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13C247) 作品数:4 被引量:50 H指数:4 相关作者: 杨宁 更多>> 相关机构: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 湖南省科技厅项目 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更多>>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恢复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7 2016年 为了解植被恢复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方法,对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恢复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SOC)、微生物量碳(MBC)、水溶性有机碳(DOC)、轻组有机碳(LFOC)和易氧化碳(ROC)含量均以乔灌阶段最高(P〈0.05),随土层加深显著减小(P〈0.05)。随恢复进程,MBC/SOC、DOC/SOC和ROC/SOC显著增加(P〈0.05);0-20 cm土层,LFOC/SOC随恢复显著增加(P〈0.05),而20-40 cm土层,LFOC/SOC的差异不明显(P〉0.05)。随土层加深,LFOC/SOC显著减小(P〈0.05),DOC/SOC、MBC/SOC和ROC/SOC逐渐增加(P〉0.05)。SOC、MBC、DOC、LFOC和ROC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各类活性有机碳库与土壤含水量(SWC)、全氮(TN)、碱解氮(AN)和速效磷(AP)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或P〈0.01),与土壤容重(BD)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因此,植被恢复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形成和积累,增加土壤碳储量。 陈璟 杨宁关键词:紫色土 植被恢复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5种人工林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6 2013年 【目的】探讨亚热带红壤丘陵区5种不同人工林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方法】以亚热带红壤丘陵区的纯杉木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CL)、杉木马尾松混交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 Pinus massoniana,CLPM)、杉木樟树混交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 Cinnamomum camphora,CLCC)、天然次生林(Natural secondary forest,NF)与纯马尾松林(Pinus massoniana,PM)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取样与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5种人工林地中不同土层(0~20、20~40和40~60 cm)土壤的理化性质、酶活性与微生物学性质的变化。【结果】(1)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速效钾(AK)、碱解氮(AN)含量在NF土壤中最高,CLCC土壤次之,CLPM、CL和PM土壤较低;0~20 cm土层SOC、TN、AN、TP、TK和AK含量显著高于20~40和40~60 cm土层,20~40和40~60 cm土层间的土壤养分含量差异不显著;(2)脲酶(URE)、蔗糖酶(INV)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以NF土壤最高,CLPM和CLCC土壤次之,CL和PM土壤最低;0~20 cm土层URE、INV和PPO活性显著高于20~40和40~60 cm土层,20~40和40~60 cm土层间土壤酶活性差异不显著;(3)NF和CLCC土壤的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土壤基础呼吸(SBR)、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土壤微生物对基质的利用效率高于其他树种的林下土壤。【结论】CLCC较CL、PM和CLPM可明显改善土壤性质,是该地区理想的造林模式。 陈璟 杨宁关键词:人工林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酶活性 微生物生物量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9 2018年 本文以典型的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方法,选用立地条件基本相似草坡(grassplot,GT)群落、灌草(frutex and grassplot,FG)群落、灌丛(frutex,FX)群落和乔灌(arbor and frutex,AF)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的研究方法探讨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植被恢复进行,土壤质量得到明显改善(P<0.05);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的改良效果明显降低(P<0.05);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土壤质量的综合指数为乔灌群落(0.528)>灌丛群落(0.522)>灌草群落(0.485)>草坡群落(0.482)。研究表明:植被恢复改善了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的土壤质量。 陈璟 杨宁关键词:土壤质量 紫色土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基础呼吸及代谢熵的变化 被引量:20 2013年 为探讨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植被恢复阶段中的土壤呼吸特征,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对土壤基础呼吸(sBR)及代谢熵(qCO:)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它们与土壤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阶段中的SBR、qCO,存在明显差异,从裸地(I)、草本群落(Ⅱ)、灌木群落(Ⅲ)到乔木群落(Ⅳ)阶段,SBR显著增强(P〈O.05),qCO,显著减小(P〈O.05)。每个恢复阶段,土层深度从0~20cm、20~40cm到40~60cm,SBR显著减弱P〈O.05),qCO:显著增加(P〈0.05)。从Ⅱ、Ⅲ至Ⅳ阶段,根际(R)与非根际(s)的SBR显著增加(P〈O.05),SBR的R/S显著减小(P〈0.05);而qCO:逐渐减小∽〉0.05),qC02的PUS逐渐上升(P〉0.05),SBR与qC02均表现出R〉S的特点。相关分析表明,SBR与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土壤温度(SST)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容重(SBD)呈显著负相关(P〈O.05);qCO,与SMBC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sT呈显著负相关(P〈O.05),与SBD和pH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这些对于构建植被恢复技术体系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陈璟 杨宁关键词:植被恢复 紫色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