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65005)
- 作品数:10 被引量:105H指数:7
- 相关作者:赵慧颖刘丹高永刚于成龙李秀芬更多>>
- 相关机构: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中国气象局黑龙江省气象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高寒地区冻土活动层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1
- 2014年
- 利用1960—2010年黑龙江省83个气象站的冻土和0 cm地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和多项式回归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冻土活动层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了黑龙江省5个典型气候区域最大冻土深度的变化趋势与特征,讨论了黑龙江省冻土活动层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冻土活动层冻结开始于9月,冬季3月冻土深度达到最大值,8月冻土厚度接近于0 cm。全省由北向南,最大冻土深度逐渐变小,冻结开始时间逐渐推迟,融化结束时间逐渐提前。黑龙江省最大冻土深度均呈显著减小的趋势,存在明显的退化趋势。从年代际变化来看,20世纪90年代前黑龙江省最大冻土深度变化较小,最大冻土深度较深,90年代后最大冻土深度呈显著减小的趋势。高纬度地区地温低,在同等条件下冻土深度较低纬度地区深。
- 高峰刘军倪长健高永刚赵慧颖
- 关键词:冻土活动层
- 大兴安岭气候干湿变化及对森林火灾的影响被引量:19
- 2018年
- 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大兴安岭林区气候干湿状况特征,揭示其对森林火灾的影响,可为该区域森林火灾管理和森林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大兴安岭林区1974—2016年标准化降水指数(SPI),采用统计分析和对比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不同干湿情景对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及过火面积的影响,并讨论不同等级干旱对其影响的异同性。结果表明:1974—2016年,年、季尺度上大兴安岭林区气候均呈湿润化趋势。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多(少)和过火面积大(小)与气候的干湿状况(等级)基本一致,但森林火灾的发生次数与气候干湿状况相关更为密切。年尺度上,SPI与火灾次数呈负相关,与过火面积的自然对数则呈较弱的负相关;季尺度上,各季节SPI与对应的林火次数和过火面积自然对数均呈显著的负相关,但与过火面积的相关程度差异较大,以春季相关最为显著,秋季次之,夏季则相对较弱;不同季节SPI与年林火次数和过火面积自然对数呈负相关,前一年冬季SPI对当年火灾次数的贡献最大。可见,气候干湿状况对森林火灾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SPI不仅能较好地反映区域气候的干湿状况,亦能较好地指示森林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及发生火灾的过火面积的相对变化情况,可为森林火灾预测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李秀芬李秀芬李秀芬朱海霞王萍赵慧颖
- 关键词:干湿变化森林火灾标准化降水指数
- 基于SPI的大兴安岭林区气候干湿时空变化被引量:3
- 2018年
- 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大兴安岭林区气候干湿状况的变化特征,可为更好地预测森林火灾、保护森林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6个气象站1974—2016年的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分析了该区域1974—2016年气候干湿状况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74—2016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气候总体呈湿润化趋势,但阶段性变化明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气候干湿波动剧烈;年尺度上,仅呼玛的气候呈不明显的干旱化,其他各站的气候状况均表现为湿润化趋势;季节尺度上,呼玛夏季、塔河秋季的气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干旱化趋势,其他各站点各季节的气候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湿润趋势;且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夏季降水对年气候干湿状况的变化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为大兴安岭林区气候湿润化的主要贡献者。
- 郭昭滨王萍王萍朱海霞张志国朱海霞朱海霞
- 关键词:气候变化大兴安岭林区
- 西辽河流域归一化植被指数与气象因子相关性分析被引量:7
- 2021年
- 为了解西辽河流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分布规律、变化趋势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利用2000—2018年西辽河流域11个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和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集,通过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探讨了生长季各月NDVI与气象因子的时滞性,以及气象站周围10 km缓冲区内不同植被类型NDVI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西辽河流域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降水量均呈上升趋势。NDVI呈上升趋势,植被有所改善,不同植被类型NDVI均呈增加趋势,耕地增加趋势最快,耕地长势受益于农事活动的完善和增进。NDVI空间分布呈现中间低,四周高特点。生长季各月NDVI与降水量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滞后期为1个月;仅8月NDVI与前1个月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存在滞后性。不同植被类型NDVI与平均气温、最高气温的相关性密切。耕地NDVI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较好。研究结果可为维护西辽河流域生态系统平衡提供参考。
- 田宝星刘丹刘丹赵放宫丽娟赵慧颖于成龙
- 关键词:植被指数生长季时滞性
- 黑龙江省1967年至2007年极端气温与降水综合强度的时空特征分析被引量:13
- 2012年
- 利用黑龙江省73个气象站1967年-2007年的逐日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基于极端气候事件综合强度模型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极端气温与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①极端高温事件综合强度在年代际变化上夏与秋季总体呈增强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增强更为显著。极端低温事件综合强度在年代际变化上春与冬季总体呈明显减弱趋势,其中冬季减弱趋势较显著;②极端降水事件综合强度在年代际变化上春秋两季呈减弱趋势,夏冬两季呈增强趋势,其中秋季减弱较显著,冬季增强较显著;③极端高温事件综合强度夏秋两季影响较重区域为松嫩平原西部和三江平原地区;极端低温事件综合强度春冬两季影响较重区域为三江平原地区、牡丹江地区北部和哈尔滨地区西北部;④极端降水事件综合强度春秋两季从西到东递增,夏季中部地区较强,冬季中部与东部地区较强;四季综合强度影响较重区域为大兴安岭最北端的漠河县、小兴安岭地区、三江平原东部边缘局部区域和牡丹江半山区。
- 高永刚
- 关键词:极端气温事件极端降水事件
- 城市扩张对热环境时空演变的影响——以哈尔滨为例被引量:16
- 2018年
- 城市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类型及其景观格局的变化是影响城市地表温度的主要原因,为定量揭示城市扩张过程中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变化对夏季地表温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哈尔滨为例,基于1984—2015年Landsat数据,通过分析城市建筑用地和地表温度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及地表温度与建筑用地、植被和水体之间的关系,揭示哈尔滨城市扩张过程中夏季城市热岛格局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政府部门制定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措施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984—2015年哈尔滨市建筑用地面积由187 km^2扩大到571 km^2,平均扩张速度为13 km^2·a^(-1),建筑用地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了1.01 km。与1984年相比,2015年哈尔滨市有44.84%区域地表相对温度升高,有10.63%区域地表相对温度下降;从空间分布看,2015年中心城区出现热岛效应减弱、热岛斑块面积减小的趋势,周边区域出现热岛效应加强、热岛斑块面积增大的趋势。城市建筑用地与地表温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水体和植被与地表温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建筑用地的增温效应远远大于水体和植被的降温效应。在城市热岛效应分析中,应用Shannon熵的研究结果与景观指数的研究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在城市建设中,减小集中连片的建筑用地,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手段。
- 刘丹刘丹
- 关键词:卫星遥感城市热岛地表参数
- 气候变化对牧草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综述被引量:9
- 2018年
- 牧草作为草地生态系统的特殊群落,对气候变化响应十分敏感。因此,牧草生长动态及其与气候变化相互关系一直是草原管理及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系统归纳了20世纪50年代至2012年的国内外气候变化对牧草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进展和成果,提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资料密度和序列长度不够;单一气候因子及其多因子协同影响选择方法困难;缺乏系统的集成方法,机理模型较少或半统计半机理模型共存。并探讨了气候变化对草原生态系统研究领域的重点任务,深入研究站点资料转化成面域资料技术及多源资料融合或资料同化技术;集中力量研究多个因子综合影响牧草生产技术方法;建立能完整反映气候要素对牧草生长发育综合影响的机理模拟模型;制定科学的、开放性的、动态的草原管理方案。以期为草原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李夏子赵放林伟楠
- 关键词:牧草生长气候变化
- 内蒙古东部草原优势牧草生长季对气象因子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6
- 2013年
- 研究区域气候变化对草原牧草生长的影响,对于指导农牧业生产及应对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基于内蒙古东部草原34个气象站50年和3个牧业气象试验站27年的气象及牧草物候期数据,研究了气候变化对优势牧草生长季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年、春季、夏季和秋季平均气温均呈显著升高趋势,降水量变化春季呈微升的态势,其余时段呈微降的趋势;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2)春季气温升高有促进优势牧草返青日期提前的效应,气温每升高1℃,鄂温克旗、额尔古纳市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返青日期提前1.7~1.9d。(3)夏、秋季气温升高均有促进优势牧草黄枯日期推后的效应,气温每升高1℃,额尔古纳市羊草和贝加尔针茅黃枯日期推迟2.0~2.3d。(4)夏、秋季气温每升高1℃,额尔古纳市贝加尔针茅生长季分别延长3.3和3.7d;在巴雅尔吐胡硕秋季气温每升高1℃,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生长季缩短2.8d。
- 李夏子韩国栋
- 关键词:气候变化
- 西辽河地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7
- 2020年
- 植物生长依赖于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象要素,对全球气候变化更为敏感。定量分析西辽河地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可为西辽河地区农业生产,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西辽河地区11个站气象站1961—2018年的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资料,运用Miami模型、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累积距平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西辽河地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研究期间,西辽河地区温度生产潜力(Wθ)和蒸散生产潜力(WV)整体呈上升趋势,降水生产潜力(WR)无明显变化趋势,平均值分别为1120.19、647.12、695.50 g·m^−2·a^−1,西辽河地区热量条件好于降水,且1980s是水热配比(WR/Wθ)最好的年代;由气温、降水量和蒸散决定的标准气候生产潜力(W)平均为643.65 g·m^−2·a^−1,气候倾向率为11.05 g·m^−2·(10 a)^−1;近58 a,W经历了“少-多-少-多”的周期性变化,且在1982、1998、2011年发生突变;西辽河地区W呈现一致的正变化趋势,空间上表现为双辽、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翁牛特旗为气候生产潜力的高值区,而开鲁县至奈曼一带为低值区;W对降水量变化更敏感,降水量的多寡主要决定了西辽河地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未来该区W增加幅度在2.49%以上。
- 宫丽娟刘丹刘丹田宝星
- 关键词:气候变化西辽河
- 基于气候分区与遥感技术的大兴安岭湿地信息提取被引量:5
- 2017年
- 针对高山湿地遥感研究的复杂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气候分区、面向对象分层分割的高山湿地遥感提取方法。利用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间序列及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在气候分区的基础上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进行大兴安岭地区的湿地遥感提取,并分析了2001—2013年大兴安岭湿地的时空动态变化及成因。结果表明:基于MODIS影像综合特征的面向对象方法,比基于像元的最大似然法和Logistic模型法提取湿地信息的精度更高,面向对象方法提取大兴安岭湿地制图精度为82%,Kappa系数为0.74;2001年大兴安岭地区湿地面积为414.89×104hm^2,2013年湿地面积为340.39×104hm^2,13年间湿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不同地区湿地增减趋势不同,湿地增加区域主要分布在塔河县和呼玛县,是由于2013年降雨量高于2001年降雨量引起的,而湿地农田化导致分布在甘南县和龙江县的湿地减少。研究成果将为高山湿地时空动态信息提取提供技术支持。
- 刘焕军盛磊于胜男赵慧颖高永刚秦乐乐王翔张新乐
- 关键词:面向对象分类空间插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