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1572)
- 作品数:25 被引量:353H指数:14
- 相关作者:劳绍贤黄志新周正邝枣园卞兆祥更多>>
- 相关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香港浸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脾胃湿热证模型大鼠胃黏膜AQP_3、AQP_4基因的表达被引量:12
- 2008年
- 目的探讨脾胃湿热证大鼠动物模型建立方法及脾胃湿热证模型大鼠胃黏膜水通道蛋白AQP3、AQP4基因表达。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四组,造模20d,对照组正常喂饲;脾虚组隔日喂饲,非喂饲日灌喂番泻叶水煎液;模型组20%蜂蜜水自由饮用,隔日灌服油脂,每日2%水杨酸钠灌胃。造模开始后第16~20日每日20:00至次日8:00将大鼠置入人工气候箱中;治疗组前20d处理同模型组,第21~25日灌服清热化湿方。观察结束后,FQ-PCR方法测定大鼠胃黏膜AQP3、AQP4基因表达。结果模型大鼠在造模过程中出现脾胃湿热证的特征性表现;模型组AQP3、AQP4基因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脾虚组、治疗组。结论通过对大鼠施加内、外湿因素的造模方法可复制出临床脾胃湿热证的证候特征;AQP3、AQP4的异常表达可能是脾胃湿热证的发生机制之一。
- 韦嵩劳绍贤黄志新周正胡斌
- 关键词:脾胃湿热证AQP3AQP4胃黏膜
- 清热化湿方对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黏膜AQP3、AQP4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9
- 2005年
- 目的:探讨脾胃湿热证与胃黏膜水通道蛋白(AQP3)、AQP4表达的关系俄语及中药清热化湿方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68例,其中脾胃湿热证53例(湿重于热19例,热重于湿14例,湿热并重20例),脾虚证15例;另选正常健康体检者10例为正常对照组。脾胃湿热证患者予中药清热化湿方,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入选者胃黏膜 AQP3、AQP4表达情况。结果:AQP3、AQP4在脾胃湿热证组的表达明显强于正常对照组(P<0.05);脾虚证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亚型之间呈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脾胃湿热证组 AQP3、AQP4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与正常对照组及脾虚证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QP3、AQP4的异常表达可能是脾胃湿热证的发生机制之一,中药清热化湿方可能通过影响 AQP3、AQP4的表达而发挥治疗作用。
- 陈更新劳绍贤胡玲黄志新匡中生刘泳冬周正黄列平罗琦
- 关键词:脾胃湿热证清热化湿方AQP4胃黏膜蛋白表达
- 清浊安中汤对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细胞凋亡及Bcl-2的影响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清浊安中汤治疗脾胃湿热证作用机制及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建立。方法:5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胃炎脾虚证组、胃炎脾胃湿热证组、清浊安中汤高、低剂量组,以2%水杨酸钠、番泻叶100%水煎液10 mL.kg-1.d-1灌胃,连续20 d,复制胃炎脾虚证。采用"病证结合"方法,以2%水杨酸钠(10 mL.kg-1.d-1灌胃)+高脂(20%蜂蜜水)高糖(10g.kg-1.d-1)+人工气候箱复制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并用清浊安中汤(2,1 g.kg-1.d-1)对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防治,常规HE胃黏膜病理组织染色、TUNEL(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蛋白表达。结果:脾胃湿热证组10只大鼠均有轻-重度炎症,细胞凋亡指数0.236±0.021,Bcl-2蛋白表达0.247±0.041;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表现出症状、体征与临床相符,胃黏膜炎症较正常组重而与脾虚证组无差异,细胞凋亡较脾虚组轻而Bcl-2蛋白表达大于脾虚组(P<0.05),清浊安中汤防治组对此有改善治疗作用。结论:大鼠模型符合脾胃湿热证属性,调节细胞凋亡和Bcl-2蛋白表达可能是清浊安中汤治疗脾胃湿热证作用机制之一。
- 李合国劳绍贤
- 关键词: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细胞凋亡BCL-2
-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肠道菌群的变化被引量:77
- 2006年
- 目的观察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患者(简称脾胃湿热证,21例)粪便中7种常见肠道细菌(肠杆菌、肠球菌、酵母菌、双岐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消化球菌)的分布变化进行观察,并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证患者(简称脾虚证,22例)及健康人(25名)作对照。结果与健康人比较,脾胃湿热证患者肠杆菌、肠球菌明显增多(P<0.01),双岐杆菌、乳杆菌、消化球菌明显减少(P<0.01);酵母菌、拟杆菌无明显改变。与脾虚证比较,脾胃湿热证患者肠杆菌、肠球菌、双岐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消化球菌明显增多(P<0.05或P<0.01),而酵母菌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
- 江月斐劳绍贤邝枣园傅肖岩卞兆祥
-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肠道菌群
- 清热化湿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 2006年
- 观察21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IBS)患者经清热化湿法治疗后舌苔微生态的变化,结果表明:①舌苔细菌比例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舌苔革兰氏阳性杆菌和阳性球菌明显上升;革兰氏阴性杆菌和阴性球菌明显下降;②舌苔菌群密集度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舌苔菌群密集度明显下降;③舌苔菌群多样性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舌苔菌群多样性明显下降。说明腹泻型IBS脾胃湿热证经清热化湿治疗后,失调的舌苔微生态得以很大程度的改善。
- 江月斐劳绍贤邝枣园傅肖岩卞兆祥
- 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清热化湿法
-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舌苔微生态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9
- 2005年
- 目的通过观察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患者舌苔微生态变化,为中医辨证论治提出重要依据。方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2 1例,脾虚证2 2例,及健康人2 5例舌苔微生态进行对比测定。结果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病人与正常组比较:( 1 )在舌苔细菌比例中,湿热证组革兰阴性杆菌和阴性球菌明显高于正常组,而革兰阳性杆菌、阳性球菌明显低于正常组;( 2在舌苔菌群密集度方面,湿热证组明显高于正常组;( 3)在舌苔菌群多样性方面,湿热证组明显高于正常组。与脾虚证组比较:( 1 )在舌苔细菌比例中,湿热证组革兰阳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明显下降,而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阴性球菌明显上升;( 2 )在舌苔菌群密集度方面,湿热证组明显高于脾虚证组;( 3)在舌苔菌群多样性方面,湿热证明显高于脾虚证组。结论说明脾胃湿热证舌苔存在菌群失调。
- 江月斐劳绍贤邝枣园傅肖岩卞兆祥
-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
- 胃肠道微生态与中医药研究概况被引量:14
- 2003年
- 医学微生态学是微生态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包括人类口腔、胃肠道、泌尿生殖道、皮肤和呼吸道微生态学,亦即人类与外界接触或相通的管道均有微生物存在,而且这些微生物与人类已经形成了共生的关系.据估计,肠道的微生物占人体微生物总量的78.6%,对全身微生态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研究胃肠道微生态与中医药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 江月斐劳绍贤
- 关键词:胃肠道微生态中医药正常菌群菌群失调
- 清热化湿复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肠道微生态影响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2
- 2008年
- 目的观察清热化湿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用清热化湿复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患者21例,并对治疗前后肠道微生态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①肠道细菌比例:与治疗前比较,脾胃湿热证治疗后肠道革兰阳性杆菌明显上升(P<0.01);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明显下降(P<0.01)。②肠道菌群密集度:与治疗前比较,脾胃湿热证治疗后肠道菌群密集度无明显上升(P>0.05)。③肠道菌群多样性:与治疗前比较,脾胃湿热证治疗后肠道菌群多样性无明显改变(P>0.05)。④需氧菌:与治疗前比较,脾胃湿热证治疗后肠杆菌、肠球菌明显下降(P<0.05,P<0.01)。⑤厌氧菌:与治疗前比较,脾胃湿热证治疗后双歧杆菌、乳杆菌、消化球菌明显上升(P<0.01)。结论清热化湿复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患者肠道微生态失调可起一定的调整作用。
- 江月斐劳绍贤邝枣园傅肖岩卞兆祥
- 关键词:清热化湿法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肠道微生态
- 脾胃湿热证本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06年
- 脾胃湿热证是脾胃实证中的一个常见证型,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炎症、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肠动力学、免疫学、水通道蛋白、能量代谢、微生态学等方面对有关脾胃湿热证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有助于进一步探清脾胃湿热证的本质。
- 马剑颖
- 关键词:脾胃湿热证
- 中药对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黏膜水通道蛋白3、4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8
- 2005年
- 目的探讨脾胃湿热证与胃黏膜水通道蛋白 (AQP) 3、4基因表达的关系及中药清热化湿方对其影响。方法选择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 6 8例 ,属脾胃湿热证者 5 3例 (其中湿重于热 19例 ,热重于湿 14例 ,湿热并重 2 0例 ) ,脾虚证者 15例。脾胃湿热证患者予中药清热化湿方治疗。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胃黏膜AQP 3、4的基因表达。结果脾胃湿热证组患者AQP 3基因表达的水平高于健康人组 (10名 )和脾虚证组 ,但 3者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AQP 4基因表达的水平则显著高于健康人组和脾虚证组 (P <0 .0 5或P <0 .0 1) ;脾虚证组与健康人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脾胃湿热证各亚型之间比较呈湿重于热 >湿热并重 >热重于湿的趋势 ;治疗后脾胃湿热证患者及湿重于热亚型AQP 3、4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降 (P <0 0 1) ,接近健康人组及脾虚证组水平。结论AQP 3、4的异常表达可能是脾胃湿热证的发生机制之一 ,中药可能通过影响AQP 3。
- 陈更新劳绍贤黄志新胡玲胡斌张诗军黄列平罗琦
- 关键词:中药脾胃湿热证基因表达中医药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