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ZD172)

作品数:35 被引量:72H指数:5
相关作者:殷企平石松高晓玲陈礼珍吴虹更多>>
相关机构:杭州师范大学郑州大学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8篇文学
  • 4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3篇共同体
  • 11篇文化
  • 4篇体形
  • 3篇趣味
  • 3篇文化观
  • 3篇文化观念
  • 3篇伦理
  • 2篇道德
  • 2篇艺术
  • 2篇英国文学
  • 2篇审美
  • 2篇诗歌
  • 2篇田园
  • 2篇情感
  • 2篇文化批评
  • 2篇文学
  • 2篇乌托邦
  • 2篇小说
  • 2篇康拉德
  • 1篇党派

机构

  • 14篇杭州师范大学
  • 2篇浙江大学
  • 2篇郑州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东华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北京外国语大...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深圳大学
  • 1篇湘潭大学
  • 1篇汕头大学
  • 1篇上海海事大学
  • 1篇扬州大学
  • 1篇浙江工业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塔里木大学
  • 1篇绍兴文理学院
  • 1篇大连外国语大...

作者

  • 9篇殷企平
  • 2篇陈礼珍
  • 2篇高晓玲
  • 2篇石松
  • 1篇李靖
  • 1篇赵晶
  • 1篇陈彦旭
  • 1篇毛亮
  • 1篇许巍
  • 1篇何畅
  • 1篇徐彬
  • 1篇安宁
  • 1篇欧荣
  • 1篇胡强
  • 1篇刘庆松
  • 1篇王玮
  • 1篇唐立新
  • 1篇吴虹
  • 1篇陈丽
  • 1篇骆凡

传媒

  • 8篇外国文学
  • 4篇外国文学研究
  • 4篇杭州师范大学...
  • 2篇山东外语教学
  • 2篇外国语
  • 2篇浙江工商大学...
  • 1篇外语学刊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外语教学
  • 1篇连云港师范高...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西安外国语大...
  • 1篇绍兴文理学院...
  • 1篇山东图书馆学...
  • 1篇英美文学研究...
  • 1篇湖北师范大学...

年份

  • 3篇2019
  • 9篇2018
  • 5篇2017
  • 5篇2016
  • 8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良心”与“自由”:亨利·詹姆斯的《专使》被引量:2
2018年
《专使》的关注点是对人性中"审美"与"道德"两个核心追求之间的联结和冲突的深刻思考。在这部作品中,詹姆斯试图超越传统与现代、审美与道德、欧洲与美国等等的二元对立;他从普遍人性的高度,洞析了现代西方文化与社会的危机,同时也在想象一个未来的、理想的社会和文化的可能图景。詹姆斯的伦理关怀,在当时英国和欧陆社会中宗教的式微和个体的主体性意识据主导地位的背景下,试图从人性的本来出发去构建一个新道德和新文化。这也使他与同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成为社会和民族的"良心"。
毛亮
关键词:亨利·詹姆斯《专使》文化批评
英国文学中的心智培育与智慧之光被引量:1
2018年
文学之力出自对人类心智与记忆的培养。词源上看,心智与记忆实为同一,而心智本性脆弱,完善的道德心智需多渠道才智历练。在中世纪,心智培养强调融入群体生活对于性格培养的重要意义,以及研读文学形成高尚的生活准则。到了约翰·洛克时代,心智的内涵扩展到理解力、理性以及才智三个方面。至此心智培育既成为文化的基本内涵,又是文化的重要旨归。在英国文化观念流变史的各个阶段,心智培养概念有不同侧重,早期强调积累个人处世智慧,后来转换到寻找知识智慧,贯穿其中的强烈文化冲动是追求心灵智慧的达成,是对国家和人类文明前景的深刻关怀。处世智慧、知识智慧和心灵智慧恰如三足鼎立,它们的全面发展构成英国历史上心智培育的完整要义。
徐晓东陈礼珍
关键词:心智文化
诗性真理:转型焦虑在19世纪英国文学中的表征被引量:4
2018年
"诗性真理"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现代转型时期出现的重要观念,它与科学真理相对,是对启蒙理性主义的一种反拨,也是转型焦虑在文学领域的表征。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传承以休谟为代表的启蒙情感主义传统,坚持人类共同本性和认识的整体性特征,倡导想象力和共情能力;以穆勒和阿诺德为代表的维多利亚批评家试图通过情感培育弥补理性教育的不足,通过精英文化对抗通俗文化与失序问题,倡导诗性真理和完善的心智培育,以化解由社会转型带来的精神危机。
高晓玲
关键词:启蒙文化
《好伙伴》与共同体形塑被引量:3
2016年
瑞士学者艾娜虽然关注到了《好伙伴》所处的英国状况小说传统,却未能点明这一传统跟小说的象征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好伙伴》中关乎共同体生活的关键性象征应该是"好伙伴歌舞剧团"及其运作的方式(包括演出),而不仅仅是艾娜所说的"音乐厅表演会"。艾娜所说的"音乐厅表演会"虽然也能象征共同体生活,但是"好伙伴歌舞剧团"这一意象不但更能折射共同体生活的广度,如文艺表演范畴之外的生活方式;也更能揭示共同体生活的深度,如共同体精神以及作为共同体根基的工作方式。
殷企平
关键词:共同体
华兹华斯笔下的深度共同体被引量:18
2015年
英国学者怀特和纽琳最近揭示了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共同体意识,但是他们的研究都有失偏颇:纽琳只偏重个人对共同体的责任这一角度,而怀特则把个人和共同体看作对立的概念,对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缺乏洞察。事实上,华氏对共同体的思考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因此我们的相关研究也应该在较为宽广的语境中展开。虽然华氏并没有用过"情感结构"这一术语,但是他的有关思考跟发明这一术语的威廉斯可谓不谋而合:在威氏那里,情感结构意味着一种"深度共同体",而只有在这深度共同体中,"沟通才成为可能";华氏在想象共同体时所关注的也恰恰是怎样使上述沟通成为可能,因而他心目中的共同体实际上也是一种深度共同体。华氏的诗歌还让人想起艾略特。后者直接把共同体的命运跟对待死者等陌生人的态度联系在了一起,而华氏早于艾氏一百多年就表达了类似的思想,而且给予了诗意的表达。
殷企平
关键词:华兹华斯《序曲》沟通陌生人
切斯特顿随笔与共同体文化被引量:3
2015年
切斯特顿随笔对共同体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传统与文化断裂、思考惰性与文化危机、教育与文化愿景这三个层面。传统的存留不仅是一个凝聚着社会关注的思想焦点,也是一个事关共同体文化发展的社会问题。切斯特顿对传统的态度更多意味着一种充满辩证法的审慎与稳妥,体现了一种对既有秩序感的依恋,以及对共同体未来的文化忧思。在切斯特顿看来,思考的惰性与对进步概念的误读其核心是一种智识缺席,这种缺席不仅阻碍了社会进步,也危及了共同体文化的良性发展。切斯特顿对教育的关注不仅具有文化史研究的现实关怀,也以一种对话精神渗透着一种事关共同体文化发展的愿景思考。
胡强
关键词:共同体文化教育
知识共同体--维多利亚文人的智性探求
2015年
没有哪个时代像维多利亚时代这样如此关注知识的本质问题。当时几乎所有重要的文人都在思考知识问题,探求人类智性的边界,反思认识活动带来的后果。尽管他们的学科领域看似泾渭分明,关注焦点也各有不同,然而细读和比较会让我们发现,他们的话语在深层处彼此交叠,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知识共同体。这个共同体追求整体性而非分化的专业知识,看重健全心智而非职业人士的培养;他们把知识与道德价值和审美情趣紧密关联,成为动荡时代为大众提供精神导引的中坚力量。
高晓玲
关键词:维多利亚时代文人知识共同体文学
论培根的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
2017年
英国17世纪散文家、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可以说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近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对古人的研究方法提出质疑,提出了现代学术改革思想。在培根看来,学术改革需要获得国家政治的支持,这一思想尤其体现在他对学术机构"所罗门宫"的构想之上。培根认为,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推进学术发展、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人类要支配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唯有如此,自然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吴虹
关键词:培根真理学术机构
《乌有乡消息》:文化与休闲
2018年
威廉·莫里斯在《乌有乡消息》中重提生活方式,以此介入19世纪英国文化批评语境。针对社会转型引发的焦虑,莫里斯描绘了健康的生活方式:休闲。在乌有乡,以慢灵魂为特质的文化生态由平民大众缔造,它的精神内核是劳动与休憩不分彼此,且总有审美趣味贯穿其中。
李靖殷企平
关键词:《乌有乡消息》文化休闲审美趣味
历史讽喻与伦理结构——《押沙龙与亚希多弗》的党派政治
2015年
德莱顿的政治应景诗《押沙龙与亚希多弗》使用《圣经》历史叙事框架来讽喻当时的国家政治事件。德莱顿在叙述人物形象、关系和行为的过程中营造出复杂的伦理结构,表达了他秉持的伦理取向。《押沙龙与亚希多弗》将德莱顿代表党派利益的公共声音与自身品味的私人声音混杂在一起,展示出英国复辟时期个体感知能力同党派政治文化操控力量之间的争斗与分离。
陈礼珍
关键词:讽喻伦理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