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2004ZX00)
- 作品数:11 被引量:115H指数:7
- 相关作者:孙蓉黄伟冯群赵红吕丽莉更多>>
- 相关机构: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益母草不同炮制品的小鼠急性毒性实验研究被引量:19
- 2010年
- 目的比较鲜益母草、干益母草和酒炙益母草不同炮制品95%乙醇热回流提取物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大小,探讨益母草炮制减毒原理,优选炮制工艺。方法分别制备鲜益母草、干益母草和酒炙益母草95%乙醇热回流提取物,按照经典急性毒性实验方法,进行益母草不同炮制品的急性毒性实验研究,实验数据用Bliss法计算LD50。结果益母草不同炮制品对小鼠急性毒性强度以鲜益母草毒性最大,干益母草次之,酒炙益母草毒性最低。鲜益母草和干益母草95%乙醇热回流提取物LD50按含生药量计算分别为83.089g·kg-1和102.93g·kg-1,相当于每公斤人日用生药量的145.4倍和240.2倍;95%可信限分别为71.302~97.055g·kg-1和91.862~115.140g·kg-1,相当于每公斤人日用生药量的124.8~169.9倍和214.4~268.7倍。酒炙益母草95%乙醇热回流提取物无法作出LD50,MTD实验结果按含生药量计算为98.0g·kg-1,相当于临床70kg人每公斤体重日用量的228.7倍。结论炮制可降低益母草的毒性,不同炮制方法的减毒作用有差异,通过比较研究有利于实现饮片规范化、标准化,为临床用药提供安全标准和可控依据。
- 黄伟孙蓉张作平
- 关键词:益母草炮制品小鼠急性毒性
- 益母草毒性研究进展被引量:16
- 2014年
- 目的明确益母草毒性特点、毒性物质基础和毒性作用机制,探讨药物功效与毒性相关性,为今后安全标准制订和进行功效物质基础下益母草的毒性研究提供文献依据和研究思路。方法对近十几年来益母草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归纳与分析。结果常用中药益母草具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的功效,是传统的妇科圣药。但关于益母草及含益母草的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有大量文献报道,现代毒理学实验亦表明益母草有毒性,并初步探讨了其毒性产生剂量、物质基础、作用部位及其产生机制。结论应在益母草功效表达和功效物质基础分离与控制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药物功效、毒性和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提出切合益母草临床使用过程中药品不良反应的预警方案和早期诊疗措施,制定益母草毒性物质基础的安全限度和药效物质基础的含量标准,为临床使用益母草提供安全保障。
- 孙蓉冯群赵庆华李晓宇赵红
- 关键词:益母草毒性机制
- 益母草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研究进展被引量:32
- 2014年
- 目的明确益母草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探讨药物功效与毒副作用相关性,为今后安全标准制订和进行功效物质基础下益母草的安全应用提供文献依据和研究思路。方法在梳理文献、古籍中对益母草的记载基础上,对近十几年来益母草国内外相关临床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报道进行整理、归纳与分析。结果益母草具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的功效,是传统的妇科圣药。临床上也常用于治疗妇科常见疾病以及免疫系统、循环系统损伤等引起的疾病。大量关于益母草及含益母草的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报道,在常规剂量或是过量服用益母草时易产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的损害,尤以肾脏、肝脏等器官的损伤为主。结论只有在益母草功效表达过程中,结合毒理学实验研究特点,才能提出切合益母草临床使用过程中与药品不良反应相关预警方案和早期诊疗措施,以确保其临床用药安全。
- 冯群赵红孙蓉
- 关键词:益母草
- 复方配伍对益母草急性毒性和总生物碱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1
- 2014年
- 目的对益母草的总生物碱含量和急性毒性大小进行研究,探讨不同配伍对益母草的总生物碱类化学成分含量与急性毒性的影响。方法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经典急性毒性实验法,进行不同配伍方式中益母草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及急性毒性比较研究。结果益母草、益母草+当归、益母草+川芎、益母草+木香和益母丸全方样品中,益母草总生物碱的含量依次为0.51%,0.34%,0.37%,0.37%,0.36%。益母草组无法做出LD50值,其MTD值为2.34 g·kg-1,相当于临床70 kg人每kg体重日用量的218.8倍,其中2只小鼠死亡;益母草+当归、益母草+川芎、益母草+木香和益母丸全方的MLD值相当于含益母草生药量分别为2.34,3.52,3.23,3.60,3.32 g·kg-1,分别相当于临床70 kg人每kg体重日用量的328.8,301.6,336.3,310.0倍,连续观察14 d,小鼠一般状况良好,无死亡。结论不同配伍对益母草中总生物碱的含量和毒性各不相同,其最大耐受量提示益母草毒性较小,可通过与当归、川芎、木香等中药配伍降低益母草中总生物碱的含量达到减毒的目的。
- 李晓宇冯群吕丽莉孙蓉
- 关键词:益母草配伍总生物碱急性毒性
- 益母草醇提取物对大鼠肾毒性损伤作用研究被引量:19
- 2009年
- 目的观察长期、大量给予益母草醇提取物致大鼠肾毒性损伤的作用和程度。方法按90天毒性实验法,除观察一般状况外,监测大鼠尿常规、尿微量蛋白及肾毒性相关指标,并进行肾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益母草醇提取物可导致血中尿素氮(BUN)、肌酐(Cr)含量增高,肾脏重量和肾/体比值增大,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肾小管损伤,上述变化随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加重。结论益母草醇提取物长期给药后可导致大鼠明显的肾毒性损伤。
- 吕丽莉黄伟于晓尹建伟孙蓉
- 关键词:肾毒性损伤
- 益母草醇提组分致大鼠肾毒性病理损伤机制研究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探讨长期大量给予益母草醇提组分致大鼠肾毒性的病理损伤机制。方法:按45 d毒性实验方法,进行益母草醇提组分高、中、低剂量组的肾组织病理学检查;检测大鼠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以及总巯基(-SH)的含量和活性。结果: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益母草醇提组分高、中、低剂量组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肾小管损伤,且损伤程度随剂量增加而加重,与空白组相比有明显差异;血清酶学检测发现,益母草醇提组分可导致MDA、总-SH含量增加,SOD,GSH-Px活性下降,GSH含量降低,上述变化随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加重,与空白组相比有明显差异。结论:氧化损伤机制可能是益母草导致肾毒性病理损伤的机制之一。
- 黄伟孙蓉
- 关键词:益母草95%乙醇毒性
- SD大鼠经口给予大黄总蒽醌的基因表达差异和肾脏毒性靶点研究被引量:7
- 2008年
- 目的通过对肾脏基因的差异表达研究,对大鼠口服大黄总蒽醌肾脏毒性作用靶点提供科学推论。方法SD大鼠大黄总蒽醌4 500 mg.kg-1.d-1灌胃给药13周,选用大鼠全基因组芯片检测肾脏基因差异表达,使用荧光定量PCR手段对10条关键基因进行了差异表达确认。实验分为给药组和正常组(n=4),对基因芯片检测结果进行按生理通路聚类分析。结果研究发现有143条基因在给药组中发生上调,101条基因发生了下调。上调的基因中与糖脂代谢相关的有29条,免疫相关的有13条,肾脏解毒功能相关的有15条,与细胞周期调控、信号传导、内分泌调节相关的有24条,未知功能的有26条;下调的基因中与糖脂代谢相关的有12条,免疫相关的有11条,细胞周期调控、信号传导相关的有20条,肾功能相关的有25条,功能未知的为39条。结论大黄总蒽醌给药组基因芯片分析结果显示,caspase3和p53通路并不是造成细胞凋亡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p38 MAPK通路中,MAPK激酶6可能是某种程度上造成细胞损伤的原因。细胞周期调节相关通路研究表明,周期蛋白D1和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1的下调可能是造成真核细胞周期调控受阻,进而产生增殖抑制作用的原因。
- 严明张陆勇孙丽新江振洲李萍张尊建肖小河叶祖光
- 关键词:大黄总蒽醌基因芯片肾毒性
- 益母草肾毒性与氧化损伤机制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0
- 2010年
- 目的:观察长期、大量给予益母草醇提取物导致大鼠肾毒性机制与氧化损伤的相关性。方法:按90天毒性实验法,检测血中丙二醛(MDA)、总巯基(-SH)、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结果:益母草醇提取物可导致血中总-SH、MDA含量增加,GSH含量降低;SOD、GSH-Px活性下降;上述变化随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加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结论:益母草醇提取物导致大鼠肾毒性损伤途径与引起机体的氧化应激诱导肾细胞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有关,也与机体氧化应激后诱导脂质过氧化和组织内活性分子-SH损耗而造成肾组织损伤有关。
- 黄伟孙蓉
- 关键词:益母草肾毒性
- 循证药学在中药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中的应用被引量:13
- 2006年
- 中药安全性和有效性是目前国内外十分关注的问题,但目前缺乏规范、系统的评价体系。作为循证医学在药学领域延伸的循证药学,对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证据有一套严格的分级和评价体系。初步阐述了一条以循证药学原则为基础,药物安全和有效性评价为核心,合理用药与提高疗效为主要目标,观察法、实验法和数理法相结合,回顾性与前瞻性研究相结合,临床与科研相结合的新型规范的中药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方法体系,为临床中药合理应用及疗效评价提供依据。
- 邢小燕马永刚孙玉琦金城任汉阳肖小河
- 关键词:循证药学中药安全性
- 青蒿种子带菌检测及药剂消毒处理被引量:4
- 2008年
- 采用平皿法对Q9等18个青蒿(Artemisia annua L.)种子样品进行了带菌检测,并研究了3种杀菌剂对青蒿带菌种子样品的消毒处理效果。结果表明,青蒿种子外部和内部携带的主要真菌类群为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和根霉属(Rhizopus)真菌,其中又以青霉属真菌占优势。在种子外部携带的真菌中,青霉属真菌的携带量在70%以上;在种子内部携带的真菌中,青霉属真菌的携带量在50%以上。白方甲托对各青蒿种子样品所携带的真菌均具有较好的消毒效果。
- 刘飞伍晓丽李隆云
- 关键词:青蒿带菌检测杀菌剂消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