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1-SW-01-01A)
- 作品数:71 被引量:1,310H指数:27
- 相关作者:于贵瑞孙晓敏李英年赵亮张一平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林冠太阳辐射特征及分配规律研究
- 为探讨热带季节雨林林冠太阳辐射分布特征及分配规律,利用2003年热带季节雨林太阳辐射整年观测资料,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热带季节雨林林冠太阳辐射能量平衡各分量、长波辐射的数值、各分量的分配率及森林的反射率和透射率的年...
- 张一平窦军霞于贵瑞赵双菊宋清海
- 关键词:太阳辐射热带季节雨林
- 文献传递
- 通量贡献区叶面积指数空间分布的测定被引量:3
- 2007年
- 使用循环采样设计方案,对海北沼泽化湿地生态系统涡度相关通量观测塔的通量贡献区内叶面积指数进行了实地调查。根据样方叶面积指数的实地测量值和样方的GPS空间定位信息,利用空间插值方法绘制了通量贡献区内的叶面积指数空间分布图。并基于数字摄影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提出了一种测量速度快、计算精度高、适合多种植物叶片叶面积测量的新方法。该方法在ArcGIS的GRID模块下对叶片图像进行格式转化和重新采样处理,使用自行编写的色阶诊断程序提取图像中叶片的叶面积。研究结果表明:此种方法叶面积测量结果与LI-3000A叶面积仪所测的结果具有很好的吻合性,两者的线性回归方程决定系数R2为0.98,叶面积的测量精度完全可以达到实际应用中的测量要求。
- 李正泉于贵瑞赵风华伏玉玲李英年
- 关键词:叶面积指数GIS涡度相关湿地
- 热带季节雨林优势树种叶片和冠层尺度二氧化碳交换特征被引量:3
- 2008年
- 采用叶室法和涡度相关法分析了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优势树种绒毛番龙眼和大叶白颜树冠层及其叶片在不同季节的CO2交换量,并拟合得到主要特征值.结果表明:以叶室法测得的两树种冠层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 A)为雨季〉雨季末〉雾凉季〉干热季,叶片暗呼吸速率(Rd)为雨季〉雨季末〉干热季〉雾凉季;以涡度相关法得到的两树种冠层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 B)为雨季〉雨季末〉雾凉季〉干热季,而冠层呼吸速率(Re)则是雨季〉干热季〉雾凉季〉雨季末.两种方法得到的不同季节植物冠层最大净光合速率相差0.9~2.0μmol·m^-2·s^-1.
- 宋清海张一平于贵瑞杨振赵双菊高举明孙晓敏
- 关键词:CO2交换冠层光合作用呼吸速率热带季节雨林
- 热带季节雨林林冠上方和林内近地层CO2浓度的时空动态及其成因分析被引量:12
- 2008年
- 为探讨西双版纳独特地方气候背景下,热带季节雨林CO2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和不同时间尺度上环境因素对森林CO2浓度时间分布的作用,以及为研究热带季节雨林的碳通量、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等提供支持,我们利用热带季节雨林林冠上方和林内近地层CO2浓度连续监测资料,结合同步气象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植被生理活动、土壤呼吸以及林内湍流的共同作用下,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CO2浓度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林冠上下差异。在日尺度上,林冠上方的CO2浓度时间变化曲线为"单峰型",林内近地层CO2浓度时间变化曲线为"双峰型",造成林内近地层傍晚第二个峰值的主要因子是地形因子作用下形成的局地环流。在季节尺度上,林冠上方CO2浓度主要受林冠代谢作用的影响,呈现雨季低、干季高的特点,而林内近地层的CO2浓度则主要受地表呼吸过程所控制,季节变化趋势与林冠上方相反。林冠上方CO2浓度低于林内近地层CO2浓度,且差异较大;在日尺度上,各月(除12月外)CO2浓度的最大差值皆大于80mg·m-3,且出现在傍晚;在季节尺度上,最大值为-62.9mg·m-3,出现在10月,最小值为-8.4mg·m-3,出现在12月。
- 谭正洪张一平于贵瑞宋清海高举明杨振孙晓敏赵双菊
- 关键词:热带季节雨林CO2浓度
- 热带季节雨林近地层CO2堆积成因的气象因子分析
- 林内CO2浓度变率随近地层CO2堆积现象的出现而发生显著变化,这一过程对估算林内各层植被冠层CO2储存项有直接影响。通过寻找形成近地层CO2堆积的主要气象控制因子,有助于判别不同气象因子在近地层CO2堆积中的作用。采用基...
- 姚玉刚张一平于贵瑞沙丽清谭正洪
- 关键词:近地层气象因子主成分分析
- 文献传递
- 植物生长季海北高寒湿地辐射收支特征被引量:4
- 2006年
- 依据祁连山海北高寒湿地植物生长期观测资料, 分析了区域辐射收支情况及其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祁连山海北高寒湿地有较强的太阳总辐射(DR), 但地表反射辐射(UR)、地面有效辐射(ELR)较低;地表长波辐射(ULR)、大气逆辐射(DLR)、净辐射(Rn)均较高, 且具有明显的日、季节变化. 植物生长期5~9月的日变化振幅DR>Rn>UR>ULR>DLR>ELR, 其总量表现出ULR>DLR>DR>Rn>UR>ELR, 分别达4650.6、 4225.5、 3058.8、 2156.2、 477.6和425.1 MJ·m^-2. 从月际分布来看, ULR、 DLR、 DR最高出现在7月, Rn出现在6月, UR出现在5月, ELR出现在8月, 分别为980.3、 913.1、 721.5、 554.9、 112.1和127.4 MJ·m^-2.
- 李英年赵亮张法伟徐世晓赵新全
- 关键词:高寒湿地
- 矮嵩草草甸生物量季节动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被引量:33
- 2005年
- 测定高寒矮嵩草(K obresia hum ilis)草甸地上、地下生物量季节动态,分析生物量季节动态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建立了地上生物量动态变化的模拟模型。结果表明:高寒矮嵩草草甸地上生物量动态变化历经萌动期、返青期、旺盛生长期、稳定期和折损减少期等5个阶段;地下生物量自5-9月表现出升高-降低-升高的变化规律,且变化幅度较高;2003年地下净生产量633.46 g/m2,周转率0.3193;利用海北高寒草甸多年观测资料,建立了气象因子影响植被年生产量的预报模型。
- 蒲继延李英年赵亮杨时海
- 关键词:矮嵩草草甸生物量气候因子
-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树冠上生态边界层大气稳定度时间变化特征初探
- 为探讨热带季节雨林林冠上方大气稳定状态,为通量计算提供依据,本文利用2003-2004两年热带季节雨林林冠上方的涡度相关法观测资料,对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树冠上生态边界层内大气的稳定度分布频率进行了分析研究。计算了稳定度...
- 杨振张一平于贵瑞赵双菊宋清海
- 关键词:大气稳定度热带季节雨林
- 文献传递
- 祁连山海北高寒湿地植物群落结构及生态特征被引量:26
- 2006年
- 海北高寒湿地系沼泽型和湖泊型湿地相并存.海北高寒湿地植物种类组成较少,从湿地中央到边缘植物优势种组成不同,群落结构变化明显.中部以帕米尔苔草为主要植物建群种的沼泽草甸,边缘地带以藏嵩草为主要建群种的沼泽化草甸,从中央到边缘地带主要有25种植物组成,隶属10科20属.高寒湿地植物有较高的地上生物量(349.373g·m^-2)和地下生物量(仅1~40cm层次最高可达10769.301g·m^-2),而且地下部分远高于地上部分,地下生物量从表层到深层基本均匀下降,与矮嵩草草甸和金露梅灌丛草甸区的地下生物量分布截然不同.因湿地帕米尔苔草、藏嵩草、黑褐苔草、华扁穗草等为主的植物粗纤维高,牲畜利用率下降,不论地上还是地下对土壤有机物的补给均较高,多年的积累使其海北高寒湿地有深达2~3m的泥炭层,使湿地形成一个非常重要的碳库.在气候变暖的条件下,这些未分解或半分解的土壤有机物质(或残体)将加速分解,对大气有更多的CO2、CH4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 李英年赵亮徐世晓于贵瑞杜明远王勤学孙晓敏唐艳鸿赵新全古松
- 关键词:高寒湿地生态系统植物群落气候特征
- 华北平原农田水热通量与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特征与模拟被引量:16
- 2004年
- 在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对夏玉米生长期间净辐射(Rn)、水汽通量(LE)、感热通量(Hs)和土壤热通量(G)进行了观测,并应用农田生态系统模型RZ-SHAW对水热过程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夏玉米水汽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与季节变化,Rn大部分用于玉米潜热的消耗,水汽通量与净辐射的比值(LE/Rn)随生长阶段呈上升趋势,在灌浆期达最大,约60%左右,但比用RZ-SHAW模型模拟的结果略低;RZ-SHAW模型模拟得到的夏玉米日蒸散量与实测值的变化比较符合;逐时水汽通量与相应时段内涡度相关实测值一致性指数(IA)均在0.75以上,均方差(RMSE)在1.0W·m?2以下.LE日变化呈倒“V”型,Hs呈倒“U”型并偏向午前,二者出现峰值的时间不同,Hs出现在11︰30左右,LE出现在13︰00左右,比Hs推迟一小时左右.CO2通量日变化呈不对称“V”型,峰值出现时间在11︰30左右.夏玉米4个生育期的群体水分利用效率(Fc+Rs)/LE在日出以后,随着光强的增强,水分利用效率迅速升高,至10时左右达到最大后开始下降,其最大水分利用效率为24.3g·kg?1,平均水分利用效率为10.3g·kg?1.
- 秦钟于强许守华胡秉民孙晓敏刘恩民王吉顺于贵瑞朱治林
- 关键词:水分利用效率作物水分净辐射水汽通量热通量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