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航空科学基金(2006ZB51021)

作品数:6 被引量:40H指数:5
相关作者:刘玉英杨茂林李瑞明樊未军柳杨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航空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6篇燃烧
  • 6篇燃烧室
  • 6篇驻涡
  • 6篇驻涡燃烧室
  • 3篇凹腔
  • 1篇点火
  • 1篇速度场
  • 1篇贫油熄火
  • 1篇燃烧效率
  • 1篇燃烧性能
  • 1篇温度
  • 1篇熄火
  • 1篇进气
  • 1篇进气量
  • 1篇TVC
  • 1篇掺混

机构

  • 6篇北京航空航天...

作者

  • 5篇杨茂林
  • 5篇刘玉英
  • 4篇李瑞明
  • 3篇柳杨
  • 3篇樊未军
  • 2篇刘河霞
  • 2篇张荣春
  • 2篇邢菲
  • 1篇孔昭健
  • 1篇马文杰
  • 1篇闫永强

传媒

  • 5篇航空动力学报
  • 1篇推进技术

年份

  • 2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驻涡燃烧室主流对凹腔涡流动的影响被引量:11
2009年
利用粒子图像测速仪(PIV)对矩形模型驻涡燃烧室冷态流场进行了测试,分析了驻涡燃烧室主流速度及结构变化对凹腔内涡流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主流速度对凹腔内涡的大小、形状、涡心位置影响不大,旋涡强度及凹腔回流量随速度增大而增大.主流无稳定器时凹腔内涡心基本居中;主流加入稳定器后,凹腔中心剖面涡较大,涡心偏向后方,稳定器剖面涡较小,涡心偏向前方.实验结果为开展热态研究打下基础.
李瑞明刘玉英刘河霞杨茂林
关键词:驻涡燃烧室凹腔
驻涡燃烧室凹腔供油位置对流场影响的PIV实验被引量:5
2009年
采用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技术,对凹腔供油位置不同时凹腔内的冷态流场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来流速度对腔内涡的形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从而研究不同供油位置对涡稳定的影响.实验表明,供油位置在凹腔前体,油气掺混孔处的射流对涡有破坏,供油位置在凹腔后体,油气掺混孔处射流对涡没有破坏作用,在不考虑供油方式等因素的情况下,凹腔后体供油优于凹腔前体供油.研究结论可为该驻涡燃烧室进一步的热态燃烧性能实验研究提供依据.
刘河霞刘玉英李瑞明杨茂林
关键词:速度场
主流及掺混气温度对单涡/贫油驻涡燃烧室点火及熄火性能影响的试验被引量:13
2008年
针对一种以煤油为燃料的单驻涡燃烧室,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驻涡燃烧室可应用于级间燃烧的情况进行了研究.试验中对仅采用凹腔供油的单驻涡燃烧室的点火及贫油熄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掺混进气温度增加可以最大降低点火油气比20%左右,拓宽贫熄边界30%左右;对于这种结构和进气条件的燃烧室,主流气量则存在一个最佳值,使得点火总油气比最小.进口流速达到马赫数0.59时点火开始变得困难.
邢菲张荣春樊未军柳杨闫永强
关键词:点火贫油熄火
驻涡燃烧室掺混孔对流量分配及燃烧性能的影响被引量:6
2010年
数值模拟了三种不同掺混孔面积对二元模型驻涡燃烧室试验器流量分配的影响,并在进口马赫数约为0.3、进口温度约为540 K工况条件下,分别对其进行了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它们的总压损失、贫熄边界和燃烧效率.研究表明:掺混孔面积对流量分配影响较大,在本试验条件下,掺混孔面积较大的驻涡燃烧室试验器的燃烧性能优于其余两种.
李瑞明刘玉英马文杰张荣春柳杨杨茂林
关键词:驻涡燃烧室燃烧性能
油气匹配及后体进气量对TVC燃烧性能的影响被引量:5
2008年
针对一种以煤油为燃料的驻涡燃烧室(TVC),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前体油气匹配进行几种结构改进,并在试验中重点进行油气匹配和后体进气量的改变对燃烧室燃烧性能的影响.针对其应用于涡轮前及涡轮间二级燃烧的前景,试验中驻涡燃烧室仅采用凹腔供油.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改进后供油蒸发管的燃烧效率比改进前提高了12%;在试验条件下,当凹腔当量比小于1.5时燃烧效率达到95%以上.各个方案在不同工况下,出口热点温度分布系数f在0.05-0.015之间.
邢菲樊未军柳杨孔昭健刘玉英杨茂林
关键词:驻涡燃烧室燃烧效率
驻涡燃烧室凹腔流场结构实验被引量:8
2010年
驻涡燃烧室采用凹腔结构稳定火焰,研究凹腔内不同燃料与空气喷射情况下的流场结构非常重要。采用粒子成像测速仪(PIV)测量了驻涡燃烧室凹腔在不同主流速度下的流场,并对比分析了凹腔进气结构分别为不开冷却缝及油气渗混孔、开冷却缝不开油气渗混孔、开冷却缝和后体油气渗混孔、开冷却缝和前体油气渗混孔时的流场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主流速度下所设计的不同凹腔进气结构均能在腔内形成稳定的涡,冷却缝对流场的影响较小,凹腔油气掺混孔在开孔截面上对流场及涡核中心位置的影响较大。
刘玉英李瑞明杨茂林樊未军
关键词:驻涡燃烧室凹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