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A760059)
- 作品数:10 被引量:30H指数:2
- 相关作者:王妍吴斯一郭琛李晞睿段俐敏更多>>
- 相关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语言文字建筑科学更多>>
- 材料、技艺与观念——技术现象学视域下的中西宗教建筑艺术比较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一、作为技术现象的宗教建筑艺术
宗教建筑是人们运用建筑技术在世俗世界中划定的特殊空间,人们必须把自己投到这特定的空间场域中去,在那里一切都获得了源头和意义。“一切宗教都是建筑的宗教”。基督教的教堂、佛教的寺庙、伊斯兰教的清真寺、道教的宫观,这些建筑都是认同感产生的地方,人们在宗教建筑空间的现实和虚拟之中体验天堂、乐同、净土、洞天福地,通过思考和幻想来体验它。
- 王妍段俐敏李晞睿
- 关键词:宗教建筑建筑技术艺术比较现象学中西
- 计算主义视域下的水墨意象及其数字化影像传播被引量:1
- 2011年
- 一、计算主义视域下的中国传统
水墨意象20世纪30年代以来,哥德尔、丘奇和图灵等人提出认知计算主义,其基本思想是: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是计算状态、计算活动、计算过程,换句话说,认知就是计算。①计算包括①形式符号操作,②图灵意义上的能行可计算,
- 王妍李铭洋
- 关键词:计算主义影像传播意象水墨视域数字化
- 网络界面转换设计中的潜意识传播
- 2011年
- 网络与数字媒体技术水平的优化带动其艺术价值的升华,人们对网络界面转换的要求,由基本功能转向形式丰富,继而转向了审美高度。本文以信息组织结构的动态变化与人类潜意识的同构关联为线索,分析信息依循行为——显意识——潜意识——认知记忆的形成路径,探讨如何在网络界面转换的设计中利用潜意识的流动性将即时信息转为记忆信息,从而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
- 景东程婧婷石信岱
- 关键词:潜意识直观化
- 作为观念现象的文字:中西审美思维源发机制探微被引量:1
- 2014年
- 文字的"音"与"形"是观念的"现象"存在。文字的音-形二重现象给文字记录观念的方式提供了两种选择。汉字从"形"出发,兼及字"音",包蕴"意象",以"相类性"为原则,形成超越具象的汉字"字象"系统;汉字"字象"具有虚拟隐喻的"象性"、具身性和透明性。西文字则弃"形"择"音",以"任意性"为原则,形成了能指/所指关系的符号"声象"系统;西文字"声象"具有语境诠释的"像性"、离身性和遮蔽性。文字是"构成性的语言",左右着组织信息和概念表征的方式。现象学的观念开启了重新观察文字的视角,启发通过文字形态的独立考察比较中西文论差异的可能性,探索文字所蕴含的思维力量,观照中西审美思维的源发性生成机制。
- 王妍
- 关键词:意象仿像
- “后技术”时代“微文化”背景中的“微电影”
- 2013年
- 自2005年胡戈调侃大片《无极》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该片被认为是微电影最早的雏形)在网络上引起一片哗然开始,电影短片成为网络影像传播的新贵。2010由凯迪拉克和中影集团合拍的广告片《一触即发》被称作是中国第一部微电影,这一年也由此被称为中国“微电影元年”。同年由中影集团策划的筷子兄弟拍摄的《老男孩儿》红遍网络,成为微电影的成功范例;而伴随着2011年第一届中国国际微电影节的举办、2012年我国首个微电影基金在北京宣布成立、以及越来越多的知名导演、著名影星的加入,“微电影”已然成为大众草根和影视精英钟情的艺术形式,从非专业的“草根”拍摄,到明星、精英加入的专业化制作,微电影迅速成长为一种别具特色的影像艺术,近几年发展呈幂级增长态势。
- 王妍丁晓霞
- 关键词:电影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文化《无极》影像传播
- 视觉文化传播中的数字电影“仿像”景观被引量:3
- 2012年
- 电影在无数大大小小的技术创新中羽化成蝶,摄影机、蒙太奇、电影特技这三大技术创新所营构的技术体系,不仅逼真地“再现”现实世界,而且“逼真地”创造出超真实的“仿像”世界。在视觉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技术不再只是手段和“物”,而是从“物”转化为在视觉文化传播中与主体互动的“他者”。在革命性地改变着人的感知尺度、感知形态和感知经验的同时,
- 王妍郭琛
- 关键词:视觉文化传播数字电影仿像技术创新景观电影特技
- 作为逻辑的文字:从文字观到文学观
- 2013年
- 依现象学的观点,文字不单纯是石头上的刻写或书页上的字符,而且是一种先验的意向结构。如果说"字音"形成了西方人认识世界的"理则",那么"字象"则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的"常则"。汉字以"字"建序、"字"以比类、"字"属"阴阳"、"字"以"名"重,衍生出字逻辑、象逻辑、和逻辑和悟逻辑,形成了汉语言情感理性的具身性意向结构;西字依"言"立法、"指代"命名、"声"以"区分"、"词""物"对应,衍生出语法逻辑、概念逻辑、分析逻辑和再现逻辑,形成了西语言科学理性的对象化诠释意向结构。作为逻辑的文字决定了中西语言符号体系、赋义方式、思维路径、体验模式的差异,其意向结构的差异奠定了中西审美差异的基调。从文字观到文学观,彰显着中西美学理论范畴及理论体系差异的文字规定性。中国诗学是情感逻辑;西方诗学臻于真,中国诗学深于情;西方诗学辨于物,中国诗学观于心。也许这就是中西文字意向结构的差异所建构出的不同"意向性形态"的审美世界。
- 王妍
- 关键词:文字逻辑
- 三维流体空间网站的结构形态及其审美体验
- 2011年
- 本文从当代媒介发展的最新形态——三维流体空间网站的结构分析切入,研究了三维流体空间网站的各种结构类型及其技术系统、构成元素,认为其与其他类型网站不同的基本特征,是其基于信息能量运动的整体性、动态性与过程涨落性,而生成这些特性的技术基础,是因为三维空间流体网站构建了一个能够与现实世界中的生命体和非生命体信息形成直接交流活动的数字化电子空间模型。在这样一个介于现实与虚拟边界的空间模型中,人与自然能够在信息能量的层面上进行逼近现实世界的日常交流活动,从而生成一种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新型生活方式。三维流体网站用户在这样一个绵延的信息能量空间中活动,将空间感知转化成为时间感知,较为充分地满足了身体的内在时间意识/生命的流动,由此而生成了一种能够导引人类回归生命存在的原始自然状态——一种终极性的生命审美体验。
- 梁国伟张耳敏
- 关键词:艺术设计动态性
- 触觉传感:从触觉意象到虚拟触觉被引量:24
- 2011年
- 触觉不仅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技能,也是构建人类文明的重要手段。触觉信息跨时空传达的需求催生了触觉传感技术。伴随着机械触觉传感技术、影像触觉传感技术、数字触觉传感技术的演进,身体经历了触觉的疏离、失落和复归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触觉意象的心理完形建构、触觉仿像的感官补偿、虚拟触觉的触觉仿真,使触觉传感技术始终行走在向着身体触觉交互回归的道路上。虚拟触觉传感技术不仅将人的触觉转化为信息,而且将"物"转化为触觉信息,借助互联网的虚拟触觉交互,消解了横亘在主体与对象之间的技术媒介,实现了触觉"无意识"的跨时空"存在"。
- 王妍吴斯一
- 关键词:触觉传感
- 技术现象学视阈下的虚拟艺术问题
- 2011年
- 虚拟艺术作为虚拟技术现象,彰显出鲜明的技术规定性。虚拟艺术创造出全新的感知形态、感知模式、感知尺度和感知对象,重新建构了作者、作品、实在和接受者等艺术基本问题。在技术现象学视阈下,虚拟艺术使模仿艺术的表意范式发生了本体转向,进而启发艺术问题多元文化视角下的理论阐释与构建。
- 王妍
- 关键词:虚拟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