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TJJX06-1-053)

作品数:6 被引量:47H指数:4
相关作者:潘海生周志刚朱迎春王大鹏张海英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大学国家开发银行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篇大学集群
  • 2篇教育
  • 2篇集群
  • 1篇动力因素
  • 1篇动态调整机制
  • 1篇演进
  • 1篇影响因素
  • 1篇知识
  • 1篇知识创新
  • 1篇知识创新网络
  • 1篇知识增长
  • 1篇生态
  • 1篇生态平衡
  • 1篇群发
  • 1篇教育和谐
  • 1篇教育和谐发展
  • 1篇竞争优势
  • 1篇基于知识
  • 1篇集群发展
  • 1篇工程教育

机构

  • 6篇天津大学
  • 1篇国家开发银行

作者

  • 5篇潘海生
  • 4篇周志刚
  • 1篇张海英
  • 1篇王大鹏
  • 1篇朱迎春
  • 1篇韩铁

传媒

  • 1篇未来与发展
  • 1篇科技进步与对...
  • 1篇科技管理研究
  • 1篇福州大学学报...
  • 1篇北京理工大学...
  • 1篇国家教育行政...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基于生态平衡原理的高等教育和谐发展被引量:9
2009年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实现高等教育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高等教育系统作为一个具有整体综合效应的生态系统,它的发展应遵循生态平衡原理。高等教育的生态平衡与其和谐发展,两者虽逻辑起点不同,但有着共同的目标指向。因此将生态平衡原理移植到高等教育领域,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就是实现其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输入输出平衡。
朱迎春王大鹏张海英
关键词:生态平衡高等教育
高校集群:高校集聚的本质与研究视角被引量:9
2009年
高校集聚现象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普遍现象,目前的相关研究由于缺乏对其本质的认识而缺乏普遍的解释力。透视高校集聚现象可以发现,在高校集聚体内地理和组织上临近的高校之间可以通过正式和非正式关系使各种资源得到有效的交流、共享和整合,从而获得明显的经济优势和知识创新优势。可以说,集群是高校集聚现象的本质特征。高校集群概念的引入不仅凸现了高校集聚现象的本质,更有助于统一现有的研究,在高等教育领域引入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使产业集群理论向非经济领域的迁移成为可能,将高校集聚现象的研究逐步推向深入。
潘海生周志刚
关键词:集群
大学集群竞争优势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大学集群是在地理上靠近、在组织上邻近的异质性知识网络组织。大学集群是经济竞争优势和知识竞争优势的结合体,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外溢优势是大学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区别所在。大学集群的竞争优势来源于集群内的资源共享、交流和整合,由于大学集群资源产权属性的差异,大学集群资源的整合呈现出以交易型缔约交易为主、多种交易类型并存的格局。不同交易类型对治理机制依赖性的不同,造成大学集群竞争优势的形成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潘海生周志刚
关键词:大学集群竞争优势
基于知识发酵模型的大学集群知识增长机制分析
2011年
大学集群知识增长具有路径依赖性、群合性、酶合增长性和整合性的特点。大学集群知识增长是在知识存量的基础上,通过知识创新网络促进了大学集群知识广度、知识深度和知识强度的增加而实现的。大学之间的文化认同、信任强度、合作意愿、知识势差是大学集群知识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
潘海生韩铁
关键词:大学集群知识增长知识创新网络影响因素
产业集群发展动力因素演进机制研究被引量:11
2008年
产业集群演进不是单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动力因素交替作用的结果。从动力因素的演进来看,专业化分工是动力因素演进的起点,市场需求变化是动力因素演进的外部推动力,生产要素整合是动力因素演进的内在要求,政府集群政策支持是动力因素演进的外部支持。在产业集群动力因素演进机制的作用下,区位因素、集聚经济、社会资本、科技创新与扩散等四种动力因素交替更迭,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整合,推动了集群发展演进。
潘海生周志刚
关键词:产业集群动力因素演进
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研究被引量:14
2010年
专业是政府、高等学校、产业界等高等工程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结点。各利益相关者与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设置的利益相关程度和参与的意愿和能力的不同,决定了其在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设置中获得的控制权和影响力的差异,并导致专业设置类型的差异。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设置具有明显的"政府主导"的特点,高等学校和产业界的作用甚微,需要通过转变对"专业"的认识、提升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切实落实高校自主权、提高产业参与度、建立专业认证机制等措施构建"政府引导、高校主体、产业界积极参与"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
潘海生周志刚
关键词:工程教育动态调整机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