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CARS-04-02A)

作品数:31 被引量:149H指数:9
相关作者:胡国华刘春燕陈庆山蒋洪蔚辛大伟更多>>
相关机构:黑龙江省农垦科研育种中心东北农业大学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一般工业技术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9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27篇大豆
  • 11篇QTL
  • 9篇QTL定位
  • 5篇性状
  • 5篇QTL分析
  • 4篇野生
  • 4篇野生大豆
  • 4篇油分
  • 4篇生大豆
  • 4篇粒重
  • 4篇基因
  • 3篇代换系
  • 3篇单株
  • 3篇蛋白质
  • 3篇导入系
  • 3篇油分含量
  • 3篇分子
  • 3篇ID
  • 2篇单株粒重
  • 2篇蛋白质含量

机构

  • 29篇黑龙江省农垦...
  • 26篇东北农业大学
  • 13篇国家大豆工程...
  • 6篇黑龙江省农业...
  • 2篇吉林省农业科...
  • 2篇全国农业技术...
  • 1篇大连工业大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黑龙江省农垦...
  • 1篇天津市农作物...
  • 1篇北大荒垦丰种...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28篇胡国华
  • 25篇刘春燕
  • 25篇陈庆山
  • 22篇蒋洪蔚
  • 14篇辛大伟
  • 8篇马占洲
  • 8篇韩雪
  • 6篇杨振
  • 6篇栾怀海
  • 6篇孙殿君
  • 6篇曾庆力
  • 5篇范冬梅
  • 4篇刘业丽
  • 4篇裴宇峰
  • 4篇何琳
  • 4篇齐照明
  • 3篇王琳琳
  • 3篇韩冬伟
  • 3篇杜翔宇
  • 3篇孙亚男

传媒

  • 7篇大豆科学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中国油料作物...
  • 3篇作物学报
  • 3篇大豆科技
  • 2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黑龙江农业科...
  • 1篇黑龙江八一农...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实验室研究与...
  • 1篇Agricu...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2篇2014
  • 5篇2013
  • 9篇2012
  • 1篇2011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2年黑龙江垦区大豆参试品系纯度鉴定、分子ID构建及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以2012年黑龙江垦区区域试验的121份大豆品系为材料,选择分布在大豆基因组8个连锁群的13对SSR标记进行纯度分析、分子ID构建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21份参试大豆品系纯度分布范围为84.62%~100%,平均纯度为99.24%;利用Sat-092等10对引物可以将121个参试大豆品系区分开,并获得唯一的分子ID;品系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1.00,平均相似系数为0.3402。结果说明黑龙江垦区2012年参试大豆品系遗传同源性较小,差异性较大。
何琳刘业丽裴宇峰刘春燕韩雪蒋洪蔚陈庆山胡国华
关键词:大豆纯度鉴定
用高世代回交群体定位大豆荚粒性状的QTL及上位性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为进一步利用野生大豆资源,挖掘大豆荚粒性状关键基因,以黑龙江省大面积种植推广的绥农14为轮回亲本,野生种ZYD00006为供体亲本进行多代回交和自交,得到157株BC3F3株系,对其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分枝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利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QTL network 2.0软件和遗传搭车原理的卡方测验两种方法进行QTL定位,同时采用QTL network进行了上位性分析。结果表明: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都与单株粒重、分枝数极显著正相关,与百粒重极显著负相关。用两种方法共检测到4个单株荚数QTL,分别定位在B2,D1a,G和N连锁群上;5个单株粒数QTL,分别定位在F,J,D2和K连锁群上,其中定位在F连锁群上的Satt425~Satt663用两种方法都可以检测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上位性分析均检测到3对互作位点。
毛彦芝蒋洪蔚刘春燕辛大伟车京玉胡国华陈庆山
关键词:单株荚数单株粒数QTL定位
多环境条件下大豆倒伏性相关形态性状的QTL分析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定位大豆倒伏性相关形态性状的QTL为培育抗倒伏性高的品种提供依据。【方法】以美国大豆品种Charleston为母本,东北农业大学大豆品系东农594为父本及其F2:16—F2:18的重组自交系的147个株系为试验材料,164个SSR引物经亲本筛选后用于群体扩增,并构建遗传图谱。在三年两个地点对大豆的主茎节数、茎粗和茎秆重性状进行调查及QTL分析。【结果】共检测到16个主茎节数QTL,分别位于A1、B1、C2、D1a、D2、F、G、H和N连锁群上;检测到10个茎粗QTL,分别位于A1、B1、C2、D1a、E和G连锁群上;检测到15个茎秆重QTL,分别位于A1、A2、C2、D1a、D1b和G连锁群上。在得到的这些QTL中,2种算法都能检测到5个主茎节数QTL,解释表型变异范围为8.6%—27.0%;1个茎粗QTL,解释表型变异范围为9.0%—11.0%;6个茎秆重QTL,解释表型变异范围为6.0%—39.0%。在2年以上能被检测到3个主茎节数QTL,解释表型变异范围为8.0%—60.2%;2个茎秆重QTL,解释表型变异范围为10.0%—23.0%;2年以上未重复检测到茎粗QTL。【结论】通过比较定位的主茎节数、茎粗和茎秆重QTL,发现这些性状之间存在较大的遗传相关性。
范冬梅杨振马占洲曾庆力杜翔宇蒋洪蔚刘春燕韩冬伟栾怀海裴宇峰陈庆山胡国华
关键词:大豆倒伏性QTL分析
大豆高丝氨酸激酶GmHSK基因的克隆与全生育期的表达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高丝氨酸激酶(HSK)是天冬氨酸代谢途径中的重要酶,控制赖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本研究从大豆Williams 82中克隆了大豆HSK基因GmHSK,该基因ORF长1083 bp,编码360个氨基酸,其分子量为37.64 kD,等电点为5.02。GmHSK基因与拟南芥中的HSK基因具相似编码产物,均具GHMP激酶超家族保守的ATP结合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将植物的HSK蛋白分为2类,GmHSK与苜蓿的同源基因的进化关系最近,且与双子叶植物拟南芥、蓖麻等的HSK聚为一类。qRT-PCR分析表明,GmHSK在大豆全生育期的8个组织和器官中均表达,但表达水平不同。推测GmHSK基因不仅是大豆营养生长所必需,也在物质积累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研究结果为转基因育种提高大豆蛋白的含量与品质提供了有益的候选基因。
王家麟姜威于妍刘春燕陈庆山胡国华
关键词:大豆全生育期
利用高世代回交群体对大豆小粒性状的基因型分析及QTL定位被引量:11
2012年
利用野生型大豆ZYD00006(供体亲本)与主栽品种绥农14(轮回亲本)所构建的高世代回交导入系,经过严格的百粒重筛选鉴定,得到43个百粒重性状明显小于轮回亲本的导入系个体。利用这套选择群体结合随机对照群体和基因型分析,通过基于遗传搭车原理的卡方分析,检测到分布于7个连锁群上的9个与大豆小粒性状相关的QTL位点,对小粒性状表现为正效应,为大豆小粒性状分子辅助育种提供有用的分子标记。
曾庆力蒋洪蔚刘春燕范冬梅马占洲王宏光胡国华陈庆山
关键词:大豆导入系QTL定位
多种环境下大豆单株粒重QTL的定位与互作分析被引量:8
2013年
定位大豆单株粒重QTL、分析QTL间的上位效应及QTL与环境互作效应,有利于大豆单株粒重遗传机制的深入研究。利用147个F2:14-F2:18RIL群体,在5年2点多环境下以CIM和MIM方法同时定位大豆单株粒重QTL。检测到17个控制单株粒重的QTL,分别位于Dla、B1、B2、C2、F、G和A1连锁群上,贡献率为6.0%~47.9%:用2种方法同时检测到3个QTL,即qSWPP-DIa-3、qSWPP-F-1和qSWPP-Dla-5,贡献率为6.3%~38.3%;2年以上同时检测到4个QTL,即qSWPP-DIa-1、qSWPP-Dla-2、qSWPP-B1-1和qSWPP-G-1,贡献率为8.1%~47.9%;利用QTLMapper分析QE互作效应和QTL间上位效应,7种环境下的数据联合分析得到1个QE互作QTL和4对上位效应QTL,贡献率和加性效应都较小。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应该同时考虑主效QTL及各微效QTL之间的互作。
范冬梅孙殿君马占洲刘春燕杨振曾庆力辛大伟蒋洪蔚邱鹏程陈庆山胡国华
关键词:大豆单株粒重QTL分析
大豆荚数性状相关QTL的加性、上位性及QE互作效应分析被引量:7
2013年
本研究利用Charleston×东农594得到的147个F2:14-F2:19重组自交系群体,对11个环境条件下大豆荚数性状相关QTL的加性、上位性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进行了分析。在6年11个不同遗传背景条件下的多环境联合分析中定位了11个QTL具有加性效应,其加性(A)贡献率和AE互作贡献率都是微效的。联合分析同时定位到20对QTL具有上位效应,并发现上位QTL的2种作用模式,一种是同一连锁群上2个QTL间的上位性互作,另一种是不同连锁群上2个QTL间的上位性互作。鉴定出9个具有加性效应的QTL能在多个环境条件下被检测到,17对具有上位性效应的QTL能在多个环境条件下被检测到,部分QTL的上位性效应解释的表型变异大于5%。这些在不同环境或不同遗传背景下检测到的QTL,可作为大豆荚数相关性状改良的候选标记,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或图位克隆。
杨喆孙亚男齐照明辛大伟蒋洪蔚何琳栾怀海刘春燕钟鹏刘丽君胡国华陈庆山王凤义
关键词:大豆上位性
大豆二粒荚长、宽相关QTL间上位效应和QE互作效应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定位大豆二粒荚长、宽QTL,并分析QTL间的上位效应和与环境(QTL-by-environment,QE)的互作效应。【方法】利用Charleston×东农594重组自交系及其F2:14—F2:18代的重组自交系的147个株系为试验材料,164个SSR引物经亲本筛选后用于群体扩增构建的SSR遗传图谱,利用混合区间作图法,对2006—2010年连续5年一个地点的大豆二粒荚长、宽进行QTL定位,并作加性效应、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分析【。结果】检测到8对有加性效应的二粒荚长QTL,加性效应的总贡献率27.2%,与环境互作总贡献率达到10.19%;6对有加性效应的二粒荚宽QTL,加性效应的总贡献率16.27%,与环境互作总贡献率达到12.18%。9对影响二粒荚长的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的QTL,可解释该性状总变异的9.02%;8对影响二粒荚宽的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的QTL,可解释该性状总变异的8.81%。【结论】上位效应和环境效应在二粒荚长、宽性状的遗传中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应该考虑对效应起主要作用的QTL和上位性QTL,又要考虑微效多基因的聚合。
杨振裴宇峰谢圣男刘春燕蒋洪蔚韩雪辛大伟陈庆山胡国华
关键词:大豆混合线性模型
长江流域片国家区试大豆品种分子ID构建及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以长江流域片国家区域试验的45份大豆品种为材料,选择分布在大豆基因组8个连锁群的13对SSR标记进行分子ID构建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利用Satt138、Satt514、Satt231、Satt380、Satt442和Satt369这6对引物可以将45个参试大豆品种区分开,并获得唯一的分子ID;参试大豆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1.00,平均相似系数为0.4424,结果说明长江流域片国家区试大豆品种间遗传同源性较小,差异性较大。
何琳何艳琴刘业丽杨中路栾怀海韩雪蒋洪蔚刘春燕胡国华
关键词:大豆
大豆可溶性糖积累规律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为探明大豆不同器官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规律,以垦丰9号、东农46、东农42、黑农35和秣食豆5号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基因型大豆叶片、茎秆及籽粒的可溶性糖积累及糖氮比变化规律,并对可溶性糖与全氮含量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大豆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呈双峰曲线。东农46和垦丰9号茎秆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趋势呈双峰曲线,东农42和黑农35呈单峰曲线;秣食豆表现为升-降-升的趋势。不同品种大豆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呈单峰曲线。不同基因型大豆叶片糖氮比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呈升-降-升的趋势。东农46和垦丰9号茎秆糖氮比值变化趋势呈单峰曲线;东农42和黑农35茎秆糖氮比值呈双峰曲线;秣食豆茎秆糖氮比值变化趋势呈升-降-升的趋势。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与全氮含量除R6期外均达到显著水平。茎秆中可溶性糖与全氮含量在R2期呈显著正相关。
刘业丽栾怀海何琳刘春燕蒋洪蔚韩雪胡国华刘丽君
关键词:大豆可溶性糖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