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01069)

作品数:7 被引量:342H指数:6
相关作者:孙铁山李国平王兰兰刘霄泉王志宝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建筑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 2篇建筑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空间结构
  • 4篇城市
  • 3篇城市空间结构
  • 1篇制造业
  • 1篇制造业集群
  • 1篇中国城
  • 1篇中国城市群
  • 1篇中国人口
  • 1篇中国人口老龄...
  • 1篇人口
  • 1篇人口老龄化
  • 1篇实证
  • 1篇实证分析
  • 1篇中心城
  • 1篇面板数据
  • 1篇经济绩效
  • 1篇就业
  • 1篇就业分布
  • 1篇空间结构演化
  • 1篇老龄化

机构

  • 6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央财经大学

作者

  • 6篇孙铁山
  • 5篇李国平
  • 2篇刘霄泉
  • 2篇王兰兰
  • 1篇王志宝

传媒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人口研究
  • 1篇经济问题探索
  • 1篇城市规划
  • 1篇地理科学
  • 1篇Chines...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近20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及其演化被引量:164
2013年
文章借助各省区人口老龄化的演变过程及其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相关程度变化,来判别中国是否出现"未富先老"、"城乡倒置"或"人口红利"消失阻滞经济发展以及区域差异化演变等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发现:(1)中国各省区的人口老龄化演变阶段差异很大,但基本没有出现"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并没有妨碍经济发展,这既与经济转型、开放经济等有关,也符合全球人口老龄化演化的一般规律;(2)勾画中国各省区人口老龄化演变特征,可将其划分成四类不同的人口老龄化类型,其演变历程的地域推移与地域集聚现象十分明显。就目前的演变过程来看,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地区经济发展有明显相关性,经济发展成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
王志宝孙铁山李国平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
北京都市区人口—就业分布与空间结构演化被引量:97
2012年
本研究应用非参数计量方法,实证刻画北京都市区人口—就业空间分布演化,揭示在快速城市化和城市增长背景下,北京都市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发现,北京都市区人口和就业分布都呈现多中心空间结构。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郊区化,北京都市区人口次中心数量不断增加,并由近郊向远郊扩展,人口分布呈现明显的分散化和多中心化趋势,但人口分散的空间范围还比较有限。与人口的分散化趋势不同,2004-2008年,北京都市区就业仍呈现向心集聚的趋势,造成远郊就业次中心的影响不断被弱化,都市区空间结构的多中心性有所降低。这说明北京都市区的单中心或强中心结构可能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且人口的分散化和就业的向心集聚导致宏观面上人口—就业的空间失衡。北京都市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形成,需要强化郊区次中心的集聚能力,同时注重人口—就业的平衡布局,这是未来北京都市区空间结构调整的重点。
孙铁山王兰兰李国平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多中心城市
北京市就业密度分布的空间特征被引量:40
2011年
本文分析了2008年北京市就业密度空间分布的现状结构,并运用非参数局部回归的方法模拟了2004年和2008年北京市的就业密度陆线,进而分析北京市就业密度分布的空间特征。研究表明:从就业密度的角度,2004年~2008年间,在城市规划的引导作用下,尽管城市单中心结构仍然突出,经济空间结构已经开始出现多中心发展的雏形。其中制造业就业密度呈现出非常显著的郊区化特征,而第三产业则持续地向城市中心区高度聚集。综合来看.单中心集聚力量的延续对未来北京市发展将有可能造成进一步的困扰,如中心城过度拥挤、职住分离、交通压力加大等,建议通过政策手段加快布局调整,进一步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和集聚能力的郊区次中心,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结构。
刘霄泉孙铁山李国平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
北京都市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特征与形成机制被引量:33
2013年
探讨北京都市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特征与形成机制。2008年,北京都市区共有5个就业次中心,已具备多中心空间结构特征。集聚经济和交通可达性是解释就业次中心形成的重要因素。北京都市区的就业次中心形成的可能性随距城市中心距离增加而降低,说明就业次中心虽然形成但与城市中心区比较接近,整体上都市区内就业的分散化程度有限。同时,城市规划对就业次中心的形成有引导作用,但效果并不十分显著。目前北京都市区的多中心空间结构,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的市域内分散集团的空间布局仍有差距,主要是远郊区就业次中心的发育相对缓慢。研究发现,地区服务业比重的上升会显著增加就业次中心形成的可能性,说明服务业增长是北京都市区就业次中心形成的重要机制。
孙铁山王兰兰李国平
关键词: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被引量:12
2016年
本文选取中国12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区位基尼系数和单中心指数这两个指标分别对城市群空间结构集聚程度和集聚结构两个方面的特征进行了定量测度,根据测度结果分析了中国12个城市群从1994年到2012年空间结构主要的特征及变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进行了定量探究。本文发现,集聚程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呈现倒U型的特征,而较高的单中心程度对经济发展呈现负向影响,且集聚程度与集聚结构两者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本文认为,一定集聚水平的多中心结构对城市群经济发展更为有利。
侯韵孙铁山
关键词:城市群空间结构经济绩效
基于局部空间统计的产业集群空间分析——以北京市制造业集群为例被引量:27
2012年
将集群识别与空间分析相结合,通过全国集群模板识别产业集群,进而利用局部空间统计方法,探测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特征。利用2008年北京市和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从产业联系的角度识别了北京市制造业集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测度了北京市制造业集群的空间分布现状与布局特征。研究发现,北京市制造业集群主要分布在近郊区并向远郊区延伸,资源条件、政策环境、交通区位、历史因素等多种区位因子均对集群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从总体分布来看,北京市制造业集群的空间布局存在分布比较分散、功能重叠或与区县功能定位不符等问题。未来在政策制定时,应进一步强化北京市制造业集群的空间集聚,发挥区域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并不断依托产业园区优化集群发展环境,引导符合区县功能定位的制造业集群发展。
刘霄泉孙铁山李国平
关键词:产业集群
Suburbanization and Subcentering of Population in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A Nonparametric Analysis被引量:3
2012年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suburbanization and subcentering of population and examines the nature of spatial restructuring in terms of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Instead of the classic density function approach,we employ the nonparametric analysis to characteriz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population densities in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 and identify the suburban subcenters.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population has spread with rapid urban growth in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and the compact urban form has been replaced by a more dispersed polycentric spatial distribution.However,compared with the decentralization of western cities,the spatial extent of the decentralization of population in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 is quite limited.The rapid growth of population in the near suburbs has expedited the sprawl of the central city,with a larger central agglomeration of population dominating the metropolitan area.In this sense,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 is still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inuous compactness.However,our findings do provide the evidence that the city has been turning to a polycentric structure.We find significant population subcenters have emerged in the suburbs of Beijing since the 1980s.But the polycentricity emerged in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 is very different by nature from that observed in Western cities.The subcenters emerged are adherent to the development scheme planned for the city,so it can be referred to as the so called 'planned polycentricity'.
SUN TieshanHAN ZhenhaiWANG LanlanLI Guoping
关键词:SUBURBANIZATIONPOLYCENTRICITY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