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 作品数:7,574 被引量:57,028 H指数:80 相关作者: 申双和 魏文寿 袁玉江 何清 王式功 更多>> 相关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中国气象局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江西省早稻气候适宜度的变化特征和趋势预测 选取江西省12个双季水稻观测站1960-2010年逐日的温度、光照、降水资料,结合江西省气候特征和早稻生产实际,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气温、降水和日照对江西省双季早稻生长发育适宜程度的隶属函数模型,并对各模型参数... 田俊关键词:早稻 气候适宜度 小波分析 文献传递 近10年我国农业气候区划研究进展概述 被引量:10 2012年 在简要回顾我国农业气候区划研究历史的基础上,综述了近10年该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评述了不同的农业气候区划指标的确定方法和农业气候区划方法的优缺点,以及GIS技术在农业气候区划中的应用情况;缺乏对气候之外的其他因素的考虑、区划的动态性实用性较差、推算模型对局地小气候因子考虑较少导致局部误差较大等是目前农业气候区划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据此讨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张明洁 赵艳霞关键词:农业气候区划 地理信息系统 中国东部夏季不同雨带类型的海洋和环流特征差异 被引量:17 2012年 利用1951—2009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UKMO HADISST1全球月海表温度及中国东部地区120站的月降水量资料,首先定义出能够客观表征中国东部夏季3种雨带类型的指数,然后分析了3种雨带分布类型海洋和大气环流特征的主要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了前期海洋背景的差异特征对夏季东亚环流关键系统的预测蕴示。结果表明:(1)3种雨带类型对应的前期冬季海洋信号比当年夏季强,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多雨带出现在北方地区的Ⅰ型对应的是北太平洋海温呈显著的正距平、暖池及东澳暖流为负距平、南太平洋西风漂流区为正距平;多雨带出现在黄淮地区的Ⅱ型对应的海温分布则与Ⅰ型完全相反;多雨带出现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的Ⅲ型对应的海温分布在北太平洋海域与Ⅰ型基本一致;(2)3种雨带类型对应的环流及水汽输送特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Ⅲ型与Ⅰ型具有几乎完全相反的环流及水汽输送特征,当出现Ⅲ型时,东亚中高纬度有强盛的阻塞形势发展和维持,中高纬度的经向环流异常加强,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位置偏西、偏南,该地区呈反气旋性距平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纬向水汽输送加强,而出现Ⅰ型时则相反;Ⅱ型与Ⅰ型的环流及水汽输送特征更接近,两者的主要差异是:当出现Ⅱ型时,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呈反气旋性距平环流,而出现Ⅰ型时该地区呈气旋性距平环流;(3)前期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和南太平洋西风漂流区的海温异常变化可以作为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预报的重要前兆信号。 魏凤英 陈官军 李茜关键词:雨带类型 海表温度 大气环流 东亚3个站点臭氧层顶和对流层顶关系研究 2016年 为研究东亚部分区域臭氧层顶和对流层顶的关系,利用统计的方法,结合中国北京、日本那霸和中国香港2001~2012年期间臭氧探空资料,对3个东亚地区的臭氧层顶和对流层顶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和那霸站点臭氧层顶位于对流层顶之下0.1 km,香港地区两者所处高度很一致。近10年内,3个站点对流层顶均呈现下降趋势,北京和那霸地区的臭氧层顶也出现下降趋势。北京、那霸和香港3个站点的臭氧层顶与对流层顶绝对差值在1 km以内所占比例分别为72.4%、80.9%和86.4%。北京地区第一对流层顶和臭氧层顶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均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那霸和香港地区出现反向特征,即冬季高,夏季低。 张银量 宣越健 张金强 陈洪滨 万晓伟关键词:臭氧层 对流层顶 一次霾条件下石家庄上空气溶胶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4 2016年 利用2010年9月1日石家庄市区一次飞机探测的气溶胶资料,分析了石家庄市区上空大气气溶胶的数浓度与直径的垂直、水平分布特征及粒子谱分布。结果表明:600—3000 m高度范围内,气溶胶粒子平均数浓度为1443.1个/cm^3,粒子平均直径为0.194μm。3000—6900 m高度范围,气溶胶粒子平均数浓度为95.3个/cm3,粒子平均直径为0.192μm。气溶胶数浓度随着高度增加而迅速减少,受逆温层与云区分布的影响,数浓度曲线呈现一定程度的波动。由于探测当天高空风的影响,粒子数浓度明显比其他霾天气条件下的研究结果要低。云中,气溶胶数浓度与粒子平均直径数呈负相关性。云层对气溶胶的垂直分布影响较大。气溶胶粒子谱覆盖了0.10~1.05μm的尺度范围,粒子主要集中在0.1~0.3μm的范围内。600 m、1200 m、1800 m和3000 m的气溶胶粒子谱呈双峰分布,粒子谱谱型较为相似,4500 m和6900 m粒子谱呈单峰分布。气溶胶粒子尺度谱峰值随高度增加而减少,谱变窄。气溶胶粒子浓度水平变化幅度远小于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幅度,受天气条件及下垫面、云区等局地影响因子的影响较大。 胡向峰 韩洋 董晓波关键词:气溶胶 谱分布 超强台风“圣帕”(0709)特大暴雨过程的完全螺旋度分析 被引量:14 2009年 采用NCEP/NCAR 1°×1°最后分析资料(final analysis,FNL)计算"圣帕"台风螺旋度,探讨各垂直层上水平螺旋度与强降水时间演变的关系、水平螺旋度与强降水落区的关系以及垂直螺旋度时间演变与强降水发生、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700 hPa螺旋度最能反映强降水时间演变,正螺旋度大值中心附近与暴雨落区一致,同区域内螺旋度中心值的强弱与该区域内降水的强弱关系密切;若垂直方向上高低层的螺旋度同时由负值转为正值,则强降水发生,反之降水减弱、停止;对于预报台风强降水时效,水平螺旋度远比垂直螺旋度、散度、垂直速度具有更多有效预报时间;对于预报台风强降水落区,垂直螺旋度比水平螺旋度更具有优势,若能利用垂直螺旋度对水平螺旋度预报强降水作出订正可能将有助于提高台风强降水预报准确率。 余贞寿 倪东鸿 闵锦忠关键词:暴雨 水平螺旋度 垂直螺旋度 江淮地区油菜渍害的时空分析 被引量:12 2017年 利用江淮地区43个气象台站1960—2010年10月—翌年5月的降水量和日照资料,构建了江淮地区全生育期油菜涝渍综合指标,并对其进行了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和小波分析。结果表明,油菜涝渍在播种期至冬前苗期、越冬期至抽薹期、开花期至灌浆期的第一模态的空间分布呈全区一致型,第二模态显示前两个发育期阶段呈现"东西分布型"而开花期至灌浆期呈现"南北分布型",第三模态都呈现"南北分布型"。越冬期至抽薹期在第一模态时间系数有略微上升趋势,其余发育期均呈下降趋势。对第一模态的时间系数进行小波分析发现,江淮地区油菜涝渍存在多时间尺度特征,而且播种期至冬前苗期最显著的周期是准3年,越冬期至抽薹期和开花期至灌浆期最显著的周期均为准4年,从而为油菜涝渍的监测、评估、区划提供科学依据。 鞠英芹 杨霏云 马德栗 朱晓炜 罗蒋梅 李文科关键词:油菜 经验正交函数分析 小波分析 夏季西藏4个站点大气向下长波辐射观测分析 被引量:4 2018年 对2011—2016年部分夏季时段分别在西藏那曲、拉萨、林芝和阿里观测的大气向下长波辐射(L_↓)进行分析,结果显示:L_↓具有明显的日变化,最大值出现在北京时间15:00前后,而最低值出现在凌晨至10:00,日平均值林芝最高(368 W·m^(-2)),其次是拉萨(319 W·m^(-2))、阿里(305 W·m^(-2))和那曲(299 W·m^(-2))。晴天L_↓Angstr(o|¨)m(1915)的经验公式最适合林芝,而Konzelmann(1994)的公式则适合那曲、拉萨和阿里;随着人工观测总云量的增加,L_↓增强趋势明显,满云(云量7~10成)情形4个站点云增强效应均从20 W·m^(-2)上升至50 W·m^(-2)以上,低云量对L_↓的增强效应明显高于总云量。云份额数(C_F)上升所对应天顶方向平均云底高度下降,但云增强效应上升。在晴天(C_F为-5%~5%、平均云底高度大于4 km)时,云增强效应仅为5 W·m^(-2)左右(林芝接近20 W·m^(-2)),但当C_F为90%以上(云底高度小于3.5 km)时,云增强效应则上升到60 W·m^(-2)(林芝接近50 W·m^(-2))。固定云底高度,C_F与L_↓云增强效应呈显著相关(r^2为0.91~0.97),远高于云底高度与L_↓云增强效应的相关(r^2为0.32~0.58)。 刘梦琪 郑向东 赵春生安徽省春季暴雨气候特征统计分析 被引量:8 2016年 利用1961—2012年安徽省80个台站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NCAR 2.5°×2.5°逐日再分析资料,对安徽省春季暴雨的气候特征、环流类型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重点讨论了春季暴雨与沿海高度CH500(定义为120°E,30°N的500 h Pa高度,单位:dagpm)的关系,结果表明:(1)安徽省春季暴雨总雨量年际变化较小,年代振荡明显;发生频次空间上基本呈纬向分布,南多北少特征明显,暴雨量分布则较为均匀。(2)CH500可以作为预报安徽省春季暴雨落区的一个重要参照量,CH500偏高时易出现暴雨,但不同月份不同区域暴雨出现的比例有所差异。实际业务中可参照以下CH500阈值做出相应预报或改善:淮北暴雨3月(568,580)、4月(572,584)、5月(576,588);江淮暴雨3月(568,580)、4月(568,584)、5月(568,588);江南暴雨3月(564,580)、4月(564,584)、5月(568,588)。 童金 魏凌翔 张娇 王东勇关键词:春季暴雨 气候特征 阈值 春季中国东部海域气旋急流在气旋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4 2018年 对2008—2014年中国东部海域春季海上发展气旋进行了统计与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这类气旋属于较浅薄的低值系统,垂直伸展高度多在600 h Pa以下,水平尺度多在1 500 km以内。伴随的强天气为大风、大浪与强降水,落区主要位于气旋东南部。2)气旋环流各层的大风急流区构成了气旋的东南部位,称为气旋急流。从高层到低层,气旋急流轴在垂直方向上呈逆时针旋转,形成气旋上大下小的漏斗形状。3)气旋急流左侧的气旋式切变有利于气旋中心强度的维持,上层气旋急流左侧对应下层气旋急流前部流速辐合区,有利于气旋式动力抽吸及在气旋东南部形成强的垂直上升运动区。各层气旋急流配置导致气旋的非对称结构,以及气旋要素的非对称分布。气旋急流向气旋中输入螺旋度以及充足的水汽,并在东南部强烈抬升,增强了凝结潜热释放,从热力和动力两方面促进气旋发展及强天气落区。4)春季下垫面温度分布(锋区)有利于气旋急流的增强,并通过西北部非绝热冷却和东南部非绝热加热,增强气旋斜压性。高空环境西风急流位于气旋右侧,形成了整层偏差风辐合,有效增强低层气旋急流。同时高空动量下传位于气旋西侧,首先增强气旋西北部的弱流部分(即气旋螺旋结构的下沉支),进而增强整个气旋的螺旋环流,促使气旋急流也从下层开始增强。 苗春生 戎辰 王坚红 李萍关键词:中国东部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