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08JJ3090)

作品数:5 被引量:68H指数:5
相关作者:陈安磊谢小立王卫高超王凯荣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湖北省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青岛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红壤
  • 3篇稻田
  • 3篇施肥
  • 3篇红壤稻田
  • 3篇
  • 2篇施肥模式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土地利用方式
  • 2篇坡地
  • 2篇红壤坡地
  • 2篇长期施肥
  • 1篇氮素
  • 1篇氮素流失
  • 1篇地表径流
  • 1篇有机碳
  • 1篇容重
  • 1篇生物量碳
  • 1篇水稻
  • 1篇水稻土
  • 1篇碳储量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亚...
  • 2篇青岛农业大学
  • 2篇湖北省水土保...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5篇谢小立
  • 5篇陈安磊
  • 3篇王卫
  • 2篇李雁勇
  • 2篇王飞
  • 2篇王凯荣
  • 2篇高超
  • 1篇魏文学
  • 1篇尹春梅
  • 1篇童成立
  • 1篇陈惟财
  • 1篇张文钊
  • 1篇文菀玉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土地利用方式对红壤坡地地表径流氮素流失的影响被引量:13
2015年
为探明长期(1995年开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红壤坡地径流氮素流失的影响,通过2011年10月-2012年9月连续12个月23次径流水质动态分析,研究自然林、草地、农作、油茶林和湿地松5种坡地利用类型下径流水中氮素迁移特性及其泥沙和植物残体氮的年流失总量。结果表明:(1)径流水中氮素流失量随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表现出明显差异,径流水中氮素流失负荷为85.1-655.5g/hm2,大小顺序为农作〉油茶林〉湿地松〉草地〉自然林。(2)径流中氮素以无机态氮(DIN)为主,其中硝态氮是DIN的主要形态,占全氮的31.5%-54.8%,是铵态氮(NH+4-N)的1.8-5.8倍,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较低,仅占径流TN的10.1%-17.1%,远小于颗粒态氮(PN)所占全氮比值(21.4%-37.2%)。(3)泥沙和植物残体氮素年流失量分别为37.0-154.2g/hm2和28.1-249.6g/hm2,占各利用方式下氮流失总量的17.0%-77.1%,其中自然恢复林地所占比例最高(77.1%),而其他利用方式泥沙和植物残体氮素年流失量(17.0%-30.3%)远低于通过径流水流失的氮量(69.7%-83.0%)。总体来看,径流量是导致土地利用方式间氮迁移通量产生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
陈安磊王卫张文钊王飞尹春梅李雁勇魏文学谢小立
关键词:地表径流土地利用方式红壤坡地
红壤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活性碳、氮特征被引量:8
2014年
以红壤坡地长期定位试验(1995开始)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林、草地、农作、油茶林和湿地松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几种重要的活性碳、氮成分,包括无机态氮(NH4^+-N、NO3^--N)、可溶性有机碳、氮(DOC、DON)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MBC、MBN)含量及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坡地土壤DON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年均值在16.3~18.2mg/kg之间),土壤可溶性总氮(TDN)的差异主要来自可溶性无机氮(DIN)。农作利用土壤NH4^+-N、NO3^-—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利用方式,除油茶林外,其他土地利用方式NH4^+-N含量都高于NO3-~N含量,其中自然林、草地利用方式下NH4^+-N是NO3^-N含量的2.2倍和11.8倍。不同坡地利用土壤MBC含量均值范围为195.7~437.2mg/kg,土壤MBN含量为28.6~70.0mg/kg,大小顺序为:草地区〉自然林〉湿地松〉油茶林〉农作区。土壤DOC年均值范围为237.3~290.7mg/kg,其中草地土壤年均含量最高(290.7mg/kg),显著高于其它4种利用方式。总体来看,除农作、油茶林土壤DOC≥MBC外,其他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有机碳、氮成分均以MBC、MBN形态为主,土壤MBC/DOC和MBN/DON比值分别为1.1~1.6和1.7~3.9,其中草地土壤比值最大,农作土壤相差最小。土壤活性碳、氮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关系并不密切,其含量可能受水土流失的影响。
王飞王卫陈安磊谢小立李雁勇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
长期施肥对红壤稻田氮储量的影响被引量:24
2010年
稻田背景氮高是我国氮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减少氮肥施用量对提高氮肥的农学利用率和缓解环境压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采用长期定位试验(19902006年)土壤全氮、稻谷产量等数据,分析施肥模式对稻田耕层土壤氮储量、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探讨在降低常规施用氮量的33.3%而不明显减产措施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长期有机物质循环利用能显著提高耕层土壤全氮含量,氮储量与试验前相比平均提高了18.8%,仅施用化肥对土壤全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减量施肥处理(JS)对耕层土壤氮的积累效应一直优于仅施化肥的处理(NP、NPK)。17a的JS处理并没有降低稻谷产量,与常量NPK储量相比年际产量相对误差仅为3.2%,而输入N的农学利用率提高了12%。在半量稻草还田的条件下减少氮肥的施用量到180kg·hm-2是可行的,红壤稻田产量可维持在10t·hm-2左右。
陈安磊谢小立文菀玉王卫童成立
关键词:红壤稻田施肥模式
长期有机物循环利用对红壤稻田土壤供磷能力的影响被引量:11
2008年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定位试验土壤供磷能力的差异,并从土壤磷素平衡、全磷、有机磷、Olsen-P和MB-P的含量的变化等方面探索了导致供磷能力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长期施用磷肥能显著提高土壤的供磷能力,其中以有机物循环利用配合磷肥施用处理土壤的供磷量能力最高,植株平均吸磷量是长期不施磷肥处理的3.5倍,比长期施用磷肥处理平均高出59.8%。长期单施氮肥导致土壤供磷能力衰竭,植株总吸磷量比长期不施肥还低17.2%,单一有机物循环利用和配施N肥植株总吸磷量比长期不施肥分别高80.3%和40.2%。有机物循环利用能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对磷素的固持量,土壤微生物对无机磷的利用可能是其向有效磷转化的关键途径。磷肥配合系统内有机物循环利用是提高红壤稻田土壤供磷能力的有效施肥模式。
陈安磊谢小立王凯荣高超
关键词:红壤性水稻土长期施肥
长期施肥对红壤稻田耕层土壤碳储量的影响被引量:14
2009年
以红壤性稻田土壤为对象,研究了长期施肥(1990-2006年)对稻田表层土壤碳储量及固碳潜力的影响,讨论了耕层厚度变化对碳储量估算及处理间差异的影响.研究发现,与长期施用化肥相比,有机物的循环利用能显著提高红壤性稻田土壤碳储量,其碳储量为57.7-66.2 t/hm^2,比试验前高出18.7-27.2 t/hm^2,而长期施用化肥碳储量提高幅度平均为5.4 t/hm^2.红壤性稻田土壤饱和固碳量为84.0 t/hm^2,与目前碳储量相比还有17.8-43.7 t/hm^2的固碳潜力.研究证实,土壤碳储量与土壤容重和表层土壤厚度的变化密切相关,以20 cm或23 cm作为统计厚度估算表层土壤的碳储量将分别低估20.6%和11.3%,其中有机物施用处理碳储量低估幅度最大(分别为26.8%和18.9%);另外,用相同统计厚度进行碳储量估算减小了不同施肥处理间的差异.从稻田土壤碳储量及固碳潜力来考虑,有机物配合化肥施用是红壤稻田较优的施肥方式.
陈安磊谢小立陈惟财王凯荣高超
关键词:施肥模式红壤稻田耕层土壤碳储量土壤容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