时利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SP)法检测上述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分析EphB4和EphrinB2 mRNA的表达与各种临床病理参数和血管生成的关系。结果尽管所有子宫颈组织中均可检测出EphB4和EphrinB2 mRNA的表达,但是EphB4 mRNA在子宫颈癌(125.59±16.63)和CIN(122.61±17.30)组织中的表达强度均高于其在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95.72±4.63)(P均<0.05)。EphrinB2 mRNA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强度(111.11±22.86)明显高于其在CIN(94.48±6.30)和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93.56±7.89)(P均<0.05)。EphB4 mRNA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强度与子宫颈癌的临床分期和肿瘤直径密切相关(P均<0.05)。EphrinB2 mRNA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强度只与子宫颈癌的肿瘤直径密切相关(P<0.05)。正常宫颈组织、CIN和子宫颈癌组织中MVD逐渐增加,分别为(11.33±2.38),(26.47±7.47)和(42.97±9.99)。子宫颈癌组织中EphB4和EphrinB2 mRNA的表达均与MVD呈正相关。结论EphB4和EphrinB2在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及血管生成过程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 姜涛张淑兰陆晓云高红
- 关键词:子宫颈肿瘤EPHB4MRNAEPHRINB2MRNAMVD
- PVB与PF方案对局部晚期宫颈癌PTEN、VEGF和CD105表达的影响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比较PVB与PF方案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PTEN、VEGF和CD105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妇科收治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15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PVB组75例予顺铂、长春新碱、博来霉素化疗;PF组75例予博来霉素、顺铂配合5-氟尿嘧啶治疗。观察并对比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疗效及患者癌组织PTEN、VEGF表达阳性率、CD105抗体标记的肿瘤MVD值等指标。结果:1治疗后两组PTEN、VEGF表达阳性率均有所改善,与PVB组(76.3%)比较,PF组PTEN表达阳性率(88.3%)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VB组(15.3%)比较,PF组VEGF表达阳性率(6.7%)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MVD值均有所改善,与PVB组(38.93±9.89)比较,PF组MVD值(35.61±10.33)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与PVB组(76.67%)比较,PF组的有效率(86.67%)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PVB方案相比,PF方案能够使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PTEN表达水平升高,降低VEGF和CD105表达水平,临床疗效更确切。
- 罗淑红石慧萍张青冬彭浩史全海张淑兰
- 关键词:晚期宫颈癌PTENVEGFCD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