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06-01C-01-01B)
- 作品数:4 被引量:59H指数:4
- 相关作者:马世忠孙雨于利民刘宗堡李晓松更多>>
- 相关机构:东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河流三角洲体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单砂体等时对比被引量:15
- 2010年
- 针对河流三角洲体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单砂体等时对比难点,提出区域标准等时面和局部参照等时面两个级次的层序划分与对比界面,并探讨了河流三角洲体系地层的划分与精细对比方法。依据岩心、钻井及测井等资料,将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划分为2个长期旋回的半旋回、4个中期旋回和20个短期旋回,建立了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单砂体级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并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完成单砂体等时追踪。层序地层分析表明,基准面的变化控制着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垂向沉积演化、单砂体展布规律、砂体的几何形态和储层的分布特征;扶余油层下部为基准面下降期的水退进积地层模式,中部为基准面下降期到上升期的转换时期,上部为基准面上升期的水进退积地层模式。
- 孙雨马世忠张秀丽李晓松
- 关键词: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单砂体基准面旋回扶余油层
- 松辽盆地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岩性油藏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分析被引量:7
- 2011年
-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分析和扫描电镜观察等技术手段,研究了松辽盆地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岩性油藏储层的沉积特征、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类型、结构特征及成岩作用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储层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岩性油藏储层主要是顺源带状展布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及河口坝微相砂体,岩性主要以长石岩屑砂岩、粉砂岩为主,属于低—特低孔、低—特低渗储层,成岩阶段处于晚成岩A2段。储层物性主要受控于成岩作用和沉积微相,压实和胶结作用使储层孔隙度大量丧失、物性变差,而溶蚀作用产生次生孔隙使储层物性得到改善;不同沉积微相类型的储层物性差异较大,分流河道微相和河口坝(或席状砂主体)微相是油气聚集的有利相带。
- 孙雨马世忠李晓松文慧俭刘宗堡
- 关键词:沉积微相成岩作用扶余油层松辽盆地
- 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油气运移机制与成藏模式研究被引量:16
- 2013年
- 应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埋藏史、古构造演化及构造运动时期等资料,确定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成藏期主要为嫩江组沉积末期和明水组沉积末期。成藏期,源内区域油以垂向"倒灌"运移为主,青一段超压是油气向下"倒灌"运移的动力,油源断裂是油气向下"倒灌"运移的输导通道;源边、源外区域油以"复式"运移为主,源内区域生成的大量油首先沿油源断裂垂向运移至源内区域的储集层内,再通过一定的优势输导通道长距离侧向运移至源边或源外区域的有效圈闭内成藏。在此基础上,提出扶新隆起带扶余油层不同区域的3类成藏模式,即:源内"先直排倒灌,后短距离侧向分配",源边"斜坡带断层遮挡"及源外"复式聚集,长距离侧向运移"的成藏模式,为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油气富集区优选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 孙雨陈晨马世忠丛琳赵慧于利民
- 关键词:成藏模式扶余油层松辽盆地
-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油藏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被引量:21
- 2011年
- 通过对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已发现的油藏类型及其分布特征系统分析,总结出油藏类型、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虽然整体具"满凹含油"特征,但油水分布规律极其复杂,以各种断块、微幅构造、断层-岩性及岩性类油藏为主。油藏分布主要受控于5种地质因素:成熟烃源岩分布控制油气运移范围及方式,成熟源岩区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未成熟源岩区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展布控制优质储层空间分布,各类河道砂体形成的储层占优质储层的95%以上;断裂是油气优势输导通道,断裂与砂体组合方式控制油气的运移范围与分布;继承性鼻状构造是油气运移优势指向,在油气成藏关键时期诱导油气运移,并构成富油区;多因素时空配置控制油气最终富集成藏与分布。
- 孙雨马世忠姜洪福刘云燕刘宗堡于利民
- 关键词:油气成藏葡萄花油层三肇凹陷成藏要素松辽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