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01093)

作品数:5 被引量:64H指数:4
相关作者:祁毅徐建刚蒋海兵张文忠周亮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历史地理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可达性
  • 2篇低碳
  • 1篇道路交通
  • 1篇低碳交通
  • 1篇低碳视角
  • 1篇地铁
  • 1篇行车
  • 1篇游客
  • 1篇折叠
  • 1篇折叠自行车
  • 1篇迁移
  • 1篇区域交通
  • 1篇人地关系
  • 1篇自行车
  • 1篇闽粤
  • 1篇可达性分析
  • 1篇客家
  • 1篇客家民系
  • 1篇空间环境
  • 1篇基础设施

机构

  • 5篇南京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江苏经贸职业...

作者

  • 3篇祁毅
  • 2篇徐建刚
  • 1篇周亮
  • 1篇张文忠
  • 1篇石飞
  • 1篇蒋海兵
  • 1篇何郑莹
  • 1篇陈曦
  • 1篇梁晶

传媒

  • 2篇城市交通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可达性研究进展被引量:45
2013年
随着中国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可达性研究受到学界与规划界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梳理近20年来国内外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可达性研究的发展脉络,从可达性时空变化及其地域效应方面总结国内外区域交通可达性研究的各自特点与发展方向,判断未来国内相关研究主题。综合比较可知,区域交通可达性的空间格局与时空演变研究仍是国内外交通地理学的研究热点问题。国外研究评价指标丰富,空间分辨率不断提高,分析技术方法日益多样,研究内容更趋于多元化,不断拓宽了可达性研究与应用领域。国内研究发展快,但研究指标体系有待完善,空间分辨率仍有待提高,亟待考虑交通需求与政策干预等现实因素。
蒋海兵张文忠祁毅周亮
关键词:交通基础设施可达性
地铁+折叠自行车通勤出行调查——以南京市为例被引量:1
2011年
为研究地铁+折叠自行车通勤方式的效果,以南京地铁为例对使用折叠自行车的乘客和普通乘客进行了现场调查和问卷调查。分析相关数据发现:地铁+折叠自行车的通勤方式在南京已获得了较好的实践及市民的广泛认可;与私人小汽车、公共汽车、自行车、地铁+步行等交通方式相比,更加节约出行时间和出行成本,也更加低碳。随着地铁线网的加密,地铁+折叠自行车通勤方式的服务范围可达主城区总面积的92%。为更好地推广这种健康环保的出行方式、鼓励更多的人使用公共交通,从城市及交通规划、设施配置、宣传引导三个层面提出了改进建议。
梁晶石飞祁毅陈曦
关键词:折叠自行车地铁低碳
低碳视角下城市交通出行空间环境的创新设计被引量:8
2010年
引导市民出行方式转变和交通管理创新是解决城市交通和碳减排两大难题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南京的无车校园、上海的自行车道网络系统和重庆的公共大电梯三个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了三种不同公共空间环境中,以不同低碳交通创新方式对城市交通出行空间环境进行优化创新设计的模式,介绍了案例背景并分析设计特点和创新价值。最后,进一步挖掘案例创新设计蕴含的价值意义,分析表明:市民出行方式的转变不仅对低碳城市和低碳交通有重要贡献,而且对市民自身素质、公共空间环境品质以及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徐建刚
关键词:城市交通低碳交通公共空间环境道路交通
基于游客可达性的旅游型城镇交通系统优化研究——以无锡堰桥为例被引量:4
2016年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推进,我国长三角等地区小城镇正面临着由第二产业主导向第三产业主导的发展转型,如何因地制宜,利用本地旅游资源实现转型发展成为苏锡常等地区小城镇特色化的重要途径.作者从系统整体性角度出发,以GIS空间分析技术为支撑,以无锡市堰桥镇(街道)为例,采用成本加权距离法进行交通可达性建模,定量分析了其与周边13个潜在客源地城市之间的交通可达性时距圈覆盖状况,并据此估算了潜在的旅游客流量及其主要客流方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旅游客流对堰桥内部交通系统的影响,并依据游客可达性对堰桥内部交通系统进行了优化,实现内外交通系统的有效衔接.本文提出的游客可达性导向的交通规划模式和实现方法,为旅游型小城镇交通规划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弘正祁毅
关键词:交通可达性交通规划交通系统
基于空间可达性分析的客家民系迁移路径模拟被引量:6
2012年
以人地关系为视角,引入空间可达性的概念,探讨赣闽粤交界地区客家先民迁移路线的选择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利用GIS技术建立地形和古交通通道数据库,分别构建栅格与矢量数据结构最优路径模型,分析了客家民系迁移路径选择与空间可达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可达性分析结果与客家民系的空间分布拟合的较好,受迁移时期的生产力水平限制,高大山脉、隘口等地形因素对迁移路线影响巨大,自然、社会、历史因素共同影响客家民系迁移及分布格局,赣州、长汀、梅州等"客家首府"城市位于所模拟的最优迁移路径上。
何郑莹徐建刚
关键词:客家民系迁移人地关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