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1BA611B-01)

作品数:36 被引量:3,399H指数:25
相关作者:任国玉丁一汇刘洪滨初子莹邵雪梅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电子电信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8篇天文地球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水利工程
  • 1篇生物学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26篇气候
  • 17篇气候变化
  • 13篇气温
  • 9篇热岛效应
  • 8篇降水
  • 7篇城市热岛
  • 6篇沙尘
  • 6篇气温序列
  • 6篇温度序列
  • 5篇沙尘天气
  • 5篇城市热岛效应
  • 4篇气候成因
  • 4篇气候成因分析
  • 4篇降水量
  • 3篇气温变化
  • 3篇季风
  • 3篇古气候
  • 3篇变暖
  • 2篇地表
  • 2篇冬季风

机构

  • 32篇中国气象局国...
  • 11篇中国气象局
  • 6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山东省气象局
  • 3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中国气象科学...
  • 3篇朔州市气象局
  • 3篇天津市气象局
  • 2篇湖北省气象局
  • 2篇兰州中心气象...
  • 2篇武汉区域气候...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甘肃省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局培...
  • 1篇江苏省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国家气象信息...
  • 1篇湖北省气象信...

作者

  • 27篇任国玉
  • 10篇丁一汇
  • 7篇刘洪滨
  • 6篇邵雪梅
  • 6篇初子莹
  • 5篇张莉
  • 4篇唐国利
  • 3篇陈正洪
  • 3篇周雅清
  • 3篇李巧萍
  • 3篇郭军
  • 3篇白虎志
  • 3篇张爱英
  • 3篇吴占华
  • 2篇何金海
  • 2篇朱玉祥
  • 2篇周江兴
  • 2篇王海军
  • 2篇王颖
  • 2篇何溪澄

传媒

  • 9篇气候与环境研...
  • 7篇气象学报
  • 3篇气象科技
  • 3篇应用气象学报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科技导报
  • 1篇大气科学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测绘科技动态
  • 1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全国优秀青年...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7篇2007
  • 6篇2006
  • 17篇2005
  • 3篇2004
  • 4篇2003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北方地区的本底植被被引量:21
2004年
根据现代地植物学和古生态研究结果 ,恢复、评估了我国北方地区的原生植被和潜在植被状况 ,并论述它们对生态建设的意义。潜在植被分布表明 ,温带或亚热带郁闭森林仅可以发育在北方的东南边缘地带 ,而东北中西部、华北平原大部、黄土高原东南部和青藏高原东缘等地区为郁闭度较低的疏林或森林草原可能发育地带。这些地区是北方农业发展和生态恢复的主要区域 ;东北西部、内蒙古东南部、陕北、宁夏东南部、陇东南和青海省东中部等地区 ,潜在地带植被当属温带草原 ,宜发展牧业 ,是目前退耕还草的重点区域。在全新世中期 ,东北地区东北部的原生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东北的南部、河北东部、山东东部、淮河流域等地生长着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在黄土高原东南部、黄淮平原西部和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等地区 ,原生森林面积比目前大得多 ,分别分布着以松属和落叶阔叶树占优势的稀疏森林和以云、冷杉占优势的山地寒温带森林 ,为这些地区勾勒了未来生态恢复所能达到的理想境界。根据原生植被分布 ,黄土高原西北部地区同样不适合发展林业 ,退耕以后所能够恢复的也只能是草 ,而不是林 ;再往西北 ,到了毛乌素沙地西北部及其我国西北内陆的广袤半荒漠、荒漠地带 ,原生地带植被中从未出现森林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均不宜发展林?
任国玉
关键词:潜在植被全新世生态建设
ENSO暖冷事件下东亚冬季风的区域气候模拟被引量:20
2007年
选取强E1 Nino年(1997/1998年)和强La Nina年(1998/1999年)作为个例,利用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水平分辨率为60km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NCC)对东亚冬季风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式不仅从500hPa东亚大槽、副热带高压、地面蒙古冷高压和850hPa东亚风场等方面,模拟出两年冬季风系统的不同特征,而且也模拟出与ENSO事件密切联系的大气低层环流的明显差别,表明区域气候模式对ENSO暖、冷事件下东亚冬季风的差异有较好的模拟能力。数值模拟也能够再现中国南海、菲律宾群岛以东的西太平洋和盂加拉湾3个主要的冷涌区,以及在两年不同海温和环流背景下冷涌发生的频数变化。分析还表明,模拟结果能较好地反映两年冬季中国气温的空间分布特征,模拟出的冷空气过程、最冷时段出现时间与实际基本相符,模拟的主要降水带位置也与实况接近,特别是能够较好地模拟出中国南方地区1997/1998(1998/1999)年冬季异常多(少)的降水量。虽然数值模式的总体性能是较为满意的,但也发现在形势场的模拟中存在1998/1999年冬季东亚大槽模拟偏深和东亚沿海海平面气压梯度偏大等不足,需进一步加强对模式物理过程的研究。
何溪澄李巧萍丁一汇何金海
关键词:冬季风ENSO事件区域气候模式
植被变化对中国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96
2005年
用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RegCM-NCC)模拟了中国区域植被发生改变后引起的局地或区域气候变化。结果表明:大范围区域植被变化对区域降水、温度的影响非常显著,内蒙古地区土地荒漠化可导致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减少,尤其加剧了华北、西北地区的干旱,西北地区绿化有利于黄河流域降水增加,而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降水却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里的洪涝灾害;气温的变化比降水更显著,植被退化使当地气温明显升高,使中、低层大气变得干燥,近地层风速加大,而植树造林却使当地及周围地区冬偏暖、夏偏凉,大气变得湿润,近地层风速减小,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沙尘暴的发生。另外,植被变化对东亚冬、夏季风强度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分布和冬季低温、冷害事件发生的强度。
丁一汇李巧萍董文杰
关键词:区域气候影响数值模拟植被变化分辨率气温
我国北方沙尘天气的气候成因分析被引量:16
2011年
本研究的范围在30°N以北地区,站点340个。通过采用区域平均及相关分析的方法,将中国北方沙尘(扬沙+沙尘暴)事件的年、季特征及其关系较为密切的地面气象要素包括降水、温度、风(风速、大风日数、风速≥5 m/s的日数)、湿度、蒸发量作了详细、综合的相关、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春季多降水对沙尘天气的发生可以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前冬至次年春季的气温突变容易诱发沙尘天气的发生;在温度偏高、湿度较大、风力偏弱、蒸发量不大的年份,少沙尘天气;风要素是影响沙尘天气最为直接相关的因子。
吴占华任国玉徐卫丽刘瑞兰
关键词:沙尘气候因子
中国十大流域近40多年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90
2005年
利用中国1956~2000年月降水量资料,按流域将全国划分为10个区域,分析了各流域年、季降水量的多年平均状况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以及长期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中国北方流域降水量少,年际变化大,水资源缺乏且不稳定;南方流域降水较多,年际变化较小,水资源相对充足且比较稳定。分析结果还表明,近45年来,北方外流河流域年降水量一般趋于减少,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降水明显减少;南方流域以降水增加为主,90年代降水均较80年代增多,特别是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更为明显。季节降水减少主要出现在夏秋季,冬春季降水有微弱增加趋势。近20年来,中国绝大多数流域降水的增减趋势与近45年长序列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北方大部分外流河流域年降水量减少,南方流域多为增加。夏、秋季,大部流域降水较前20年减少,冬春季则相反。中国西北诸河流域是十大流域中惟一四季降水均有增加的流域。
陈峪高歌任国玉廖要明
关键词:中国流域时空变化特征气候变化趋势
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被引量:1226
2005年
采用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基本气象站的地面资料,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区1951年以来近地表主要气候要素演化的时间和空间特征。结果表明,中国近50 a来年平均地表气温变暖幅度约为1.1℃,增温速率接近0.22℃/(10 a),比全球或半球同期平均增温速率明显偏高。地表气温增暖主要发生在最近的20余年,其季节和空间特征与前人分析结论基本一致。降水量变化趋势对所取时间段和区域范围敏感。1951年以来全国平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1956年以来略有增加。降水变化的空间特征明显而相对稳定,东北北部、包括长江中下游的东南部地区和西部广大地区降水增加,而华北地区以及东北东南部和西北东部地区降水明显减少。分析还发现,近50a来全国平均的日照时数、平均风速、水面蒸发等气候要素均呈显著下降趋势,但积雪地带的最大积雪深度却有所增加。中国日照时间和水面蒸发量变化的空间特征很相似,减少最明显的地区均发生在华北和华东,新疆次之。影响中国年代以上尺度气候变化的因子错综复杂,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近50 a来的气候,但考虑到尚存的不确定性,目前仍不能给出明确结论。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日照时间和水面蒸发量减少可能均起源于人为排放的气溶胶影响,平均风速减弱也有利于水面蒸发量下降,而在西部地区云量和降水量的变化可能更重要。
任国玉郭军徐铭志初子莹张莉邹旭凯李庆祥刘小宁
关键词:气温降水量水面蒸发风速气候变化
全新世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估算被引量:9
2008年
利用重建的中国全新世植被图和现代植被碳密度资料,初步估算了全新世期间中国及其分区每2ka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近10ka期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在6kaBP前后达到最大,此后开始降低,尤其是近2ka降幅明显。新石器时期,特别是农业文明开始以后,人类活动对陆地植被的持续干预可能是造成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长期减少的主要原因。
遇蕾任国玉
关键词:全新世碳密度碳储量
城市化对华北地区最高、最低气温和日较差变化趋势的影响被引量:103
2009年
利用华北地区255个一般站和国家基本、基准站1961—2000年的实测资料,经过质量检验和均一性订正后,将所有台站根据人口和台站地理位置分为5个类别,分析了这5个类别台站和国家基本、基准站地面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的年和季节变化趋势以及城市化影响。结果表明:华北全部台站的年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均呈增加趋势,且以最低气温上升最为明显,导致年平均日较差呈现明显下降。就城市化影响而言,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变化趋势中城市热岛效应加强因素的影响明显,但城市化对最高气温趋势影响微弱,个别台站和季节甚至可能造成降温。在国家基本、基准站观测的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上升趋势中,城市化造成的增温分别为0.11℃.(10a)-1和0.20℃.(10a)-1,对全部增温的贡献率分别达39.3%和52.6%。各类台站的四季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序列中城市化影响均造成增温。城市化增温以冬季为最大,夏季最小。城市化还导致乡村站以外的各类台站日较差减小,近40年华北地区国家基本、基准站年平均和秋、冬季平均气温日较差明显下降均由城市化影响造成的。
周雅清周雅清
关键词:地面气温城市热岛效应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气温日较差
中国北方沙尘暴频数演化及其气候成因分析被引量:76
2003年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分析了中国北方 195 4~ 2 0 0 1年年、季沙尘暴发生日数的演变规律及其与风速、相对湿度、降水、气温和干燥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 ,中国北方沙尘暴发生日数在 195 4~ 2 0 0 1年呈波动下降的趋势 ,春季下降趋势最明显。沙尘源区的气候要素对北方沙尘暴发生日数具有比较明显的影响 ,其中风是影响较大的因子。平均风速和大风频率增加 (减少 )均有 (不 )利于沙尘暴天气的形成。气温与沙尘暴日数呈显著的反相关关系 ,反映了北方温度升高可能通过大气环流间接地抑制了沙尘暴的发生。降水增加对沙尘暴发生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尤其春季和前冬沙尘源区降水多寡对沙尘暴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北方沙尘暴频数与沙尘源区的相对湿度或干燥指数也存在较明显的相关关系。在过去的近 5 0a内 ,造成中国北方沙尘暴频率显著下降趋势的直接自然原因是 :沙尘源区和发生区平均风速和大风日数的减少、主要沙尘源区降水量特别是春季和前冬降水量的增加、以及由于源区降水增加引起的大气和土壤湿润程度的改善。
张莉任国玉
关键词:沙尘暴大气环流气候变暖
由最高最低气温求算的平均气温对我国年平均气温序列影响被引量:38
2007年
针对研究全国近百年平均气温长期变化的实际需要,利用603个测站1961—2002年气温观测资料,比较分析了最高最低平均气温距平序列和4次观测记录平均气温距平序列的差异,讨论了最高、最低气温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两种统计方法得到的平均气温距平序列及增温速率的差异均不明显,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替换。此外,最高、最低气温变化普遍存在不对称现象,且可分为4种类型,这种不对称性对平均气温变化速率并没有明确一致的影响。
唐国利丁一汇
关键词:气温序列最高最低气温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