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2000046804) 作品数:23 被引量:600 H指数:15 相关作者: 董鸣 牛翠娟 鲍蕾 何舜平 罗学刚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农业科学 医药卫生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植物多倍体基因组的形成与进化 被引量:117 2001年 多倍化是植物进化变异的自然现象 ,也是促进植物发生进化改变的重要力量。在被子植物中 ,约70 %的种类在进化史中曾发生过一次或多次多倍化的过程。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 ,自然界绝大多数多倍体是通过未减数配子的融合而形成的 ,并且很多多倍体种是通过多次独立的多倍化过程而重复发生的。由多倍化所导致的重复基因在多倍体基因组中可能有三种不同的命运 ,即 :保持原有的功能、基因沉默或分化并执行新的功能。多倍化以后 ,重复基因组的进化动态则主要表现在染色体重排和“染色体二倍化”、不同基因组之间的相互渗透、以及核 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杨继关键词:多倍体植物 基因组进化 Architectural Plasticity in Response to Soil Moisture in the Stoloniferous Herb, Duchesnea indica 被引量:22 2002年 Architectural plasticity of clonal plants may enhance exploitation of soil moisture heterogeneity by the plants. The plasticity of clonal architecture in response to soil moisture in the stoloniferous herb, Duchesnea indica Focke, was investigated in an experiment with different soil moisture contents as treatments, i.e. 40%, 60%, 80%, 100% of the maximum moisture content of soil (MMCS). As soil moisture content increased, the spacer length, ramet density, branching intensity and branching angle of D. indica plants changed by quadratic curve. And the optimum habitat for the plants was at 80% of the MMCS. This architectural plasticity in D. indica was simulated through the Dynamic Logistic Model. The imitative effect was statistically satisfactory. Its architectural plasticity observed here may allow the species to show foraging behavior in its habitat where soil moisture is patchily distributed. 罗学刚 董鸣 等关键词:PLASTICITY 开花时间与伴生种对鹤首马先蒿传粉和生殖成功的影响 被引量:2 2012年 开花物候是物种间相互作用的重要生活史特征和适合度因子,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而备受关注。为探讨开花时间如何在种内和种间水平上影响植物的传粉和生殖成功,我们连续3年(2003-2005)对不同花期和伴生种存在情况下的鹤首马先蒿(Pedicularisgruina)的传粉者访花忠实度、受粉率、坐果率、单果种子产量和果实被啃食频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鹤首马先蒿的坐果率主要受其传粉环境的影响:在没有伴生种时,不同时期鹤首马先蒿的坐果率没有显著差异,34-38%的花可以坐果;在有伴生种存在时既可以显著提高其坐果率,也可显著降低其坐果率,这取决于传粉者类型以及伴生种密穗马先蒿(P.densispica)花期的差异。密穗马先蒿具有花蜜和花粉双重报酬,在群落中可以作为主体物种吸引传粉者并间接促进与其伴生的鹤首马先蒿的传粉和生殖成功。同样无蜜的管花马先蒿(P.siphonantha)和鹤首马先蒿伴生,则是通过提高群落水平对传粉者的吸引力进而直接促进鹤首马先蒿的传粉和生殖成功。此外,研究结果也表明开花时间对坐果率没有显著影响,但是显著影响单果种子产量和果实被啃食的频率。在相同的传粉条件下早花期植株单果种子产量显著高于晚花期的种子产量,同时早花期的果实被啃食的频率显著增加。 夏婧 郭友好关键词:开花物候 四种臂尾轮虫线粒体COⅠ基因部分序列及系统发育关系 被引量:9 2003年 测定了臂尾轮虫属 (Brachionus) 4种共 4 0个个体的线粒体COⅠ基因的部分序列。该序列长 5 4 3bp ,其中A +T占 6 5 6 % ;序列中共有 15 7个变异位点 ,占全部位点的 2 8 9%。用褶皱臂尾轮虫 (B plicatilis)作外群构建的UPGMA树、NJ树和MP树都表明 ,4个种中方形臂尾轮虫 (B quadridentatus)和壶状臂尾轮虫(B urceus)的亲缘关系最近 ,矩形臂尾轮虫 (B leydigi)次之 ,萼花臂尾轮虫 (B calyciflorus)最远 ,此结果与传统形态分类学的基本一致。 鲍蕾 牛翠娟 马蕊 李庆芬关键词:臂尾轮虫 系统发育 线粒体 S7核糖体蛋白基因序列变异与亚科鱼类的单系性研究 被引量:9 2003年 使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亚科鱼类的单系性进行了探讨。通过PCR方法 ,获得了 13种鲤科鱼类S7核糖体蛋白基因第 1内含子序列 ,其中包括 6种亚科鱼类。使用MEGA软件中的Neighbor Joining法和Most Parsimony法分别构建分支系统图。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所确认的亚科鱼类实际上没有形成单系类群。其中属、波鱼属和低线属位于系统树基部 ,显示出原始性。而由细鲫属、马口鱼属和属构成的类群相对于亚科中的原始种类起源较晚 ,可能和较晚起源的东亚鲤科类群之间有更为密切的关系。 王绪桢 何舜平关键词:系统发育 鲤科 裂足轮虫还是裂足臂尾轮虫 被引量:8 2003年 通过分析比较了裂足轮虫 (Brachionusdiversicornis)、方型臂尾轮虫 (B .quadridentatus)、壶状臂尾轮虫 (B .urceus)、矩形臂尾轮虫 (B .leydigi)、萼花臂尾轮虫 (B .calyciflorus)等 5种轮虫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 (COI)的部分序列 ,并结合 4种海水臂尾轮虫的序列数据 ,用西氏晶囊轮虫 (Asplanchna .sieboldi)作外群构建UPGMA树和NJ树 ,探讨了裂足轮虫的分类学问题 . 鲍蕾 牛翠娟 马蕊 李庆芬关键词:轮虫纲 分类学 线粒体DNA 蛇莓克隆构型对光照强度的可塑性反应 被引量:63 2001年 克隆植物构型的可塑性反应可能是它在资源斑块性分布的环境中获取资源对策的重要方面 ,因而可能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在一田间实验中 ,匍匐茎草本蛇莓 (Duchesnea indica Focke)经历了不同相对光照强度的处理 ,以研究光照强度对蛇莓克隆构型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相对光照强度的增加 ,间隔子的长度逐渐降低 ,分枝角度、分枝强度和分株密度呈二次曲线变化。结合植物对环境异质性的利用对策 ,对所揭示的蛇莓克隆构型可塑性进行了讨论。 罗学刚 董鸣关键词:蛇莓 克隆植物 光照强度 克隆构型 从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变异分析中国鲇形目鱼类的系统发育 被引量:27 2005年 采用PCR技术获得中国鲇形目鱼类 1 1科 2 4属 2 7个代表种类细胞色素b基因 1 1 3 8bp全序列 ,比较分析了来自北美洲、非洲的部分鲇形目鱼类同一基因序列 ,并选取脂鲤目、鲤形目和鲱形目鱼类作外类群 ,采用Bayesian方法和最大简约法 (MP)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 :(1 )鲇形目鱼类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中 ,与脂鲤目、鲤形目以及鲱形目鱼类相比存在 3bp的缺失 ;(2 )鲇形目鱼类各科代表种类形成一单系群 ;(3 )两种建树方法均支持科、粒鲇科和钝头科形成一单系群 ;而胡子鲇科、刀鲇科、海鲇科、科、长臀科、科、鲇科、棘脂科、科形成一大的单系群 ;但鳗鲇科的系统位置两种建树方法没有取得一致结果 ;而其中长臀科与北美的科形成姐妹群 ,胡子鲇、科、鲇科。 彭作刚 张耀光 何舜平 陈宜瑜关键词:鲇形目 细胞色素B基因 系统发育 利用RAPD技术研究方形臂尾轮虫(Brachionus quadridentatus)种群遗传结构 被引量:3 2007年 尝试利用RAPD技术对武汉东湖水果湖区和郭郑湖区中的方形臂尾轮虫的DNA进行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其群体内遗传多样性所占的比例要远远高于群体间遗传多样性所占的比例,2个湖区之间形成了由遗传分化较大的基因型个体组成的随机分布的种群遗传结构. 鲍蕾 牛翠娟关键词: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食物浓度对方形臂尾轮虫发育历期与实验种群增长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6 2004年 为探讨富营养化水体中大量发生的轮虫与微藻之间的关系 ,在实验室条件下 ,观测了不同藻类食物浓度下方形臂尾轮虫生命周期中各发育阶段的历时以及种群增长参数的变化。实验选用蛋白核小球藻为食物 ,浓度梯度为 0 1× 10 6、 0 5× 10 6、 1 0× 10 6、 2 0× 10 6、 4 0× 10 6、 8 0× 10 6、 12× 10 6cells/ml。结果表明 :食物浓度对方形臂尾轮虫的胚胎发育时间与繁殖前期历时、产卵量、世代净生殖率、世代时间和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均有明显影响。在食物浓度为 2 0× 10 6cells/ml时 ,方形臂尾轮虫的繁殖前期最短 ,产卵量最大 ,世代净生殖率和种群增长率最高 ,世代时间最短。方形臂尾轮虫可在高于其最适食物浓度的较宽的食物浓度范围内 ,保持较高的种群增长率 。 马蕊 牛翠娟 鲍蕾 陆菲关键词:轮虫 食物浓度 发育历期 种群增长率 蛋白核小球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