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2CB412408)
- 作品数:35 被引量:439H指数:15
- 相关作者:陈沈良李广雪李九发陈小英李为华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黄河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近、现代黄河三角洲发育演变研究进展被引量:17
- 2005年
- 系统综述了1980年以来国内有关近、现代黄河三角洲发育演变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三角洲变迁对黄河下游近口河段的反馈影响和三角洲发育模式等研究成果。重点评述了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影响因素和冲淤演变过程,肯定了数值计算方法和遥感与GIS技术已经成为定量计算与半定量分析黄河三角洲冲淤演变的重要研究手段。并指出今后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突发性事件在潮滩冲淤变化中的作用、人类活动影响程度的定量表达、岸滩处于不冲不淤时的最佳剖面形态、现有冲淤数值模型的完善和GIS与数值模型系统的集成研究等。
- 时连强李九发应铭李为华陈沈良张国安
-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冲淤黄河口
- 黄河中下游泥沙通量变化规律被引量:5
- 2006年
- 根据黄河中下游多个主要水文控制站50多年的实测资料,利用水文学、泥沙运动力学、河床演变学和经验统计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分析黄河中下游泥沙通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黄河中下游泥沙通量递减的同时泥沙粒径变细,人为因素影响巨大;中下游泥沙通量变化具有阶段性、季节性和自相关性。黄河下游河道泥沙冲刷与淤积均具有上段变化大、下段变化小的特点,这是由河道下游上宽下窄、上陡下缓特征决定的;下游河道输沙能力影响因子中,河道水量尤其是汛期水量起主要作用。
- 刘勇胜陈沈良陈小英何茺蔚刘健费敏
- 关键词:黄河中下游泥沙通量
- 近、现代黄河尾闾摆动及其亚三角洲体发育的景观信息图谱特征被引量:14
- 2007年
- 以地学信息图谱反映空间格局和时间演化的图形思维方式和景观生态学格局与过程研究的定量思维方式为基础,以近、现代黄河三角洲体上黄河尾闾流路摆动过程为例,探索了景观信息图谱方法研究体系.主要内容包括:(1)景观信息图谱方法体系;(2)黄河尾闾流路演变过程图谱特征;(3)黄河三角洲近、现代7个亚三角洲体的发育过程图谱特征;(4)近、现代黄河三角洲体发育的景观信息图谱特征;(5)黄河尾闾流路在亚三角洲体构造过程中的景观信息图谱;(6)黄河尾闾摆动过程发育的“廊道-基质”景观信息图谱特征.文中的景观信息图谱研究方法,还处于探索阶段,希望能够以此“抛砖引玉”,在景观“格局与过程”时空复合特征的研究方法上为同行提供一条可供借鉴的新思路.
- 叶庆华陈沈良黄翀薛允传田国良陈述彭石亚男刘庆生刘高焕
- 关键词:地学信息图谱黄河黄河三角洲
- 黄河口泥沙特性和输移研究综述
- 本文就近20年来黄河口泥沙特性和输移规律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目前关于黄河口泥沙输移基本理论的探讨较多地集中于水流挟沙能力和悬沙浓度垂线分布的理论方面;而水沙变化研究则主要侧重于来水来沙变化的特征、影响来水来沙...
- 李为华李九发时连强应铭陈沈良张国安
- 文献传递
- 河口三角洲海岸侵蚀及防护措施浅析——以黄河三角洲及长江三角洲为例被引量:18
- 2006年
- 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海岸侵蚀日趋明显,一些海岸带资源或油田设施遭到破坏。针对我国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海岸线的侵蚀现状,分析了我国海岸线侵蚀的主要因素:河流泥沙减少;海平面的上升或海洋动力因素增强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并对目前我国所采用的海岸防护措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国海岸防护工程类型较多,应根据海岸侵蚀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措施或多种形式组合,因势利导,使工程达到最好的防护效果。
- 左书华李九发陈沈良时连强
-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海岸侵蚀
- 黄河三角洲前缘桩106至黄河海港岸段海底地形冲淤变化研究被引量:4
- 2006年
- 1976年黄河改道从水清沟入海后,黄河三角洲前沿桩106至黄河海港岸段的海底地形遭受强烈侵蚀,岸滩不断蚀退。黄河三角洲强侵蚀岸段岸线监测资料与历史资料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85-2004年该区最大侵蚀深度达7.5 m,其强侵蚀区中心位置经历了由西北向东南移动的过程,范围不断缩小,目前局部地区已发生淤积现象。种种迹象表明,从冲淤并存和以侵蚀为主向冲淤平衡过渡的现象还将长期进行下去。
- 刘建立丁继胜仲德林雷宁蒲高军
-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水下岸坡海底地形冲淤变化
- 黄河三角洲飞雁滩动力特征与地形剖面塑造被引量:9
- 2007年
- 飞雁滩是1964年1月至1976年5月黄河尾闾由刁口流路入海形成的黄河亚三角洲。自1976年黄河改走清水沟入海后,飞雁滩岸滩发生强烈侵蚀后退。以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地形固定断面观测资料、2004年4月现场水文泥沙及沉积物取样资料为基础,地形剖面后退距离作为统计参数,并根据实测资料计算了潮流和波浪底摩阻流速的横向分布,分布和沉积物结构方面解释了飞雁滩典型剖面的变化特征。30a来飞雁滩岸滩地形剖面经历了"快速后退侵蚀-慢速调整-波动触发"的变化过程,这也正是其三角洲前缘侵蚀逐渐消失过程。沉积物抗冲性强弱是剖面蚀退速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水动力条件的变化改变了不同阶段的地形剖面最大蚀退量水深范围与闭合深度。风暴潮仍是今后海滩地形剖面演变的触发动力。
- 应铭李九发陈沈良李为华戴志军
-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波流共同作用泥沙输移
- 黄河三角洲飞雁滩海岸的侵蚀机理和防护工程探讨
- 飞雁滩海域是1964-1976年黄河刁口河流路入海区域。根据地形和断面水深监测资料,阐述了该岸段流路废弃后的岸滩侵蚀特征和地貌变化,结合波、流动力的对应分析认为,波浪以掀沙为主,潮流以输沙为主,波浪和潮流的联合作用是飞雁...
- 陈沈良张国安张建华徐丛亮
- 关键词:海岸侵蚀波浪
- 文献传递
- 黄河口泥沙特性和输移研究综述被引量:8
- 2005年
- 就近20年来黄河口泥沙特性和输移规律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综述。其中包括输沙特性、来水来沙变化、泥沙异重流、河口最大浑浊带、相关方法和技术的应用研究等方面,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以后应进一步加强研究的主要课题。
- 李为华李九发时连强应铭陈沈良张国安
- 关键词:泥沙运动泥沙输移
- 黄河三角洲海岸剖面类型与演变规律被引量:16
- 2005年
- 根据1976—2002年黄河三角洲滨海区36个断面的地形实测资料以及利津水文站的水沙资料,运用动力地貌学的方法,对黄河三角洲海岸剖面形态及冲淤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海岸剖面可分为建设型、破坏型和稳定型三种基本类型。建设型海岸分布于行水河口,等深线向海推进的距离取决于入海泥沙的堆积过程与海洋动力对泥沙的侵蚀过程两者之间的对比;破坏型海岸主要分布于停止行河不久的废弃河口附近,剖面侵蚀深度与海洋动力条件尤其是潮流流速大小密切相关;而稳定型海岸主要分布于长时间不行河的湾湾沟口附近和广利河以南岸段,前者受河海动力因素影响较小,而后者主要与莱州湾潮流流场有关。
- 陈小英陈沈良于洪军张建华徐丛亮
-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冲淤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