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78243)

作品数:17 被引量:295H指数:10
相关作者:朱永全朱正国孙洪硕王锦涛冯宝才更多>>
相关机构:石家庄铁道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矿业工程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建筑科学
  • 13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矿业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13篇隧道
  • 6篇地铁
  • 3篇隧道工
  • 3篇隧道工程
  • 2篇地铁施工
  • 2篇软岩
  • 2篇软岩隧道
  • 2篇注浆
  • 2篇围岩
  • 2篇流变特性
  • 2篇车站
  • 1篇导管注浆
  • 1篇地铁车站
  • 1篇地铁联络通道
  • 1篇地铁区间
  • 1篇地铁区间隧道
  • 1篇电力隧道
  • 1篇电网
  • 1篇电网络
  • 1篇顶板

机构

  • 17篇石家庄铁道大...
  • 4篇西南交通大学
  • 2篇中交第二公路...
  • 1篇河海大学
  • 1篇中铁第一勘察...
  • 1篇南京水利科学...
  • 1篇武汉铁路局
  • 1篇天津城建大学
  • 1篇苏交科集团股...

作者

  • 10篇朱永全
  • 8篇朱正国
  • 4篇孙洪硕
  • 3篇冯宝才
  • 3篇王锦涛
  • 2篇李文江
  • 2篇张素敏
  • 2篇孙星亮
  • 2篇吴广明
  • 2篇高炎
  • 1篇李玉良
  • 1篇王道远
  • 1篇王东元
  • 1篇仇文革
  • 1篇余熠
  • 1篇刘灼
  • 1篇高新强
  • 1篇汪滨
  • 1篇孙明磊
  • 1篇汤雷

传媒

  • 3篇岩石力学与工...
  • 2篇现代隧道技术
  • 2篇铁道工程学报
  • 2篇石家庄铁道大...
  • 1篇铁道建筑
  • 1篇岩土工程学报
  • 1篇水电能源科学
  • 1篇岩土力学
  • 1篇市政技术
  • 1篇中国铁道科学
  • 1篇地下空间与工...
  • 1篇华电技术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6
  • 1篇2014
  • 11篇2013
  • 3篇201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网重构改进算法被引量:1
2013年
分布式发电技术被认为是解决人类社会未来能源危机的最可能、最有效途径。分别从网络可行解、最优解等方面分析了分布式电源接入对配网重构的影响,并实现了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网重构。同时对配网重构算法进行了研究,在差分进化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算法,并在IEEE33标准算例上对改进算法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改进差分进化算法不仅计算效率有了较大提高,全局寻优能力也要优于改进前的差分进化算法。
孙洪硕胡延林
关键词:分布式电源配电网络重构最优解差分进化算法
软岩隧道施工变形特征分析
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并结合典型工程现场实测资料,对软岩隧道施工过程中,隧道变形的空间展布特征、变形影响范围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针对围岩特性、埋深、地应力水平、断面形式等因素对隧道变形的影响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结果表明::...
李文江高新强孙明磊
关键词:软岩隧道
文献传递
高水压隧道修建过程中渗流场变化规律试验研究被引量:31
2013年
以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高水压地段为工程背景,自行研制高水压隧道渗流场试验装置系统,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分析隧道修建过程中渗流场的变化规律及作用在二衬背后的水压力作用系数。结果表明:围岩边界不透水时,初始渗流场为静水场,围岩边界透水时,初始渗流场为非静水场;隧道开挖后,水压力等值线是以隧道为中心的圆环形状,无注浆圈时在围岩内的分布较均匀,有5m注浆圈时,等值线在注浆圈内密度较大,在注浆圈外较稀疏;注浆的施作,明显减小了隧道内的排水量,增加了注浆圈外表面的水压力作用系数,注浆圈承担了较大的地下水压力;衬砌施作后,有注浆圈时,衬砌背后的水压力有明显的折减现象,在排水孔断面上的分布呈'葫芦'状,衬砌背后水压力作用系数最小,围岩内和注浆圈外表面的水压力作用系数几乎相同,衬砌背后的水压力在排水系统与水沟连通的位置处最小,在仰拱处较大,在其他位置分布较均匀;隧道排水比越大,衬砌背后的水压力作用系数越小。
高新强仇文革孔超
关键词:高水压隧道模型试验渗流场水压力
全风化花岗岩流变特性试验研究被引量:16
2016年
全风化花岗岩物理力学性质十分复杂,水稳定性极差,具有明显的软岩流变特征,且具有显著的地区性差异。为掌握贵广线全风化花岗岩的流变特性以便指导工程施工,以东科岭隧道进口全风化花岗岩段为工程背景,现场取样,室内加工成不同含水率的3组试件,进行室内流变试验,采用分级加载,最终得到各试件在不同应力水平下的蠕变曲线。结果表明,各组试件流变特征基本符合Burgus粘弹性模型,加载方法和应力水平对试件的流变参数有影响;随含水率提高试件剪切模量下降,过渡蠕变段变短,蠕变速率加快,中等含水率以下时流变参数变化较小,接近饱和时流变参数变化显著。
张素敏朱永全高炎冯宝才
关键词:全风化花岗岩含水率
隧道穿越既有采空区顶板安全厚度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将隧道底部采空区顶板岩层简化为周边固支的椭圆形板,并建立力学模型,导出采空区顶板岩层的总势能函数表达式。通过Tschirnhaus变换,得到采空区顶板岩层的尖点突变模型,利用该模型得出了顶板岩层失稳时的最小厚度,并用基于强度折减法的有限元平面模型,取最不利位置处作为监测断面,得出了不同距离下的顶板安全系数及隧底下2 m处竖向位移发生突变时采空区与隧道间的临界安全距离。研究表明,基于尖点突变理论得到的顶板最小厚度与数值模拟结果相符。
孙洪硕察福超刘银龙
关键词:采空区顶板尖点突变模型最小厚度强度折减法
泥石流堆积体隧道围岩加固及施工方案优化研究被引量:17
2013年
研究目的:兰渝铁路仓园隧道穿越结构松散、含水率高的泥石流体,隧道最小埋深14m,基底稳定性差、地基承载力低,施工难度及风险很大。采用三维数值模拟,确定穿越泥石流堆积体隧道围岩加固范围、合理施工方法及台阶参数,为本工程施工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指导,并为类似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研究结论:(1)采用地表帷幕注浆、大管棚超前支护及洞内掌子面加固相结合,对控制泥石流堆积区隧道施工大变形及改善结构受力效果最佳,特别是加固好掌子面地层,对隧道周边位移控制效果非常明显。(2)为了保证施工安全及工期,采用地表地层和掌子面注浆注浆加固、大拱脚及隧道基底树根桩加固等施工辅助措施后,通过多施工方法比选,最终选择采用三台阶七步开挖法。(3)三台阶合理的台阶参数为:台阶长度取4m左右较合适,不宜超过6m;上、中、下各阶台阶高度取3.5m;错台长度确定为2~3m;台阶开挖进尺不宜大于0.6~1.2m。(4)研究成果可用于穿越泥石流堆积体地层及类似的松散地层的各类隧道工程。
朱正国朱永全吴广明王锦涛王道远李新志
关键词:泥石流隧道施工方案三维数值模拟
新建隧道超近距离下穿既有地铁施工方案优化被引量:12
2013年
研究目的:针对新建隧道超近距离下穿既有地铁车站的工程特点,为了优化施工方案,保证既有车站结构安全及运营正常,采用FLAC3D三维快速拉格朗日差分方法分析软件对不同开挖工法及周围地层不同加固范围等施工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寻求既有车站轨道沉降、结构应力及新建区间隧道周边变形、结构受力特点及规律。研究结论:(1)通过对新建隧道采用全断面法、台阶法和CRD法开挖过程的计算结果分析比较,得出:采用CRD法施工可较有效控制既有车站轨道变形和结构受力;(2)通过对新建隧道周围地层采用不同加固范围情况下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建议对新建区间隧道周围地层采取夹土层、掌子面地层和隧道左右侧3.0 m范围地层进行注浆加固;(3)本研究成果可为类似的隧道下穿既有地铁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朱正国余剑涛朱永全王锦涛
关键词:隧道车站
区间隧道零距离下穿既有地铁车站施工方案研究被引量:28
2013年
针对新建区间隧道零距离下穿既有地铁车站的工程特点,为确定设计方案可行性、保证既有车站结构安全及运营正常,文章采用FLAC3D三维快速拉格朗日差分方法分析软件对不同开挖工法及周围地层不同加固范围等施工方案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既有车站轨道沉降、结构应力及新建区间隧道周边变形、结构受力特点及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对区间隧道夹土层、掌子面地层和隧道左右侧3.0 m范围进行注浆加固的前提下,推荐采用CRD法施工方案。
朱正国余剑涛朱永全
关键词:地铁区间隧道既有地铁车站注浆加固CRD法
软土地铁联络通道加固开挖的变形模拟分析被引量:10
2013年
文章针对珠三角地区冲积软土中的一个地铁联络通道开挖加固工程实例,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对深层搅拌桩法加固和小导管注浆超前支护加固后的开挖过程进行了模拟,并计算分析了在不同方案下联络通道的拱顶位移。分析结果表明:深层搅拌桩适应性较强,可以采用不同方案加固土层和控制开挖变形,小导管注浆法则力有不逮;水泥搅拌桩和小导管超前支护联合应用可以有效降低软土中地下工程开挖引起的地层变形和工程造价,且变形的大小取决于加固后土体的整体强度;当强度达到某一值后,开挖进尺的影响大于支护时间的影响,否则相反。据此,可以合理安排开挖工法和步骤,缩短工期。
王东元高志荣朱永全张良辉
关键词:地铁联络通道软土加固水泥搅拌桩小导管注浆三维有限元模型
柔性铰接框架锚固边坡抗震效果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传统框架锚固结构为刚性设计,在地震作用下框架梁与锚索支座连接部位及锚头易破坏失效。对此,根据"刚柔结合"的抗震思路及边坡-支护"共同承载"的思路,释放锚固支座与框架梁处的自由度,将刚性变为柔性铰接支护体系,利用Flac3D进行数值模拟,并对比了柔性与刚性支护体系下的边坡状态。结果表明,柔性框架锚固支护可有效控制边坡滑动并改善内力状态。新的柔性铰接框架锚固支护体系为边坡加固提供了新思路。
王海军汪滨汤雷徐玮余熠汤子璇
关键词:刚柔结合支护效果内力分析边坡稳定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