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BSH047)

作品数:12 被引量:51H指数:5
相关作者:李怀程华敏鲁蓉王澍源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经济管理
  • 9篇社会学
  • 2篇政治法律

主题

  • 4篇社会
  • 4篇城市
  • 3篇制度逻辑
  • 3篇逻辑
  • 2篇政府
  • 2篇企业
  • 2篇合法
  • 2篇合法性
  • 2篇法性
  • 2篇城镇化
  • 1篇大学教师
  • 1篇新型城镇化
  • 1篇以人为本
  • 1篇有效性
  • 1篇政治
  • 1篇政治视角
  • 1篇制度合法性
  • 1篇人为本
  • 1篇善治
  • 1篇社会不平等

机构

  • 12篇西北师范大学
  • 6篇中山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1篇广东理工职业...

作者

  • 12篇李怀
  • 1篇王澍源
  • 1篇程华敏
  • 1篇鲁蓉

传媒

  • 5篇兰州大学学报...
  • 2篇西北师大学报...
  • 2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学术研究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北京工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广场的生产
2013年
通过分析一个传统集市变成现代城市广场的城镇化过程,深入探讨了政府(权力)、企业(市场)和居民(社会)等三个不同行动者对城市广场生产过程的影响。政府(权力)通过制定城市规划对城市广场的功能与性质进行定位,主导城市广场的变迁趋向;市场(企业)受到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而进入城市广场,逐步变成一支独立的力量从中获取巨大经济利益;以城市居民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则以维权者的角色来影响城市广场的变迁过程,他们用或与政府谈判或以集体抗争的策略来争取自己应得的拆迁补偿,尽可能保全自己的既有利益不受损失。如此,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广场的生产,体现了政府、市场与社会三个行动者之间为实现各自利益目标而相互博弈的复杂竞争的实质,这一过程并不是单方面地受政府主宰的结果。
李怀
关键词:城镇化集市城市广场政府社会
以“公共性”为基础条件的城市社区体制:一个实地研究被引量:10
2018年
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结构的全面转型,劳动力市场化、人口城市化、住房商品化和单位制解体等因素加速了城市基层社会的异质化,威胁了社区整合和社区发展,因此,建构以"公共性"为基础条件的社区体制成为社区有效治理的关键。具体来说,社区公共性主要指的是,以实现社区公共利益目标的公平正义为价值,以参与社区建设的多元主体围绕公共物品配置的交往协商机制为实体,以累积社区多元主体之间共享的信任、互惠和合作等的社区社会资本为资产的特定制度安排。以"公共性"为基础条件的社区体制是社区建设的制度"内核",厘清各个社区主体在参与社区建设的权责清单,建构社区主体之间的交往协商机制,营造讨论社区公共事务的议事平台,找准社区存在的公共利益需求,社区主体从各自的结构功能中完成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累积社区社会资本和社区公共价值,是把城市社区建设成为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基础条件。
李怀张华
关键词:社区建设
国有工业组织权威变迁及其对劳企关系的影响
2013年
企业内部的组织权威既是保证企业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也是对企业员工的激励和约束产生深刻影响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国有工业组织权威结构从从国家主导的"神圣型权威"向企业支配的"效率型权威"转变;企业管理者与普通员工的权威关系从"身份报酬型权威"向"行为报酬型权威"转变;普通员工对企业管理者的权威认同从"价值合理性权威"向"工具合理性权威"转变。国家自上而下强制推行的市场化改革导致的国家与企业关系的变革,以及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制度实践,成为国有企业组织权威变迁的合法性制度基础。同时,国有工业组织权威变迁对建构和谐的劳企关系产生了明显影响和挑战。
李怀
关键词:制度逻辑
资源型城市善治的制度逻辑
2011年
通过实地调查西北地区某个案资源型城市治理的实践过程,从城市政府与企业互动的视角分析了资源型城市走向善治的制度逻辑,即资源型城市善治的实质是不同的城市治理主体(城市政府、企业与市民)围绕城市的治理行动更多地建立在合乎情理的组织决策与广泛认同基础之上。合乎情理的组织决策与广泛认同的合作规则是资源型城市善治的合法性制度逻辑,合乎情理的制度逻辑有利于城市治理的资源动员,合乎情理的制度逻辑体现了城市治理与外部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依赖。
李怀王澍源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善治制度逻辑政府企业
旅游消费的体验镜像:一个合法性逻辑的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探析特定的职业习惯、制度环境和文化资本等非经济因素与同质性游客群体的旅游消费体验之间的关系,是本文研究的中心命题。本文以某大学不同专业的教师为调查个案,分析了大学教师这个同质性文化精英群体的旅游消费体验的不同"镜像"。研究发现,大学教师的旅游消费体验呈现了专业型、探索型、审美型、休闲型与补偿型五种不同的"镜像"。从组织合法性来看,大学教师把大学这个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学习、审视、反思和批判等行为延伸至旅游消费体验的过程。从制度合法性来看,大学的学科制度与休假制度赋予了大学教师的身份认同,由此塑造的思维习惯影响了其旅游消费体验的倾向。从文化合法性来看,大学教师的旅游消费体验也是其用身体形态的文化资本建构群体认同的过程。
李怀程华敏
关键词:大学教师旅游消费组织合法性制度合法性
社会建设的中国经验与理论自觉被引量:1
2013年
"社会建设"不仅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各阶层耳熟能详的主题词,而且成为最能影响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型、推动中国社会结构向合理化趋势变迁的重要实践运动。文章梳理了社会学界关于中国社会建设实践的"中国经验"总结、以及关于社会建设"核心内涵"的争论。社会学界关于社会建设的"中国经验"总结与理论争论体现了明显的"理论自觉"。无论从社会建设的实践还是社会建设的理论争论来看,社会建设的行动绩效当以实现"社会目标"而非实现"政府目标"为趋向,以建设社会公正为基础,通过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来实现社会现代化是"社会目标"的中心内容。同时,社会建设的内涵也更需深刻体现"小社会"的意义而非"大社会"的意义。"小社会"意义上的"社会"是不同于政府、市场的独立领域,其实质是建设社会,让"社会"成为一种不同于政府与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站在"小社会"的角度,通过一个目标具体、方向明确、内容系统、措施可行的社会建设来实现一个和谐的"大社会"是社会建设的初衷。
李怀
关键词:社会建设大社会
城市“社区社会需求”整合:一个重建社区公共性的分析被引量:15
2017年
社区异质性、社区公共性与社区整合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本文关于城市社区有效治理的中心命题。文章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城市社区异质性增长和社区公共性衰减现象,回答了以重建社区公共性来促进社区社会需求整合、构建社区有效治理的方向与可能。研究结论认为,市场化、城市化和"单位制"衰微是城市社区异质性增长与社区公共性衰减的三个重要机制。社区异质性在宏观上呈现为社区社会结构的差异、在微观上呈现为社区社会需求的差别。同时,社区异质性弱化了社区公共性,使社区呈现出明显的"原子化"和"隔离化"状态,威胁了社区整合。因此,重建社区公共性是整合差别化社区社会需求、防止社区"原子化"和"隔离化"状态的关键。重建社区公共性意指建设社区多元主体或社区居民的地域"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共识和认同感,社区公共性是一个社区中多元主体共生共处的公共价值,是参与社区治理的多元主体相互承认彼此间差异并能一致行动的合法性基础,是对社区居民具有一定规范性和约束性的公共规则,也是城市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府动员不同主体参与社区建设的内生动力。文章从公共价值、公共规则、公共空间、公共参与和公共服务的维度讨论了重建城市社区公共性的出路。
李怀武艳楠
关键词:社会需求
马克思主义的城乡关系观被引量:5
2015年
马克思主义的城乡关系观是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城乡关系的总看法和理论观点。其中,城乡体制、城乡结构与城乡融合是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观的核心问题。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分工的专业化是影响城市产生、城市变迁和城乡分离的物质条件,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城乡对立的社会条件。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弱化城乡差别与消除城乡对立的制度基础。通过城乡统筹来实现城乡融合,是调整城乡体制、优化城乡结构的基本趋势,也是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关键。统筹兼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筹城乡、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等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观的重点内容。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的立场、矛盾分析的立场和实践分析的立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观的方法论。
李怀
关键词: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城乡融合城乡结构城乡关系
“典型单位共同体”组织文化的生产:一个空间政治视角的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组织文化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共同体的凝聚与整合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一个组织的组织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随组织成长历经了长期的再生产和合法化过程。文章以西北地区某大型国有工业企业为"典型单位共同体"个案,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描述了以"铁山精神"为"内核"的组织文化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典型单位共同体"组织文化生产的自然空间环境和制度逻辑,新中国关于发展钢铁工业的宏观制度安排,诱发了"典型单位共同体"把"铁山精神"确定为核心组织文化的微观行为。同时,"典型单位共同体"所嵌入的生产空间的师徒制规训、生活空间的宿舍制规训和公共空间的神圣化规训过程,衍生了组织文化再生产的合法化政治逻辑。
李怀
关键词:组织文化文化再生产公共空间空间政治
住房空间分化与社会不平等:一个解释框架被引量:5
2012年
无论是计划体制下的住房福利分配时期,还是市场体制下的住房商品化时期,住房空间分化引起的社会不平等现象总是一个客观存在。基此,从国家干预、权力支配、市场能力与文化认同四种视角梳理了学术界关于住房空间分化与社会不平等的关系的讨论,提出了一个结合以上四种视角的机会—流动论的解释框架,为研究当下中国城市愈演愈烈的住房空间分化与社会不平等现象提供一个比较分析的视角。其中,国家干预是首要因素,国家不断通过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担当起合理干预由于住房空间分化而引起的社会不平等甚至社会冲突问题的重要责任。因为,住房不仅是一个社会的公民住有其所的日常问题,更是一个影响社会的公正或正义的重要问题。
李怀鲁蓉
关键词:社会转型住房改革社会不平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