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3033432)

作品数:4 被引量:25H指数:4
相关作者:陈惠芹张绪超黄绍良吴北燕蔡耘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4篇干细胞
  • 3篇分化
  • 2篇造血
  • 2篇造血干
  • 2篇造血干细胞
  • 2篇生物学
  • 2篇生物学特性
  • 2篇胚胎
  • 2篇胚胎干细胞
  • 2篇细胞分化
  • 2篇间充质
  • 2篇间充质干细胞
  • 2篇充质干细胞
  • 1篇诱导分化
  • 1篇造血干细胞移...
  • 1篇人脐
  • 1篇人脐静脉
  • 1篇生物学特性鉴...
  • 1篇胎儿

机构

  • 4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4篇黄绍良
  • 4篇张绪超
  • 4篇陈惠芹
  • 3篇吴北燕
  • 2篇蔡耘
  • 2篇魏菁
  • 2篇黄科
  • 1篇包蓉
  • 1篇周敦华
  • 1篇黄永兰
  • 1篇吴燕峰

传媒

  • 1篇细胞生物学杂...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人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鉴定被引量:5
2005年
为了对人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MSC)进行分离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鉴定。采用胶原酶分步消化法获得人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hUVMSC2)并对其进行体外培养、形态学观察及绘制生长曲线;利用条件培养基诱导法分析该细胞分别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D54、CD105、CD29、CD166、CD44、CD31、CD34、CD49、CD106等表达情况。结果该细胞形态为梭形或成纤维样,不表达内皮来源的vWF因子。在不同诱导条件下,该细胞可分别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hUVMSC2细胞表面表达CD54、CD105、CD29、CD166、CD44等间质细胞黏附分子,不表达CD31、CD34、CD49、CD106等内皮或造血细胞相关标志物。该细胞指数生长期倍增时间约为26h,在添加bFGF条件下可迅速增殖,指数生长期倍增时间缩短为16h。研究证实人脐静脉内皮层下存在间充质干细胞,采用分步酶消化法可同时分别获得单根脐静脉的内皮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hUVMSC2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潜能并表达多种黏附分子。
张绪超陈惠芹黄绍良魏菁黄科吴燕峰包蓉
关键词:人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诱导分化造血干细胞移植
胎肝造血期胎肝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分离、培养人胎肝造血期胎肝间充质干细胞(MSC),研究其生长特性及表面标记的表达。【方法】取孕16~20周人胚胎肝脏,分离培养胎肝MSC,传代培养成系并检测其增殖能力,应用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其造血相关表面标记和细胞蛋白表达。【结果】人胎肝MSC呈成纤维样形态,指数生长期倍增时间约为16h,细胞增殖26.5倍。传代15次仍有94.18%的细胞处于G0/G1期。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人胎肝MSC表达CD29、CD44、CD105、CD106和CD166,不表达CD31、CD34、CD45,不表达与GVHD相关的HLA-DR、CD80、CD86、CD40、CD40L。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胎肝MSC表达造血微环境细胞外基质蛋白Fibronectin、α-SMA及上皮细胞标记蛋白AFP和E-cadherin。【结论】人胎肝MSC具有胚胎造血组织和发育中的肝脏特异的相关分子表达,免疫原性弱,可以作为研究造血、胎肝发育机制的模式细胞。
吴北燕黄绍良陈惠芹张绪超魏菁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肝脏发生
含人AGM区基质细胞培养体系定向诱导胚胎干细胞为造血干细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2
2007年
目的:体外模拟胚胎早期AGM区造血微环境,诱导胚胎干细胞(ESCs)分化为造血干细胞(HSCs)。方法:将小鼠E14ESCs在含BMP-4及VEGF的半固体培养基中诱导为拟胚体(EB),分别于3、6、9、12、15d时收获EB,流式细胞术检测Flk-1+细胞含量。取Flk-1+细胞处于高峰期的EB细胞,在人AGM区基质细胞饲养层上进一步诱导分化,并设无饲养层对照,分别于3、6、9、12d时收获细胞计数、流式细胞术检测Sca-1+c-kit+细胞含量,并分析造血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结果:诱导E14细胞形成EB过程中添加BMP4+VEGF的因子组Flk-1+细胞在第9d达峰值(27.53%±2.84%),与未添加因子组(8.77%±1.12%)比较差异显著(P<0.05)。将培养9d的EB细胞在hAGMS3、hAGMS4饲养层上进一步诱导分化,第6d时Sca-1+c-kit+细胞达峰值,分别为7.31%±1.21%、7.62%±1.52%,其绝对数分别扩增(2.57±0.48)倍、(2.35±0.36)倍,与无饲养层组比较显著差异(P<0.05)。该分化阶段的Sca-1+c-kit+细胞具有形成各系造血细胞集落的能力。结论:人胚早期AGM区基质细胞能促进小鼠ESCs定向分化为HSCs,为研究ESCs分化为HSCs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实验模型。
张绪超陈惠芹黄绍良吴北燕黄永兰蔡耘
关键词:胚胎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细胞分化
BMP-4与VEGF促进拟胚体中原始造血干细胞发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本研究旨在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诱导胚胎干细胞(ESC)形成拟胚体(EB)过程中促进原始造血干细胞形成的作用。将小鼠E14 ESC在半固体培养基中诱导为EB,根据培养体系中有无添加因子分组:未添加因子的自然分化组、含不同浓度(5、15、25、50 ng/ml)的BMP-4组,在BMP-4单因子实验的基础上联合10 ng/ml VEGF组及单因子VEGF组。分别于3、6、9、12、15天时收获EB,用流式细胞术检测Flk-1+细胞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添加BMP-4因子浓度的逐渐升高,EB中Flk-1+细胞形成比例也逐渐增加,在第3天(D3)和第6天(D6)两个时点,25 ng/ml BMP-4作用组Flk-1+细胞达到峰值,分别为(6.51±1.02)%和(7.70±1.12)%,与无BMP-4对照组及5 ng/ml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然而在BMP-4浓度升高至50ng/ml条件下Flk-1+细胞形成比例有减少趋势。在BMP-4单因子实验的基础上,以25 ng/ml BMP-4联合10 ng/mlVEGF共同作用于ESC→EB诱导过程,Flk-1+细胞百分比明显提高,在9天达到峰值,为(27.53±8.14)%,与自发分化组[(8.77±2.35)%]及VEGF单因子组[(11.21±2.23)%]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MP-4和VEGF联合使用可促进EB中胚层原始造血干细胞的形成,为进一步模拟造血微环境定向诱导ESC造血分化提供了实验依据。
陈惠芹张绪超黄绍良蔡耘吴北燕周敦华黄科
关键词:胚胎干细胞拟胚体细胞分化BMP-4VEGF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