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2011B031800222)

作品数:3 被引量:11H指数:2
相关作者:蔡清清黄慧强丁颖林天歆李志铭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2篇预后
  • 2篇细胞淋巴瘤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瘤
  • 2篇弥漫
  • 2篇弥漫大B细胞...
  • 1篇单抗
  • 1篇血循
  • 1篇血循环
  • 1篇预后分析
  • 1篇乳腺
  • 1篇内注射
  • 1篇鞘内
  • 1篇鞘内注射
  • 1篇注射
  • 1篇外周
  • 1篇外周血
  • 1篇外周血循环
  • 1篇细胞化学

机构

  • 3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东药学院附...
  • 1篇广州市胸科医...
  • 1篇中山大学孙逸...

作者

  • 2篇黄慧强
  • 2篇蔡清清
  • 1篇苏宁
  • 1篇李志铭
  • 1篇林天歆
  • 1篇丁颖

传媒

  • 2篇癌症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的回顾性研究
2018年
背景与目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通路会抑制T细胞的活化,在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的负调控中起关键作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成年人中最为常见的淋巴样恶性肿瘤,本研究旨在检测DLBCL中PD-L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0月至2012年8月204例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新诊断为DLBCL的患者病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cal,IHC)法检测204例患者肿瘤组织中PD-L1的表达。应用IHC检测109例患者肿瘤组织中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CD5、CD30和C-Myc的表达,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编码RNAs(EBV-encoded RNAs,EBERs)的表达。应用Spearman方法进行相关分析,采用具有对数秩检验的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在选取的204例患者中,100例(49.0%)患者肿瘤细胞中PD-L1呈阳性,44例(21.6%)患者肿瘤微环境中PD-L1呈阳性。与生发中心B细胞样(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GCB)亚型相比,肿瘤细胞和肿瘤微环境中表达PD-L1在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亚型中更为常见(P=0.02和P=0.04)。与肿瘤微环境中不表达PD-L1的患者相比,肿瘤微环境中PD-L1表达的患者更容易对一线化疗产生耐药性(P=0.03)。肿瘤微环境中PD-L1表达与C-Myc表达呈负相关(r=-0.20,P=0.04),而PD-L1表达与ALK、CD5、CD30和EBERs的表达无相关性。此外,肿瘤细胞中有PD-L1表达和无PD-L1表达的患者的5年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50.0%和67.3%(P=0.02)。肿瘤细胞中的PD-L1表达是OS的独立风险预测因素(P<0.01)。结论PD-L1在非GCB亚型中的表达比在GCB亚型中更常见。肿瘤微环境中PD-L1的表达与C-Myc的表达呈负相关。PD-L1阳性预示DLBCL患者生存期短。因此对于PD-
Li-Yang HuXiao-Lu XuHui-Lan RaoJie ChenRen-Chun LaiHui-Qiang HuangWen-Qi JiangTong-Yu LinZhong-Jun XiaQing-Qing Cai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C-MYC预后
41例原发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治疗模式及预后分析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原发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breast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PB-DLBCL的临床特征、治疗模式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诊断并接受治疗的41例初治PB-DLBCL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治疗情况和预后因素。结果 41例患者中女性为40例,男性为1例,中位年龄45岁,均以乳腺无痛性肿块为首发症状,3例伴有B症状。临床分期包括IE期21(51.2%)例、IIE期13(31.7%)例、IVE期7(17.1%)例。对17例患者进行了进一步分型,5例为生发中心来源(germinal center B-cell like,GCB),12例为非生发中心来源(non-GCB亚型)。治疗方法包括单纯手术(2例)、单纯化疗(4例)、手术联合化疗(18例)、手术联合化放疗(11例)、化疗序贯放疗(6例)、化疗联合利妥昔单抗(21例)、化疗联合大剂量甲氨蝶呤(high dose methotrexate,HD-MTX)(9例)。中位随访时间为49.5个月,死亡11(26.8%)例,5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和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率分别为71.5%和57.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PI评分、Ann Arbor分期、利妥昔单抗和化疗疗效与OS相关(P <0.05),而IPI评分、利妥昔单抗和化疗疗效与PFS相关(P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PI评分(P=0.013)和利妥昔单抗(P=0.012)是OS的独立预后因子,利妥昔单抗(P=0.008)和化疗疗效(P=0.014)是PFS的独立预后因子。结论 PB-DLBCL的预后尚可,目前主要治疗模式为含蒽环类化疗联合手术或放疗,化疗联合利妥昔单抗可能给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黄田英苏宁苏宁李志铭李志铭黄慧强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乳腺利妥昔单抗鞘内注射预后
改良IME-FICC法检测鼻咽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及其临床意义分析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探索改良免疫磁珠富集联合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IME-FICC)检测鼻咽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s)的临床意义。方法:取76例初治鼻咽癌患者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用与磁珠共价结合的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抗体富集外周血中表达EpCAM的肿瘤细胞,再采用宽波段滤板检测细胞角蛋白(CK)8/18阳性的肿瘤细胞。中位随访25个月后,对包括循环肿瘤细胞在内的预后因子做统计分析。结果:20例正常人的外周血中未检测到CK8/18,63例鼻咽癌患者的外周血检测到CK8/18,阳性率为82.9%(63/76,P<0.01)。复发患者治疗前检测到的外周血CK8/18+CTC中位数明显高于不复发患者(P<0.01),两组中位病毒壳蛋白抗原(VCA)-IgA滴度无显著差异(P>0.05)。外周血CK8/18+CTCs个数在3以上,无复发生存率逐渐下降。VCA-IgA滴度不能预测生存。结论:外周血中CK8/18+CTCs是初治鼻咽癌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
蔡清清丁颖林天歆黄慧强
关键词:免疫细胞化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