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10XNL008)

作品数:8 被引量:75H指数:5
相关作者:张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经济管理
  • 2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7篇金融
  • 2篇制度范式
  • 2篇儒家
  • 2篇儒家伦理
  • 2篇内生
  • 2篇妥协
  • 2篇文化逻辑
  • 2篇伦理
  • 2篇金融分析
  • 2篇金融支持
  • 2篇经济发展
  • 1篇银行
  • 1篇银行不良资产
  • 1篇渊源
  • 1篇哲学
  • 1篇哲学观
  • 1篇证券
  • 1篇中国货
  • 1篇中国货币
  • 1篇中国金融

机构

  • 9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9篇张杰

传媒

  • 4篇金融评论
  • 2篇经济研究
  • 1篇财贸经济
  • 1篇中国高校社会...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金融分析的制度范式:哲学观及其他被引量:10
2013年
确立金融分析的制度范式,其要义是重建金融学的哲学基础。本文认为,任何金融制度都具有存在的内生合理性,在考察金融制度绩效时,不能只看单个制度要素是否有效,而要看它们组合起来是否有效。与新古典金融学不同,制度金融分析认定金融制度是一个有机结构。若与特定的制度条件不相匹配,再理想的金融体系设计都难以产生良好的金融资源配置绩效。有别于新古典金融学对个体主义还原论准则的推崇,金融分析的制度范式强调个体与总体之间的加总逻辑以及掩藏其中的'涌现'特征。制度金融分析试图用'公均衡'超越或者替代新古典金融学竭力捍卫的'私均衡'。'公均衡'既是一种跨期关怀,更是一种道德境界。构建制度金融分析框架不仅标志着金融理论的'道德转向',其兼容宏微观金融学的理论努力更是预示着金融学的'范式革命'。在此过程中,以中国金融制度变迁为代表的'东方经验'弥足珍贵。
张杰
关键词:范式革命
制度金融理论的新发展:文献述评被引量:35
2011年
制度金融理论近年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其研究框架正日趋成形,本文试图对此领域的若干新进展进行初步梳理。本文发现,在Merton等提出的"功能与结构金融学"框架中,制度金融理论的独特面目渐趋清晰。Stiglitz等通过将一些关键制度因素"内生化"于既有的货币经济分析框架,为长期行进于宏观路径的货币经济学找回了微观(制度)基础,不过,他们并未触及货币经济运行背后的金融权利内涵。所幸Soto发现并强调了货币金融所有权的制度涵义。Borland和Yang则将分工、货币与信贷以及法律、政府等多种因素引入一般均衡模型,揭示了货币的性质以及货币制度演进的深层涵义;而在金融中介理论初步接纳了金融企业家因素之后,被主流经济学长期搁置的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企业家的演进与结构也正式进入制度金融理论的核心框架。
张杰
关键词:金融产权结构金融企业家
交易成本、法律传统与金融制度边界的决定被引量:16
2012年
金融制度边界(或者结构)的决定是制度金融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可是,不少文献对此问题的讨论从一开始就转向对不同金融体系结构以及绩效的简单刻画与比较。特别是,一度备受追捧的法金融学理论也深陷金融制度孰优孰劣判断的"陷阱"而难以自拔。因此,正确的理论选择就是重返制度边界决定的交易成本传统。本文的讨论发现,各国之所以拥有不同的金融制度边界,基本原因是其在利用金融市场和金融企业制度方面的"比较优势"存在差异;法律传统不可能抛开市场交易方式以及交易效率而直接决定金融制度边界。相比之下,文化渊源的重要性则体现在,它决定着交易成本的初始结构,并由此影响人们对交易方式或者交易制度的选择。
张杰
关键词:交易成本法律传统文化渊源
中国货币金融变迁的特殊机理及其制度涵义:本土文献述评被引量:1
2011年
经济改革以来,中国本土学者对中国货币金融变迁的特殊机理及其制度涵义多有阐发,其中不乏重要的理论发现,这些发现正在成为构建中的制度金融学的重要部分,本文试图对这些理论发现进行力所能及的初步梳理。既有的本土文献大致具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它们无一例外地由中国货币金融运行相对于西方经典情形的"另类"表现及其形成机理入手,尝试性地探寻深藏其中的特殊制度涵义以及理论价值。本文所涉及本土文献的主要视角与命题包括:中国经济改革中的货币内生机制与"家庭内竞争"因素、改革以来国家负债结构的变化与国家低负债的金融原因、中国特殊的内生货币化进程与货币需求函数的"制度表述"、利率的制度博弈性质与银行体系的"高利差"现象以及中央银行行为的"弱独立性假说"。
张杰
儒家伦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文化逻辑被引量:6
2013年
儒家伦理与经济发展究竟具有怎样的关系,既有文献见仁见智。本文的分析表明,儒家伦理起初内生于保证家庭组织运行效率的实际需要,而后长期充当国家与个人的调适角色,促成了家族制与官僚制的制度妥协,并由此形成独具特色的市场制度基础,汉唐盛世便奠基其上。中国未来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要害是政府因素与其他市场因素能否达成制度均衡,儒家伦理的作用自当不言而喻。不仅如此,儒家伦理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逐步完成了商业转向,具有了丰富的市场涵义,加上东亚经济奇迹佐证凿凿,因此其对市场经济发展有利无害当成定论。本文的讨论发现,儒家伦理的宏观功能与微观功能存在内在冲突。它在宏观上具有很高的财富门槛与道德条件,但却疏于微观层面的财富创造,因此,既有经济改革过程注重汲取基于新教伦理的欧美制度优势以促进财富积累,具有显而易见的合理性。但是这种进程缺乏稳定性与包容性,极易导致财富与道德的偏离,而儒家伦理恰好具有纠正此种偏离的比较优势。这就意味着,在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衔接"在所难免。本文的结论是,财富积累长期疏离于自己的文化传统当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最大挑战,面对日益凸显的深层社会经济矛盾,唯一正确的制度选择是使经济改革与发展进程重返中国本土的文化基础。
张杰
关键词:儒家伦理经济发展文化逻辑
流量、储蓄与金融权利--兼议蒋硕杰的货币流量理论以及中国金融改革的货币逻辑被引量:6
2016年
在货币理论史上,流量分析和存量分析的是非曲直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本文试图对相关文献进行重新梳理。由于此问题进一步牵扯到储蓄效应和金融权利结构,因此对于理解中国金融改革的货币逻辑具有特殊意义。本文初步确认,借助以蒋硕杰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的努力,货币流量分析曾经更胜一筹,但因囿于完全市场假设,加之未能直面货币起源双重逻辑的挑战,这一分析最终在理论范式的重建方面无功而返。不过,中国的金融改革为甄别和评判这两种货币分析的利弊优劣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本文的讨论发现,中国的金融改革过程使长期隐藏于货币流量存量内层的金融权利结构得以凸显,从而有可能将货币分析引向重建金融分析制度范式的正确路径。
张杰
关键词:储蓄效应
国有银行不良资产为什么特殊——兼评相关文献被引量:3
2015年
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曾被国内外经济学家长期关注,本文试图对既有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由于国外文献总体上乏善可陈,因此进入本文视野的大部分有价值的观点都来自于国内文献。大致地说,国内偏重制度视角的经济学家在不良资产的特殊性问题上存在不少共识,但对特殊性本身的理解则见仁见智。根据本文的考察,经济金融改革启动不久,就有学者敏锐地发现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属于国家负债的"金融方式";一些文献由国家融资切入几乎触到了不良资产形成的真正源头;另有文献认为不良资产是国有银行为寻求财政补贴最大化过度提供信贷而形成的一种"局部均衡";还有文献基于双重债务融资格局认为不良资产是一种金融支持均衡,进而确认其长期存在的逻辑合理性。无论如何,这些文献为人们重新认识不良资产的特殊性提供了一些可贵角度。透过这些视角,人们可能发现,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并非想象中那么可怕,它或许是一整套金融制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
张杰
关键词: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国家融资
证券性金融支持与中国资本市场的性质和作用被引量:1
2013年
长期以来,理论界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性质及其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所应发挥的作用一直存有误解,由此在很大程度上误导相关领域的改革政策。事实上,资本市场在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从一开始就承担提供证券性金融支持的"宏观责任",它与银行体系提供的信贷性金融支持一道共同构成一种特殊的金融制度组合。基于此,作为改革主导者的政府与投资者以及上市公司实际上签订了一份旨在同时兼顾经济增长、企业筹资与投资者利益三大诉求的"金融合约"。为了协调以上利益诉求,政府从此不得不长期背负沉重的市场责任。正因如此,仅针对资本市场"微观结构"的很多市场化改革举措(诸如股权分置改革等)难以取得实效。未来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路径的决定因素既不是决策者的改革偏好与勇气,也非经济学家们的单方面价值评判,而是经济改革与发展对证券性金融支持的内在需求。
张杰
关键词:资本市场
儒家伦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文化逻辑
儒家伦理与经济发展究竟具有怎样的关系,既有文献见仁见智。本文的分析表明,儒家伦理起初内生于保证家庭组织运行效率的实际需要,而后长期充当国家与个人的调适角色,促成了家族制与官僚制的制度妥协,并由此形成独具特色的市场制度基础...
张杰
关键词:儒家伦理经济发展文化逻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