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与社会公益研究专项(2003DIB3J114)
- 作品数:20 被引量:304H指数:12
- 相关作者:石学法鄢全树王昆山卜文瑞汪品先更多>>
-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同济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与社会公益研究专项青岛市科技将才专项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南海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斜长石矿物的化学成分及意义被引量:13
- 2008年
- 南海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存在两种不同粒径的斜长石矿物。其一为斜长石斑晶,常见熔蚀麻点,是岩浆上升、压力降低时发生熔蚀作用并在骤冷条件下形成的;其二斜长石微晶,半定向或杂乱分布于火山玻璃中,其中空骸晶结构表明斜长石微晶是在淬冷条件下迅速结晶形成的。斜长石斑晶具弱成分环带,斑晶边部的An值稍高或接近于斜长石微晶。微晶斜长石An值与岩浆喷出后的水深以及喷发位置距离岩浆主通道的远近存在一定联系。本区的斜长石斑晶形成温度明显低于冲绳海槽地区,而类似于东海陆架地区;斜长石微晶的结晶温度类似于冲绳海槽,表明两地区在岩浆喷出海底后淬火结晶的物理化学条件相似。结合同样品中橄榄石斑晶研究结果以及已有的地球物理学和岩石学方面的资料,可能反映了地幔柱快速上涌使早期部分熔融及结晶分异作用较弱,岩浆本身温度高提供了早期结晶形成的斑晶与寄主岩浆进一步充分反应的热量。计算的斜长石斑晶温度不能反映源区温度特征,后者应高于本文所计算的斜长石斑晶的结晶温度。
- 鄢全树石学法刘季花常丽华尹京武
- 关键词:碱性玄武岩斜长石化学成分
- 有孔虫壳体的Mg/Ca比值在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25
- 2005年
- 有孔虫壳体的Mg/Ca比值测定是目前估算海水古温度最受重视的方法,适用于低纬和高纬、表层和深层海水古温度的测定。该方法理论误差仅为±1.1℃,考虑到盐度以及海水pH值的影响,其误差为±1.3℃。运用此法推算出的热带海区表层海水温度领先于全球冰盖的变化,是热带过程调控冰期旋回最强有力的证据之一;与氧同位素相结合,还成功地运用于全球冰量的估算,是目前古环境研究中较常用的古温度测试手段。
- 李建如
- 关键词:海水温度古环境
- 发震带试验(SEIZE)被引量:3
- 2005年
- 对发震带试验计划(SEIZE)以及南海(Nankai)海槽的发震带钻探计划(NanTroSEIZE)进行了综述。SEIZE作为大陆边缘计划(MARGINS)的重要研究内容和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的优先研究领域,重点对世界主要俯冲发震带进行研究。SEIZE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凸凹体的物理性质;②在地震周期里,应力、应变和孔隙流体成分随时间的变化;③在俯冲逆冲断层上,发震带上界和下界的确定;④引起海啸的发震带的特征;⑤大型逆冲带地震在物质转换过程中所起的作用。NanTroSEIZE将成为IODP第一个基于立管钻探的计划,也是科学大洋钻探历史上第一个分期实施的复合钻探计划;钻入发震带的复合钻探计划将最终验证关于发震带的各种假说。
- 王利周祖翼
- 关键词:俯冲带流体
- 南海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橄榄石的矿物化学及南海的地幔潜在温度被引量:13
- 2008年
- 南海新生代玄武岩中橄榄石斑晶颗粒相对较小(0.2~0.6mm),自形-半自形,有熔蚀现象,不具橄榄石捕虏晶所特有环状裂隙、变形结构。基质中橄榄石微晶粒径0.01~0.05mm,多数已完全伊丁石化。早期结晶出来的橄榄石并未受到重力分异的影响,而被寄主岩浆携带继续向地表运移,在此上升过程中与寄主岩浆发生了有限的相互作用,少数橄榄石颗粒保留有弱成分分带现象。利用呈弱成分分带现象的橄榄石斑晶的核、幔部的Fo组分与寄主岩浆的X_(Fe)值对南海底潜在地幔温度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南海的潜在地幔温度平均值为1661℃,位于典型热点的地区夏威夷(1688℃)和冰岛(1637℃)之间,南海的潜在地幔温度与正常洋中脊地幔潜在温度之间的差值(186℃~208℃)也位于夏威夷(213℃~235℃)和冰岛地区(162℃~184℃)之间,表明南海地区下的地幔可能存在热量异常,支持了根据地球物理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的信息所提出的南海地区存在地幔柱的观点。
- 鄢全树石学法
- 关键词:橄榄石碱性玄武岩地幔柱
- 南大西洋渐新世初碳酸盐记录(ODP 1263站)被引量:3
- 2006年
- 渐新世初期,南极大陆在短时间内出现永久性冰盖,地球由两极无冰进入到单极有冰的特殊时期。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一重大气候转型事件与大气CO2及大洋碳储库的变化密切相关。南大西洋ODP 1263站碳酸钙软泥的粒度分析揭示了在渐新世初期发生的强烈碳酸盐溶解事件,碳酸盐溶解超前于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重值约100 ka,显示碳酸盐溶解事件先于南极冰盖的形成。由于碳酸钙泵的作用,碳酸盐的溶解会消耗大量的大气CO2,从而可能驱动了气候的快速变冷,导致南极大陆永久性冰盖发育。
- 拓守廷刘志飞成鑫荣赵泉鸿
- 关键词:碳酸盐溶解南大西洋ODP
- 南海巽他陆架末次冰期以来的孢粉记录初步研究被引量:14
- 2005年
- 通过分析沉积速率较高、且有同位素准确测年的南海南部巽他陆架18323柱状样的孢粉记录,分析重建该地区31kaBP以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历史。结果表明,末次冰期以前植被主要组成是热带低地雨林,到末次冰期温度降低,热带低地雨林含量减少,草本植物含量剧增,红树林几乎绝灭;再从末次冰期到融冰期气温升高,热带低地雨林回升,对海平面变化反应敏感的红树林含量稳定增加。研究认为末次冰期前到末次冰期气温降低,湿度下降,到融冰期气温波动性回升,海平面升高。
- 王晓梅孙湘君
- 关键词:巽他陆架孢粉植被气温
- 海南地幔柱与南海形成演化被引量:70
- 2007年
- 东南亚上地幔地震层析成像表明,海南岛周围之下存在地幔柱,近垂直的低波速柱体位于海南岛及南海之下,从浅部向下穿越660km的不连续面处(上下地幔的分界面)并一直延伸到1900km。南海及周边地区包括雷琼半岛、海南岛、北部湾盆地、广西北海涠洲岛、以及中南半岛等地,分布有一定量的新生代碱性玄武岩,它们的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出OIB的特点并具有DUPAL异常,表明其源区较深。此外,由南海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的橄榄石-流体平衡所推导的南海底地幔潜在温度(1661℃)位于夏威夷(1688℃)与冰岛热点(1637℃)相应值之间,为海南岛地幔柱的存在提供了岩石学及矿物化学方面的约束。基于以上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及矿物化学方面的证据,结合数字模拟实验资料,表明在海南岛及邻近区域之下存在地幔柱。建立了一个南海形成演化的初步模型:(1)50~32Ma,印度洋板块-欧亚板块碰撞及其所导致的太平洋板块后退的综合效应为南海地区提供了一个伸展环境,进而为地幔柱物质的上升提供了通道;(2)32~21Ma,当地幔柱柱头到达软流圈时,由于侧向物质流与扩张中心发生相互作用,促进了南海的扩张,并在26~24Ma期间发生了洋脊重新就位,使扩张中心从原来的18°N附近(即现今西北海盆的中心)调整到15.5°N附近(即现今的东部亚盆);(3)21~15.5Ma,随着地幔柱效应的逐渐增强,热点-洋脊相互作用越来越强烈,在大约21Ma发生了洋脊的再次重新就位事件,诱发了西南海盆的扩张;(4)15.5Ma~现在,由于印澳板块前缘与巽他大陆碰撞,使得南海大约在15.5Ma停止扩张,并沿着南沙海槽及吕宋海沟向菲律宾岛弧及巴拉望地块之下俯冲,而南海热点继续活动,直到第四纪还有碱性玄武岩喷出地表。
- 鄢全树石学法
- 关键词:碱性玄武岩
- 中沙群岛附近海域沉积物中的轻矿物分区及物质来源被引量:3
- 2007年
- 海底沉积物中的碎屑矿物(粒级为0.063-0.125mm)的特征及分布样式对于鉴别沉积物的源区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对取自南海中沙群岛附近海域11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轻矿物含量、分布特征和矿物组合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将本区划分为以下三个矿物组合区:生物碎屑矿物区(Ⅰ)、火山碎屑矿物区(Ⅱ)、混合矿物区(Ⅲ).生物碎屑矿物区(Ⅰ)的矿物组合单一,为生物骨屑矿物.生物骨屑矿物主要来源于中沙环礁,极少量的陆源物质及火山物质可通过悬浮或风等途径搬运进入此区.火山碎屑矿物区(Ⅱ)的轻矿物以褐色火山玻璃为主,火山渣、无色火山玻璃等火山碎屑矿物含量也较高.风化碎屑及陆源碎屑矿物(如石英等)的含量较低.火山渣在本区呈点源式扩散分布.本区矿物组合为褐色火山玻璃一火山渣.此区的物质来源相对复杂,主要来源于原地海山岩石剥蚀风化以及区内可能存在的正在喷发的小型火山物质的风化,周边岛弧火山对其贡献极小.混合矿物区(Ⅲ)的物源丰富,包括生物源、火山源及陆源,该区又可分为两个矿物亚区:东北部混合矿物区(Ⅲ-1),主要的矿物组合包括生物骨屑矿物、褐色火山玻璃、石英、长石等,陆源物质来自于我国大陆,陆源物质基本上位于17°N以北;东南部混合矿物区(Ⅲ-2),矿物组合为生物骨屑矿物、褐色火山玻璃、石英以及风化碎屑矿物,其中陆源物质可能来自南海南部及西南部大陆中的碎屑矿物,通过发源于大河口的海底峡谷搬运进深海盆.
- 鄢全树石学法王昆山
- 关键词:中沙群岛轻矿物
- 南海沉积物总量的统计:方法与结果被引量:22
- 2006年
- 通过收集包括大洋钻探钻井岩芯在内的大量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获得了南海的沉积物厚度分布格局,并统计了自渐新世以来的沉积总量以及E3、N11、N21、N31、N2、Q各时期的沉积量。结果表明,在前渐新世基底之上,南海海盆中共有7.01×106km3的沉积物,总质量为1.44×1016吨。以渐新世33 Ma的年龄计,南海的平均堆积速率是12.8 g/(cm2.ka)。南海沉积物主要堆积在陆架和陆坡上,中央海盆的沉积总量不及全部的5%。陆架和陆坡上发育的沉积盆地,如果以沉积厚度2km为边界,则只占南海总面积的34%,却堆积了南海沉积总量的82%,表明沉积盆地是南海接受沉积物的主体。晚渐新世是南海沉积量最大、堆积速率最高的时期,与全球沉积速率演变有明显差异,显示出边缘海盆地的沉积作用,首先受该地构造作用的控制。
- 黄维汪品先
- 关键词:沉积量堆积速率渐新世
- 放射虫现代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利用放射虫化石揭示古海洋、古环境的基础研究被引量:12
- 2006年
- 放射虫以其不易溶解的硅质壳体在古海洋、古环境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种类组合与海洋物理、水文环境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随着放射虫在古海洋环境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研究手段的改进,放射虫现代生态学研究在世界各大洋得到了广泛开展。中国加入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势必会加快我国古海洋学的研究步伐,放射虫作为海洋微体古生物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其生态学知识是重建古海洋、古环境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向我国学术界提供放射虫现代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及最新发展趋势,促使我国放射虫的研究与国际接轨,以提供更多的古海洋、古环境替代性指标。
- 张兰兰陈木宏向荣张丽丽
- 关键词:放射虫现代生态学古海洋学综合大洋钻探沉积物捕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