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9BADC2B04)

作品数:12 被引量:81H指数:6
相关作者:席北斗魏自民党秋玲李晔李鸣晓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东北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堆肥
  • 3篇生活垃圾
  • 3篇垃圾
  • 2篇微生物
  • 2篇污染
  • 2篇污染控制
  • 1篇氮浓度
  • 1篇点源
  • 1篇点源污染
  • 1篇堆肥过程
  • 1篇演替
  • 1篇演替规律
  • 1篇一体化
  • 1篇乙醇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光谱
  • 1篇有机磷
  • 1篇有机生活垃圾
  • 1篇有机物
  • 1篇园林

机构

  • 7篇中国环境科学...
  • 6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北京农学院
  • 1篇北京农业职业...
  • 1篇河北建筑工程...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信阳师范学院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AECOM易...

作者

  • 5篇魏自民
  • 5篇席北斗
  • 3篇党秋玲
  • 2篇李鸣晓
  • 2篇夏天明
  • 2篇夏训峰
  • 2篇杨天学
  • 2篇赵越
  • 2篇李晔
  • 2篇白雪
  • 1篇杨正礼
  • 1篇李英军
  • 1篇贾春蓉
  • 1篇李峰
  • 1篇李敦海
  • 1篇何小松
  • 1篇侯佳奇
  • 1篇朱昌雄
  • 1篇熊瑛
  • 1篇宋彩红

传媒

  • 4篇环境科学研究
  • 3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环境工程技术...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农田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农田非点源污染带给我国水环境的污染负荷越来越大,现行的水资源保护标准体系尚不完善,且明显缺位,难以对农田水环境污染进行定量化管理和控制。本文分析了建立农田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必要性,阐述了建立该标准应遵循的原则,构建了将农田管理与污染物排放相协调的农田水污染控制标准框架与体系,探索该标准在实践过程中的推行机制,为该标准制定和实施进行了前瞻性研究。
王迎春李峰朱昌雄杨正礼
关键词:水环境农田污染非点源污染控制
镜泊湖沉积物中有机磷的矿化特性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选取东北地区典型湖泊镜泊湖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实验,测定了水体总磷(TP)、溶解性总磷(TDP)、水溶性磷酸盐(DRP)、碱性磷酸酶等指标,初步探讨了微生物对沉积物中有机磷的矿化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灭菌处理,未灭菌处理中总磷的浓度明显提高,两种处理沉积物有机磷的含量均表现出下降趋势,而溶解性总磷和溶解性磷酸盐的含量则在后期下降趋势明显,但未灭菌处理比灭菌处理各指标具有更高的下降幅度;在中前期,未灭菌处理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灭菌处理,说明微生物对沉积物有机磷的影响较大,且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和水体中磷浓度存在响应关系。
李英军熊善高魏自民张斌白雪
关键词:微生物矿化
耐高温解无机磷菌的解磷特性及生长动态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选取从添加磷矿粉的高温堆肥样品中筛选、驯化出的4株耐高温解无机磷菌(P1、P2、P3和P4)为研究对象,以溶磷量、介质pH和菌体生长量为主要因素,研究解磷菌解磷能力。结果表明,P3在50℃下液体培养8 d后,发酵液中解磷总量达到最大(47.88μg.mL-1);而P2在50℃下固体培养96 h时,溶磷圈(D.d-1)值最大(2.12)。4株解磷菌溶磷量与介质pH、含菌量之间统计分析表明,解磷细菌溶磷量与pH在接种4 d中呈显著负相关(r=-0.999,P<0.05),解磷真菌的溶磷量与pH密切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2=0.801(P<0.05)、R2=0.985(P<0.05)、R2=0.968(P<0.05),同时解磷微生物的溶磷量与含菌量之间也有一定相关性。
赵越赵霞侯佳奇白雪夏天明
关键词:堆肥溶磷能力
有机生活垃圾不同微生物接种工艺堆肥腐熟度评价被引量:11
2012年
选取含水率、发芽指数、C/N、水溶性碳、氨态氮5项为评价指标,运用属性识别法、灰色关联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分别对微生物接种几种不同工艺(T1为两阶段接种,T2为前阶段接种,T3为多阶段接种,CK为不接种)的堆肥腐熟度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在堆肥周期内3种评价方法相一致的结果是自然堆肥(CK)归入未腐熟等级、多阶段接种堆肥(T3)归入腐熟等级,表明根据堆肥温度变化情况加入多种外源微生物加速了堆肥过程中的物质转化,更有利于腐殖化的进程,提高了堆肥效率;而T1、T2处理3种评价方法给出了不同的结果.对3种评价方法进行比较显示,灰色关联分析法较模糊综合评价法、属性识别法划分幅度小、更加精准,是堆肥评价的一种较优方法.
任春晓席北斗赵越魏自民党秋玲李晔
关键词:腐熟度指标
园林植物水溶性有机物与Hg(Ⅱ)配位机理的三维荧光特性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为研究园林植物水溶性有机物(DOM)与Hg(Ⅱ)的配位机理以及检验修正型方程的优越性,研究采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高温好氧堆肥后的园林植物水溶性有机物(DOM)与Hg(Ⅱ)结合的荧光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园林植物DOM组成简单,主要成分为纤维木质素分解产生的类富里酸物质。可见区富里酸荧光峰(C)Ex/Em=330 nm/427 nm,紫外区富里酸荧光峰(A)Ex/Em=240 nm/430.5 nm。三维荧光光谱表明,在DOM与Hg(Ⅱ)络合过程中产生猝灭效应,随着Hg(Ⅱ)浓度的增加,园林植物可溶性有机物的荧光强度依次降低。修正型Sten-Volmer方程更能准确的计算出DOM与重金属Hg(Ⅱ)的配位能力以及配位稳定性。
魏自民于雪杨洋李洋夏天明
关键词:园林植物水溶性有机物荧光光谱
小麦燃料乙醇循环产业生态足迹分析被引量:7
2010年
为提高循环产业研究结果的可比性,以小麦燃料乙醇生产为例,采用生态足迹方法对各子系统的生态占用、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排放等进行分析.小麦燃料乙醇循环产业包括农业生产、乙醇生产、循环生产和废物处理4个子系统.结果表明:小麦燃料乙醇循环产业链的延长将增加生态足迹,其中农业生产子系统生态足迹占系统生态足迹的比例最大,主要是因为该子系统中耕地占用较大;生态足迹的经济效益随产业链的延长而增加,说明延长产业链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循环生产和废物处理子系统解决了乙醇生产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系统的能源足迹和水足迹占用比例较大,应考虑降低能耗和水耗.结果也表明,生态足迹评价方法能够全面反映循环产业各子系统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状况,是评价循环产业系统的有效手段.
张军夏训峰席北斗贾春蓉李铁松
关键词:燃料乙醇生态足迹小麦
农村混合废物干式厌氧发酵工艺优化及沼渣的综合利用
干式厌氧消化技术是指在固含率高于15%的条件下,利用专性厌氧菌群或兼性厌氧菌群分解各种有机质,产生沼气的生物处理方法。相较于传统的湿式厌氧发酵,这种方法耗能小、容积产气率高、二次污染小,逐渐成为有机废物处理的新趋势,但也...
李娜
关键词:沼渣资源利用
实验室条件下蓝藻结皮对低温光照胁迫的响应与微结构变化被引量:7
2012年
低温光照是荒漠化地区蓝藻结皮经常面临的环境条件之一.报道了实验室条件下低温光照处理对蓝藻结皮形态、生理特性和超微结构的影响.本研究中,首先通过接种具鞘微鞘藻和爪哇伪枝藻形成人工蓝藻结皮,接着以人工蓝藻结皮为材料进行低温光照处理:28℃+60μE.(m2.s)-1(对照)、10℃+60μE.(m2.s)-1、2℃+60μE.(m2.s)-1和2℃+黑暗.在不同低温光照处理的第0、5和12 d分别测定蓝藻结皮光合活性(Fv/Fm)、叶绿素a、胞外多糖、伪枝藻素、类胡萝卜素和藻蓝蛋白的含量及藻蓝蛋白/叶绿素比值,同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低温光照处理下蓝藻结皮的微结构变化.此外,对结皮的表观形态特征如结皮颜色、厚度和干重等进行了测定.与对照结皮相比,低温光照下结皮的表观形态受到不利影响,所测定的结皮各项生理指标均呈现显著下降(P<0.05).在2℃+60μE.(m2.s)-1处理12 d时,结皮生物量、光合活性、胞外多糖含量、伪枝藻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藻蓝蛋白含量分别比同期对照结皮下降了61.48%、94.89%、66.37%、31.01%、59.38%和65.91%.电镜观察表明,低温光照导致蓝藻结皮的超微结构受到明显破坏,表现为结皮层出现大量蜂窝状空隙,藻丝体数量减少,呈网格状分布,对沙粒的束缚能力减弱等.研究表明低温光照对蓝藻结皮的形态和生理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效应,而低温黑暗能较好地促进蓝藻结皮生理活性和结皮表观形态的恢复.本研究初步探索了蓝藻结皮对低温光照胁迫的耐受性,同时对于了解蓝藻结皮在野外极端环境条件下的生存状况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饶本强李华熊瑛兰书斌李敦海刘永定
关键词:荒漠化生理特性超微结构
生活垃圾堆肥过程中细菌群落演替规律被引量:18
2011年
应用PCR-DGGE技术研究生活垃圾堆肥过程中的细菌群落演替规律,对堆肥不同时期的宏基因组DNA进行提取,扩增16S rDNA的V3区,分析生活垃圾堆肥过程中细菌群落的变化.DGGE图谱表明,随着堆体温度的升高,DNA条带表现出了明显的动态变化,降温期出现了新的优势条带并趋于稳定,说明堆肥不同时期的细菌群落发生了更替.对条带分布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以55℃为界,将14个堆肥样品划分为2个族,族间的相似性仅为13%,说明堆肥过程中常温期(<55℃)和高温期(>55℃)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别较大.对优势条带回收测序的结果表明:在升温期,堆肥堆体中检测到H.obtusa和人类排泄物中的细菌;但随着温度的升高,具有纤维素降解功能的嗜热微生物Clostridium thermocellum成为堆肥高温期的优势细菌;当堆体温度小于55℃时出现了大量的未培养微生物.
党秋玲刘驰席北斗魏自民李鸣晓杨天学李晔
关键词:生活垃圾堆肥DGGE
高氨氮浓度下湿地植物筛选及脱氮效果研究被引量:16
2011年
为研究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脱氮效果,实验采用氨氮浓度为20、30、40、50 mg.L-1的人工配置生活污水,通过实验室盆栽法研究7种典型水生植物风车草(Cyperus alternifolius)、花叶芦竹(Arundo donax var.)、再力花(Thalia dealbata)、东方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千屈菜(Spiked Loosestrlfe)、黄花鸢尾(Iris pseudacorus)、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的生长状况、发育规律以及对污水中氮的同化吸收作用,结合植物本身的形态指标,对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高效脱氮型潜流湿地的植被的脱氮效果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植物在20 mg.L-1的处理中长势最好,各植物的形态指标随氨氮浓度的增加而递减;黄花鸢尾(Irispseudacorus)在NH3-N浓度50 mg.L-1以上的条件下不能生长,花叶芦竹(Arundo donax var.)在NH3-N浓度30 mg.L-1以上的条件下不能生长,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在NH3-N浓度20 mg.L-1以上的条件下不能生长;植物脱氮效果随氨氮浓度的增加而递减。综合评定7种植物的脱氮效果,比较好的是再力花(Thalia dealbata)、东方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风车草(Cyperus alternifolius)这3种植物。
郭鑫张列宇席北斗刘云李晓光
关键词:人工湿地氨氮植物筛选脱氮效果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