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2009ZX10004) 作品数:11 被引量:95 H指数:7 相关作者: 陈维贤 宋彩虹 王云英 黄长武 张秀瑜 更多>> 相关机构: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重庆地区成人感染性腹泻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研究重庆地区成人感染性腹泻患者的病原学特点。方法采用MICROSCAN系统进行粪便细菌培养,用ELISA和多重PCR方法进行病毒检测。结果 130例腹泻标本中,检出细菌阳性17例,包括沙门菌属7例,志贺菌属5例,副溶血弧菌3例和嗜水气单胞菌2例。病毒检测中,单重感染30例,双重感染10例,三重感染1例。A组轮状病毒检出率为3.85%(5/130),B轮状病毒检出率为3.85%(5/130),C组轮状病毒检出率为15.4%(20/130),诺如病毒检出率为9.23%(12/130),星状病毒检出率为4.62%(6/130),札如病毒检出率为3.08%(4/130),腺病毒检出率为0.77%(1/130)。结论重庆地区成人腹泻患者中,沙门菌和志贺菌为细菌感染的主要菌种,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为病毒感染的主要病原体。 娄茜 孙滨 张再宽 张秀瑜 王云英 黄长武 陈维贤关键词:腹泻 细菌 病毒 ELISA 多重PCR 吉林省2011年<5岁婴幼儿诺如病毒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及基因型研究 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了解吉林省2011年<5岁婴幼儿诺如病毒(Norovirus,N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基因型。方法收集2011年长春市儿童医院<5岁住院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375份,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粪便标本中的NV。结果冬春季为NV感染发病高峰期;<2岁病例数占94.1%,临床症状以腹泻、呕吐和发热为主。375份粪便标本中,阳性检出率为13.6%,PCR检测全部为基因Ⅱ组(GenogroupⅡ,GⅡ)。选取8份阳性标本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NV GⅡ-4型5株,NV GⅡ-3型2株,NV GⅡ-13型1株。结论NV是引起<5岁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住院病例中<2岁婴幼儿居多,GⅡ-4型略占优势。 李响 杨显达 许爽 吴东林 孙利炜 卢欣荣 沈博 柳鸿敏 李静关键词:诺如病毒 基因型 流行病学特征 2012年哈尔滨市细菌感染性腹泻病原菌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了解哈尔滨市细菌感染性腹泻病原菌的构成和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哨点医院肠道门诊的细菌感染性腹泻患者粪便,采用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血清分型的方法,检测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泻大肠杆菌等肠道致病菌。结果检测细菌感染性腹泻患者标本136份,检出率为54.43%(74/136),包括致泻性大肠杆菌(11.76%)、志贺氏菌(5.88%)、菌5株(3.68%)、沙门氏菌、(5.88%)、类志贺邻单胞菌(1.47%)、嗜水气单胞菌(1.47%)、豚鼠气单胞菌、(2.94%)、假单胞菌、(1.47%),伤口埃希氏菌、(1.47%)、肺炎克雷伯氏菌(8.09%)、克吕沃尔氏菌(1.47%)、阴沟杆菌(1.47%)、弗氏柠檬酸杆菌(2.94%)、产酸克雷伯氏菌(0.74%)、阪崎杆菌(0.74%),泰洛肠杆菌(0.74)、普城沙雷氏菌(0.74%)、水布得维斯菌(0.74%)和创伤弧菌(0.74%)。结论夏秋季是细菌感染性腹泻高发季节,主要致病菌为致泻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副溶血弧菌。 任启智 刘洪博 张燕 吴艳萍关键词:细菌感染性腹泻 病原菌构成 16S rRNA测序鉴定1株条件致病性人苍白杆菌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索一种基于16SrRNA基因的细菌快速鉴定方法,为临床未知病原菌的诊断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临床患者的痰标本分离培养纯菌落,直接以菌液为模板,以通用引物PCR扩增未知菌的16SrRNA基因片段,产物直接测序。将测序结果进行BLAST比对,根据序列同源性鉴定病原细菌。结果未知病原菌经本实验鉴定为人苍白杆菌,经ABI细菌快速鉴定板条检测,确认结果一致。结论该研究简化了临床标本未知病原菌分离培养鉴定的步骤,建立了一种利用16SrRNA基因扩增快速鉴定病原菌的简便方法。 洪文艳 李曦 刘建伟 于德宪 谢晓波 刘金华 唐博恒关键词:病原检测 细菌鉴定 RRNA 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及同源性分析 被引量:16 2013年 目的通过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近4年临床分离的103株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和同源性分析,了解该院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特点及院内感染流行状况。方法 2008年至2011年间该院临床科室分离的103株鲍曼不动杆菌,进行药敏试验并对耐药性分析;提取细菌基因组DNA,以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方法进行基因分型。结果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出的103株菌呈现出高耐药率及多重耐药率的特点,其中对左氧氟沙星和亚胺培南的耐药性最低,分别为69.9%和57.3%。103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用RAPD分型共分为16种基因型:A~P,其中A型84株,为主要流行型别;B型3株;C型、G型各2株;其余12型各1株。结论该院鲍曼不动杆菌具有多重耐药及高耐药率,可能存在以A型鲍曼不动杆菌克隆株传播方式的院内流行,临床上应加强对A型鲍曼不动杆菌的监控,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预防院内感染的爆发流行。 宋彩虹 陆水英 张秀瑜 王云英 黄长武 陈维贤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 多重耐药 同源性分析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血清中汉坦病毒核酸检测与分析 2015年 目的对2013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简称延边州)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血清进行病毒核酸检测,了解病例感染汉坦病毒的基因型别,为当地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胶体金法检测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诊断病例血清标本的Ig M抗体,从而确定肾综合征出血热实验室确诊病例,而后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对血清标本汉坦病毒核酸进行检测。结果 33例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诊断病例中,有3例标本检测出汉滩病毒核酸,另有2例标本检测出汉城病毒核酸。结论延边州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以汉滩和汉城型汉坦病毒感染为主,该地区适宜使用肾综合征出血热双价疫苗对暴露人群进行免疫接种。 沈博 苟伟民 魏雷雷 吴东林 许爽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 核酸 荧光定量PCR 成都市发热呼吸道症候群患者病毒感染调查 被引量:12 2011年 目的了解成都市发热呼吸道感染病例常见病毒的感染状况,探讨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的病原谱构成情况。方法 2010-07/2011-03,采集成都市3家哨点医院具备发热、咳嗽以及胸部X线片提示肺部炎性改变等临床症状的呼吸道感染病例标本302份;采用多重RT-PCR方法,对302份呼吸道标本同时进行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冠状病毒、人偏肺病毒、人博卡病毒、人腺病毒、人鼻病毒和肠道病毒等常见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302份标本中检出阳性标本72份,核酸阳性率为23.84%(72/302),其中两种病毒混合感染6份,占阳性标本的8.33%(6/72);5岁以下儿童患者标本病毒核酸阳性检出率为39.33%(59/150),其中偏肺病毒的检出率最高;6~18岁患者标本病毒核酸阳性检出率为15.15%(5/33),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检出率最高;18岁以上患者标本阳性检出率为11.76%(14/119),其中流感病毒检出率最高。3月份病毒核酸检出率最高为74.36%(29/39),不同性别患者之间病毒核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成都市发热呼吸道病毒感染病例的病原体以偏肺病毒、鼻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为主。 潘明 李天舒 刘李 杨慧萍 尹淸金 郭华 曹文萍 吴海燕 黄婷 何树森 栾荣生关键词:传染病监测 多重PCR法 病毒病原学 2011年大连市感染性腹泻病原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了解大连地区2011年感染性腹泻病原菌的种类和流行特征,为感染性腹泻的预防控制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粪便培养方法,对分离菌做血清学分型,用MicroScan WalkAway-40全自动细菌生化鉴定仪对分离菌做生化鉴定。结果监测80例腹泻患者样本,检出感染性腹泻病原菌12株,阳性率15%,其中志贺氏菌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副溶血弧菌。结论志贺氏菌是2011年大连地区感染性腹泻的首要病原菌,副溶血弧菌次之,应依据此监测结果做好2012年大连地区腹泻病的防治工作。 徐明玉 韩焱 万强关键词:感染性腹泻 病原菌 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2012年 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革兰阴性条件致病菌,是目前引起医院感染最主要的病原菌之一[1]。近年来,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情况日趋严重,具有多重耐药、高耐药水平及存在地域性差异的特点,其在世界各地的爆发流行引起的感染已对全球的公众健康构成威胁。 宋彩虹 陈维贤关键词:鲍氏不动杆菌 Β内酰胺酶类 2009~2015年中国山西省发热伴出疹症候群病毒性病原谱流行特征 被引量:15 2017年 本研究通过对中国山西省2009~2015年哨点医院所采集的发热伴出疹症候群(Rash and fever syndrome,RFS)监测病例中六种病毒性病原体(麻疹病毒,风疹病毒,肠道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人类小DNA病毒B19和登革病毒)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阐明RFS在人群和时间的分布特点,揭示山西省2009~2015年RFS六种病毒病原谱构成及其流行规律,为山西省进一步开展RFS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在2009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山西省共检测RFS监测病例846例,检出RFS病毒性病原阳性病例504例,阳性率为59.57%。其中麻疹病毒阳性192例(38.10%),肠道病毒阳性93例(18.45%),风疹病毒阳性87例(17.26%),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阳性83例(16.47%),人类小DNA病毒B19阳性48例(9.52%),登革病毒阳性1例(0.20%)。RFS阳性病例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的儿童和学生,不同性别之间病原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但不同年龄组的病原谱构成略有差异。RFS发病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3~8月为其发病高峰。监测数据提示我国应加强RFS系统性和连续性监测,将15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作为重点监测人群,不同省份和地市可根据实际发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监测方案,以阐明本省或本地区RFS病毒病原的构成及其流行规律和疾病负担。 邱琪 柴志凯 郜慧 任斌知 常少英 许文波 王英 崔爱利关键词: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