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02034)
- 作品数:9 被引量:80H指数:6
- 相关作者:李为余龙江吴耿刘彦栗茂腾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中科技大学黄冈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 西南喀斯特地区黄荆叶片光合作用日变化的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选取桂林丫吉岩溶试验场优势植物黄荆(Vitex negundoL.)作为研究对象,对相同条件下黄荆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 i)和蒸腾速率(Tr)等光合作用特性的日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净光合速率(Pn)的日变化呈不对称的"双峰型"曲线,具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气孔导度曲线总体呈下降趋势;胞间CO2浓度日变化表现出单峰曲线;蒸腾速率(Tr)日变化呈不对称的双峰曲线,与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基本一致,但主峰较净光合速率Pn主峰滞后1 h,也出现了"午休"现象。
- 项俊李为方元平吴雪玲吴耿
- 关键词:光合作用日变化黄荆
- 桂林岩溶试验场不同地貌部位主要元素迁移特征及与植物蒸腾作用的相关性被引量:7
- 2007年
- 对桂林岩溶试验场不同地貌部位(垭口、坡地、洼地)土壤中Ca、Mg、Zn、Fe、Cu、Mn等主要元素的迁移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貌部位土壤中全态Ca、Mg元素表现为淋溶迁移,全态Zn元素表现为聚积,有效态Zn、Cu、Fe等元素一般表现为淋溶迁移,有效态Mn元素一般表现为聚积,迁聚序列因不同地貌部位有所不同。同时,以场区的优势植物黄荆为例,研究了部分元素迁移与植物蒸腾作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岩溶地区土壤中Ca、Mg、Zn、Cu、Mn等元素的迁移与植物的蒸腾作用密切相关,而且对于不同的元素,蒸腾作用的影响不同。植物蒸腾作用对Mn、Cu等较难迁移元素的迁移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本研究结果将为深入研究岩溶生态系统元素迁移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李为刘彦余龙江吴耿申泰铭栗茂腾
- 关键词:蒸腾作用黄荆
- 不同地质背景下黄荆的光合蒸腾及水分利用效率比较被引量:8
- 2008年
- 为了掌握岩溶生态环境下典型植物的水分生理生态特征,采用英国产TPS-1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研究比较了桂林毛村不同地质背景(石灰岩、白云岩和砂页岩)下黄荆(VitexnegundoLinn.)的蒸腾光合和水分利用效率特征,并通过偏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讨了影响黄荆水分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①砂页岩区黄荆的日平均蒸腾速率明显高于石灰岩区和白云岩区,但日平均光合速率却明显低于石灰岩区,与白云岩区差别不显著。关于水分利用效率(WUE),则是石灰岩区远高于砂页岩区,白云岩区则略高于砂页岩区,说明生长在岩溶区(石灰岩区和白云岩区)的典型植物黄荆在长期的演化中形成了适应岩溶干旱的水分生态特征。②影响黄荆水分利用效率的主要因子是大气温度、大气相对湿度、气孔导度和CO2浓度,但影响程度因地质背景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 余龙江刘彦李为项俊吴耿栗茂腾
- 关键词:蒸腾速率
- 桂林岩溶试验场不同地貌部位黄荆蒸腾作用的比较研究被引量:5
- 2007年
- 对桂林岩溶试验场5月份不同地貌部位(洼地、坡地和垭口)黄荆的蒸腾作用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黄荆的蒸腾速率日变化因不同地貌部位而有所不同。垭口表现为单峰型,在中午12∶30时左右出现峰值,没有出现明显的午休现象。洼地和坡地虽然都表现为双峰型,但坡地确实有午休现象,而洼地则与光照强度瞬间减弱有关。以日平均蒸腾速率进行比较,3个地貌部位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垭口>洼地>坡地。3个地貌部位黄荆蒸腾速率的差异与不同地貌部位的水热条件、土层厚度及接受光照的时间不同有关。对黄荆蒸腾速率与其影响因子的关系进行了逐步回归和最优子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黄荆蒸腾速率的主导因子是气孔导度、大气相对湿度和叶面温度,其中气孔导度的影响最大,且影响程度随地貌部位而有所不同。
- 李为吴耿余龙江刘彦夏坤栗茂腾
- 关键词:黄荆蒸腾速率
- 西南岩溶地区黄荆和檵木叶片结构对其生态环境的响应被引量:9
- 2007年
- 应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生长于桂林毛村岩溶区和非岩溶区的黄荆(Vitex negundo)和檵木(Loropetalumchinense)的解剖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两区的黄荆叶片表皮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1)两地的黄荆叶片背面均有浓密的绒毛,但致密程度有差异,岩溶区黄荆叶片的气孔深藏于绒毛间隙,这种结构可减少水分蒸发,降低因岩溶干旱带来的水分缺失.(2)岩溶区黄荆和檵木的叶片厚度、上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的厚度以及栅栏组织的致密程度均大于非岩溶区,这些特征有利于减少水分蒸腾.(3)岩溶区黄荆和檵木叶片的维管组织发达程度高于非岩溶区,有利于在蒸腾减小的情况下促进水分运输和营养元素的迁移,说明2种植物叶片结构特征在不同生境区的改变是其长期在岩溶区干旱环境条件下形成的适应性变化.
- 余龙江吴耿李为项俊栗茂腾
- 关键词:生态响应岩溶黄荆檵木
- 桂林毛村不同地质背景主要元素迁移特征及与植物蒸腾作用的相关性被引量:6
- 2007年
- 对桂林毛村不同地质背景(石灰岩、白云岩和砂页岩)土壤中Ca、Mg、Cu、Fe、Mn、Zn等主要元素的迁移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母岩的地球化学背景对岩溶土壤系统的元素迁移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以不同地质背景生长的典型植物黄荆为例,研究了上述元素的迁聚与植物蒸腾作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植物蒸腾作用对土壤中Ca、Mg、Cu、Fe、Mn、Zn等主要元素迁聚的影响程度因不同地质背景以及不同元素而有明显差异。植物蒸腾作用对Mn、Cu等较难迁移元素的迁移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土壤中Cu、Fe、Mn、Zn等微量元素的迁聚对植物吸收系数的影响程度因不同地质背景而有显著差异。岩溶山区进行植被恢复时必须考虑不同地质背景的差异,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植物品种。
- 李为刘彦吴耿项俊栗茂腾余龙江
- 关键词:蒸腾作用黄荆石灰岩白云岩
- 不同种类微生物及其碳酸酐酶对土壤-灰岩系统钙镁锌元素迁移作用的土柱模拟实验研究被引量:16
- 2007年
- 通过土柱模拟实验研究了筛选自西南岩溶区的典型细菌、真菌、放线菌对石灰岩的溶蚀动态及作用效果,并研究了这3种类群微生物及其碳酸酐酶(CA)对土壤-灰岩系统Ca、Mg、Zn元素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实验所用的典型细菌、真菌、放线菌均对石灰岩有较强的溶蚀作用,但是不同类群的微生物对石灰岩的溶蚀效果不同,溶蚀后石灰岩的表面形貌变化不同,其中,真菌的溶蚀效果最显著,放线菌和细菌次之;②典型细菌、真菌、放线菌对不同元素迁移的影响不同,对于Zn2+、Ca2+的迁移影响而言,真菌>放线菌>细菌>无菌对照组;对于Mg2+的迁移影响而言,细菌>真菌>放线菌>无菌对照组;③一定范围内温度增加对Ca、Mg、Zn3种元素的迁移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④土柱淋出液中CA平均活性与Ca、Mg、Zn3种元素的总淋失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说明CA对这3种元素的迁移具有一定的影响,且因不同元素而异。本研究结果对于评价不同类群微生物在生物岩溶及岩溶系统元素迁移中的作用和地位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 李为贾丽萍余龙江朱敏周蓬蓬
- 关键词:微生物碳酸酐酶
- 典型细菌、真菌、放线菌对石灰岩动态溶蚀效果比较被引量:17
- 2007年
- 以从西南岩溶地区土壤中筛选出来的典型细菌、真菌和放线菌为材料,进行了微生物对石灰岩的溶蚀动态模拟实验,比较了3种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溶蚀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各实验体系的pH值、钙离子浓度均发生有规律的变化.3种典型微生物试验组对石灰岩试片的溶蚀效果均较对照组好,其中,真菌的溶蚀效果最显著,石灰岩试片失重最大,达到5.15%,实验体系中钙离子浓度最高达233mg/L.扫描电镜结果亦显示,经3种典型微生物作用后试片表面的微观形貌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真菌试验组的试片形貌变化最大,溶蚀效果最好.
- 贾丽萍李为朱敏贺秋芳刘彦余龙江
- 关键词:细菌真菌放线菌溶蚀石灰岩CA^2+
- 微生物碳酸酐酶对石灰岩的溶蚀驱动作用研究被引量:24
- 2004年
- 来源于西南几个不同类型岩溶地区土壤样品分离出来的微生物菌株中,有很多能够产生分泌胞外碳酸酐酶。以一株编号为GLCa102的菌株为代表,模拟岩溶自然环境条件,研究其胞外碳酸酐酶对灰岩的溶蚀驱动作用。结果表明微生物碳酸酐酶能使灰岩溶出的导电离子总量和[Ca2+]提高40%以上,从而对灰岩有显著的酶促溶蚀驱动作用。本研究表明微生物碳酸酐酶在生物岩溶中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同时为深入研究生物对石灰岩的溶蚀作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 余龙江吴云李为曾宪东付春华
- 关键词:微生物碳酸酐酶石灰岩溶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