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2006YB04)

作品数:8 被引量:218H指数:5
相关作者:郑纪勇张兴昌韩凤朋邵明安郑继勇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水利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2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4篇土壤
  • 2篇养分
  • 2篇土壤物理
  • 2篇土壤养分
  • 2篇黄土高原
  • 1篇导水率
  • 1篇性状
  • 1篇演替
  • 1篇植被
  • 1篇植被恢复
  • 1篇植被恢复与重...
  • 1篇植物
  • 1篇植物根
  • 1篇植物根系
  • 1篇沙化
  • 1篇沙区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环境
  • 1篇湿地
  • 1篇湿地退化

机构

  • 4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鸟取大学
  • 1篇西安理工大学
  • 1篇西安建筑科技...
  • 1篇中国科学院亚...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4篇郑纪勇
  • 3篇张兴昌
  • 2篇邵明安
  • 2篇韩凤朋
  • 1篇李占斌
  • 1篇桧谷治
  • 1篇石辉
  • 1篇王立坤
  • 1篇黄金柏
  • 1篇陈洪松
  • 1篇王斌
  • 1篇郑继勇
  • 1篇李秧秧
  • 1篇李裕元
  • 1篇王莹

传媒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草地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0
  • 3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毛乌素沙区土壤养分对湿地退化的响应被引量:9
2009年
采用湿地生态理论中空间替代时间的研究方法,以毛乌素沙区退化湿地为研究对象,选择距退化湿地水面不同距离,具有不同地下水位埋深的研究区域代表湿地不同退化阶段,通过分析5个不同阶段退化湿地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随水平距离的变化特征,研究了土壤养分对湿地退化不同退化程度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退化阶段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剖面均具有一个明显的富集层,既湿地退化前的泥炭沉积层。该沉积层在剖面中所处深度随退化程度的加剧而逐渐增加,且沉积层以上深度的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趋于一致。土壤中全磷含量在剖面波动较大,分布特征无明显规律,不同水平距离全磷平均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说明湿地退化对全磷含量无明显影响。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流动沙丘入侵是导致毛乌素沙地湿地退化的首要原因,湿地退化导致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富集层深度逐渐下移,平均含量逐渐下降,而对全磷影响不大。
王莹郑纪勇张兴昌张应龙
关键词:毛乌素沙区退化湿地土壤养分
水蚀风蚀交错带植被恢复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被引量:63
2010年
黄土高原北部晋陕蒙接壤区是典型的水蚀风蚀交错带和强烈侵蚀中心,探讨该区植被恢复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有助于该区植被恢复模式的合理选择和土壤生态效应的科学评价。以神木六道沟小流域为研究区域,探讨了土壤物理性质变化与植被恢复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容重、砂粒含量以及饱和导水率普遍较高,表层(0-20cm)均值依次为1.38gcm-3、44.2%和1.46mmmin-1,而土壤总孔隙度与粘粒含量则较低,表层均值分别为45.6%和2.4%,反映了研究区土壤荒漠化的严峻现状,其中北坡(迎风坡)表现尤为严重。与农田相比,采用自然弃耕、种植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和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恢复次生天然草地等不同的植被恢复模式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饱和导水率以及团聚体稳定性,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而且随着恢复时间(1-30a)的延长,这种效应会进一步增强。通过种植人工草地并使其自然恢复为次生天然草地的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结构的改善作用显著优于直接种植柠条灌丛和自然弃耕等模式。但是,短期内(<30a)植被恢复对土壤颗粒组成、比重等物理性状无显著影响,意味着土壤一旦出现沙化将很难逆转。从对植被恢复响应的敏感性而言,土壤容重、总孔隙度以及团聚体稳定性可以作为土壤生态效应评价的主要指标。
李裕元邵明安陈洪松霍竹郑纪勇
关键词: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植被恢复与重建土壤沙化土壤物理性质
PAM对土壤物理性状以及水分分布的影响被引量:56
2010年
为了研究聚丙烯酰胺(PAM)在黄土高原自然条件下对土壤物理性状和水分分布的影响,采用表面撒施的方法研究了12个不同处理小区的土壤体积质量、饱和导水率以及水分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在0~2g/m2范围内添加PAM可以减小土壤体积质量增加土壤饱和导水率,但用量超过2g/m2土壤体积质量开始增加。饱和导水率开始降低。在0~3g/m2均可用二次曲线进行描述,相关系数达到95%以上。表层土壤含水量随着PAM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20~60cm土层土壤含水率随着PAM用量的增加出现交叉现象,60~100cm土层随着PAM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在2g/m2用量时达到最高,再增加PAM用量土壤含水率反而有降低趋势。100cm以下土层变化不明显。该研究为探明PAM在黄土高原地区的适应性和大规模应用提供依据。
韩凤朋郑纪勇李占斌张兴昌
关键词:聚丙烯酰胺土壤物理性质饱和导水率水分分布
黄土丘陵区乔灌木叶水分利用效率及与水力学特性关系被引量:12
2010年
以黄土丘陵区植被演替过程中的7种典型乔灌木(乔木:山杨、油松、辽东栎;灌木:山桃、荆条、黄刺玫和狼牙刺)和人工种植种刺槐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叶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水力学特性(比导水率Ks、比叶导水率Kl、Huber值HV、导水率损失50%所对应的木质部负压P50、木材密度WD)的变化。结果表明:1)4种灌木的WUE明显高于4种乔木。4种乔木中,以刺槐的WUE为最高,演替早期种山杨的WUE高于演替后期种油松和辽东栎。2)4种乔木的平均Ks明显高于4种灌木,但HV明显低于4种灌木,其Kl与灌木相比差异不大。演替早期种山杨的Ks和Kl明显高于演替后期种油松和辽东栎,但木材密度则小于后两者。山杨的P50高于油松而低于辽东栎和刺槐。人工种植种刺槐具有低Ks和Kl,且对木质部栓塞的抵抗能力弱。3)叶片的长期WUE和水力学特性之间并无显著的相关性,表明演替过程中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可能主要受水力学特性以外的其他生理过程的影响。
李秧秧石辉邵明安
关键词:水力学特性乔灌木演替
利用网状物铺设技术绿化黄土高原的思路介绍
2009年
余祥钟
关键词:黄土高原黄河下游绿化水土资源生态环境
黄土退耕坡地植物根系分布特征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被引量:82
2009年
为明确黄土退耕坡地植物根系分布特征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在陕西神木六道沟流域选取退耕30 a的长芒草坡地和裸地坡面,利用图像处理和常规分析方法研究了长芒草根系和土壤养分在土壤剖面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长芒草根系主要分布在0~50 cm土层,分布规律可用指数函数来模拟。有根系存在的土壤表层有机质、全氮、全磷、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均高于无根系存在的坡面。在有根系存在时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硝态氮的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0~ 50 cm有机质、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随深度的变化可用幂函数来表示,而全磷随深度呈线性相关。0~50 cm的土壤养分与根长密度的关系可以用线性函数来表示。其研究结果为坡面退耕地土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韩凤朋郑纪勇张兴昌
关键词:土壤侵蚀退耕坡地根系分布土壤养分
陕西省神木县六道沟流域水平衡解析
2012年
选取处于黄土高原北部水蚀风蚀交错地带的六道沟流域为研究区,基于水平衡方程确定了陕北小流域水资源组成结构的各个分量。通过对水文数据和径流计算结果的分析,推求了流域水量收支的各个成分。考虑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居民的生活用水量和农业灌溉用水量因素被加入到水平衡公式中。结果表明,年蒸发量和径流量分别占年总来水量的74.5%和21.5%,年蓄水量变化接近于0,居民的生活用水量和灌溉用水量分别占年总来水量的2.8%和1.2%。研究结果可为水资源相对缺乏的黄土高原北部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王立坤黄金柏王斌郑继勇桧谷治
关键词:水资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