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71148)

作品数:13 被引量:415H指数:11
相关作者:徐明岗张文菊佟小刚刘骅王伯仁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新疆农业科学院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0篇施肥
  • 9篇有机碳
  • 9篇长期施肥
  • 4篇土壤
  • 4篇漠土
  • 4篇灰漠土
  • 4篇红壤
  • 4篇不同施肥
  • 3篇黑土
  • 2篇有机碳库
  • 2篇有机碳组分
  • 2篇碳库
  • 2篇土壤颗粒
  • 2篇农田
  • 2篇活性有机碳
  • 2篇长期不同施肥
  • 2篇潮土
  • 1篇氮形态
  • 1篇典型农田
  • 1篇定位施肥

机构

  • 11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新疆农业科学...
  • 2篇吉林省农业科...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贵州大学
  • 1篇贵州科学院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浙江省农业科...
  • 1篇全国农业技术...

作者

  • 11篇徐明岗
  • 10篇张文菊
  • 5篇佟小刚
  • 4篇刘骅
  • 3篇王伯仁
  • 2篇蔡泽江
  • 2篇许咏梅
  • 2篇张会民
  • 2篇马兴旺
  • 2篇王西和
  • 2篇卢昌艾
  • 2篇彭畅
  • 1篇廖敏
  • 1篇解丽娟
  • 1篇张璐
  • 1篇段英华
  • 1篇吕家珑
  • 1篇汪怀建
  • 1篇辛景树
  • 1篇戴建军

传媒

  • 3篇植物营养与肥...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Pedosp...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中国土壤与肥...

年份

  • 2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黑土的有机质含量变化特征被引量:29
2011年
以吉林公主岭黑土有机肥化肥配施30年长期定位试验结果为材料,分析了长期不同施肥下黑土有机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期不施肥或单施化肥(M0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30年下降幅度为2.1%~7.9%;施用常量有机肥(M2区)和高量有机肥(M4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增加趋势,30年M2区和M4区有机质累积增加幅度分别为42.2%~50.0%和81.5%~94.7%。M2区和M4区有机质增加幅度因施用有机肥中有机质含量的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1980~1992年增加幅度分别平均为2.4%和9.3%,12年后随着有机肥中有机质含量增加,后18年M2区和M4区有机质累积增加幅度分别平均为41.4%和71.5%。施用相同化肥条件下配施不同水平有机肥,各处理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而在施用相同有机肥条件下配施不同化肥时,各处理间有机质含量差异不显著。由此可以得出,有机肥的数量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因此,选择合适的有机肥数量和有机质含量是提升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措施,在东北黑土上施用优质高量有机肥可迅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柳影彭畅张会民张文菊戴建军徐明岗
关键词:长期施肥黑土有机质
长期不同施肥管理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库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7
2011年
以19年的长期定位施肥土壤为材料,研究不同施肥管理:不施肥(CK),施无机肥(N、NP、NK、NPK),施有机肥(OM),有机-无机配施(F、F’)下稻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库组分及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有显著影响,土壤总有机碳(TOC)变化趋势为有机无机配施(平均12.34g/kg)>单施有机肥(平均12.15g/kg)>无肥(平均10.56g/kg)>化肥(平均9.78g/kg);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水溶性有机碳(WSOC)、轻组有机碳(LFOC)及SMBC/TOC、WSOC/TOC、LFOC/TOC均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土壤的。与不施肥相比,化肥、有机肥的施用均显著增加了土壤重组有机碳(HFOC)和HFOC/TOC,其中,化肥的施用更有利于土壤重组有机碳(LFOC)的积累。单施有机肥或有机无机配施显著增加了较大粒级(>0.25mm)水稳性团聚体及其TOC含量,而单施化肥则显著增加了较小粒级(<0.25mm)及其TOC含量。因此,长期施用有机肥,特别是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能提高土壤活性碳含量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从而保持和提高了土壤质量和持续生产力。
廖敏彭英陈义谢晓梅吴春艳唐旭刘玉学杨生茂
关键词:长期定位施肥水溶性有机碳轻组有机碳
长期施肥下黑土活性有机碳变化特征被引量:12
2012年
观测分析了黑土长期不同施肥30年后不同形态的活性有机碳含量(易氧化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氮、氮磷和氮磷钾化肥对土壤活性有机碳无显著影响;长期施用有机肥以及有机肥配施化肥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与不施有机肥相比,有机肥区组中土壤轻组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增幅较大,分别在122%~258%和237%~351%之间,而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增幅分别在72%~98%和83%~112%。黑土不同形态活性有机碳对施肥的响应灵敏度为,轻组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因此,轻组有机碳是指示土壤有机碳变化的较好指标。
仪明媛彭畅张会民张文菊汪怀建徐明岗
关键词:长期施肥黑土活性有机碳
添加有机物料后红壤CO_2释放特征与微生物生物量动态被引量:32
2011年
【目的】对不同有机物料施入红壤后CO2释放特征及几种形态碳、氮变化进行了观测,并分析其相互关系,以阐明添加有机物料后红壤中CO2释放量及几种碳、氮形态的变化特征。【方法】采用室内恒温培养试验,向红壤中添加5种有机物料(猪粪、牛粪、鸡粪、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培养期间定期采样分析红壤CO2释放量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SMBC、SMBN)的动态变化。【结果】添加有机物料后,各处理CO2释放速率在培养前期较高,在培养18-20 d后基本趋于稳定。整个培养期间,土壤CO2-C的累积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添加不同有机物料后红壤CO2潜在释放量从高到低顺序为:小麦秸秆(1.51 g.kg-1)>玉米秸秆(1.38 g.kg-1)>猪粪(0.89 g.kg-1)>鸡粪(0.78 g.kg-1)>牛粪(0.50 g.kg-1)。添加几种有机物料后红壤CO2释放量存在显著差异,秸秆类有机物料分解释放CO2量相当于动物有机肥的2倍以上,其中小麦秸秆最高,牛粪最低,且有机物料分解释放CO2量与SMBC、SMBN、土壤可溶性有机碳(WSOC)和有机物料C/N呈显著相关。【结论】等碳量的有机物料施入红壤后能显著提高土壤CO2的释放速率和释放量,且土壤CO2释放量与土壤微生物量、可溶性碳和有机物料的C/N紧密相关。添加有机物料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碳源、氮源的有效性较高,有利于土壤养分的转化和释放。
张旭博徐明岗张文菊林昌虎段英华蔡泽江张崇玉
关键词:红壤有机物料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潮土有机碳组分的影响被引量:37
2009年
采用物理分组方法分析了长期不同施肥模式条件下潮土有机碳组分变化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与不施肥(CK)比较,长期氮、磷、钾平衡施用(NPK)、秸秆还田(NPKS)和有机无机肥配施(NPKM和1.5NPKM)均显著提高了潮土粗自由颗粒有机碳(cfPOC)、微团聚体内物理保护颗粒有机碳(iPOC)及矿物结合有机碳(mSOC)的含量,其中以粗自由颗粒有机碳增幅最高,达114.5%~278.9%,对施肥最敏感,能较好地反映长期施肥下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矿物结合有机碳是潮土固存有机碳的主要形式,它占总有机碳的67.0%~80.4%。除偏施化肥(N和NP)外,其他施肥模式增加的总有机碳的49.1%~58.1%进入矿物结合有机碳组分;26.2%~31.7%进入粗、细自由颗粒有机碳组分;15.7%~20.9%进入物理保护有机碳组分。偏施化肥(N和NP)有利于自由颗粒有机碳的增加。综上分析,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或秸秆还田是提升潮土不同组分有机碳库较好的施肥模式。
佟小刚黄绍敏徐明岗卢昌艾张文菊
关键词:长期施肥潮土有机碳组分
长期不同施肥下黑土与灰漠土有机碳储量的变化被引量:26
2012年
采用长期试验,研究了20年不同施肥下1 m深黑土与灰漠土有机碳含量与碳储量的剖面变化。结果表明,单施化肥和不施肥对黑土1 m土层有机碳储量没有显著影响,但灰漠土略有降低。有机肥配施化肥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高量有机肥配施化肥(NPKM2)能提高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黑土分别提高56.6%和49.6%,灰漠土提高143.1%和46.9%;常量有机无机配施(NPKM)效果较差,增幅分别为黑土35.1%和35.3%,灰漠土80.2%和4.1%。两种土壤1 m土体的有机碳储量,NPKM2处理分别提高了C 30.7 t/hm2与40.6 t/hm2。显然,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显著提高1 m深土体中有机碳储量,主要是由于提高了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
解丽娟王伯仁徐明岗彭畅刘骅
关键词:长期施肥有机碳碳储量黑土灰漠土
我国三种种植制度下农田土壤有机碳、氮关系的演变特征被引量:7
2011年
对34个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20余年连续监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旨在探讨常规施肥下我国旱作、水旱轮作和稻田系统土壤碳、氮关系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85-2006年,我国常规施肥方式下旱地、水旱轮作和稻田系统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均显著增加,三种种植制度下土壤C/N演变存在一定差异。土壤C/N均值从1985-1990年的9.87上升至2001-2006年的10.32。20年期间,土壤C/N分布在9-11的区间范围内的频率为45%-48%;土壤C/N在7-9区间的分布频率从27.5%减少到14.5%,但在11-13区间的分布频率从15.6%增加到27%,且30%以上的旱地连续监测点土壤C/N呈显著增加趋势。进一步分析表明,土壤C/N与土壤速效磷、速效钾以及磷肥和有机肥的投入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pH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常规施肥方式中,磷肥和有机肥投入促进了土壤中有机碳和全氮的积累,且对旱地土壤有机碳积累的贡献大于对氮素积累的贡献,是土壤碳、氮关系演变的重要影响因子。
申小冉吕家珑张文菊辛景树任意徐明岗
关键词:农田有机碳全氮
长期施肥对中国3种典型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变化的影响被引量:112
2009年
【目的】观测分析了中国3种典型农田土壤——黑土、灰漠土和红壤有机碳在时间与空间上对长期不同施肥措施的响应特征,为农田土壤培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有机碳分组对比分析了长期施肥后土壤总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的含量与比例变化。【结果】16年后,不施肥(CK)灰漠土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分别为11.7%和34.9%,且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也显著下降了5.4个百分点;长期施用氮肥(N)3种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基本保持不变,但活性有机碳所占比例显著下降,其中黑土下降幅度高达9.5个百分点;化肥配施(NP,NPK)后,黑土和灰漠土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仍显著下降,红壤则略呈上升趋势;有机无机配施(NPKM、1.5NPKM),3种土壤的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均显著提高,其中红壤上升幅度最大,NPKM处理提高幅度分别为80.6%、146.2%和7.5个百分点,其次是灰漠土,分别提高了64.4%、138.0%和5.0个百分点;实施秸秆还田(NPKS)后,红壤的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分别增加了21.6%、59.0%和7.5个百分点,黑土和灰漠土则相对较稳定。【结论】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例对施肥措施反应敏感,长期不施肥或只施氮肥多数导致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和活性有机碳所占比例下降,有机无机配施能维持和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活性有机碳所占比例,且效果优于秸秆还田,优于化肥(NPK)配施。
张璐张文菊徐明岗蔡泽江彭畅王伯仁刘骅
关键词:长期施肥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灰漠土红壤
长期施肥下灰漠土有机碳组分含量及其演变特征被引量:19
2010年
采用湿筛和重液悬浮的物理分组方法分析了18年不同施肥模式下灰漠土有机碳组分含量差异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NPKM和1.5 NPKM)增加各有机碳组分的效果最显著,且粗和细自由颗粒有机碳、物理保护有机碳、矿物结合有机碳增加速率最高,平均分别达到0.12、0.06、0.08及0.17g/(kg.a);秸秆还田使粗和细自由颗粒有机碳分别以0.05和0.03 g/(kg.a)的速率增加,而撂荒和施化肥维持着各有机碳组分的含量。不同有机碳组分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中以粗自由颗粒有机碳含量增幅最高,不同施肥模式下平均增幅是其它有机碳组分的2.18~.0倍;以矿物结合有机碳所占比例最高,达到56.9%7~7.8%,说明粗自由颗粒有机碳对施肥较敏感,而矿物结合有机碳是灰漠土固存有机碳的主要形式。综上分析,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是提高灰漠土有机碳组分含量和培肥土壤的有效模式。
刘骅佟小刚许咏梅马兴旺王西和张文菊徐明岗
关键词:长期施肥灰漠土有机碳组分
长期施肥下灰漠土矿物颗粒结合有机碳的含量及其演变特征被引量:19
2010年
采用物理分组方法分析了长期(1990—2007年)不同施肥条件下灰漠土各粒径矿物颗粒结合有机碳含量和分布差异及其随施肥时间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配施有机肥对增加各有机碳组分的效果最显著,并以砂粒有机碳含量的增速(0.34g.kg-1.a-1)最高,对施肥最敏感;撂荒地可以显著增加不同黏粉粒结合有机碳含量;秸秆还田仅能维持各级矿物颗粒结合有机碳的含量;长期施用化肥不利于各级颗粒结合有机碳含量的增加.从分配比例来看,以粗粉粒(27.9%)和粗黏粒(27.1%)有机碳所占比例最高,是固持有机碳的重要组分;配施有机肥使砂粒有机碳比例显著提高119.4%,细粉粒和粗黏粒有机碳比例却分别降低了40.3%和37.9%,从而提高了颗粒有机碳含量(WPOC)与矿物结合有机碳含量(WMOC)的比值,改良了土壤有机碳性质.长期配施有机肥是增加灰漠土各级矿物颗粒结合有机碳积累和提升灰漠土肥力的最佳方式.
刘骅佟小刚马兴旺王西和张文菊许咏梅徐明岗
关键词:长期施肥灰漠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