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3)
- 作品数:3 被引量:45H指数:3
- 相关作者:李生姚小华任华东张守攻徐圣旺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西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典型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地表水土流失特征研究被引量:32
- 2009年
- 在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广西凌云县设置径流小区,通过对不同植被类型地表径流及养分流失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在降雨历时短且大雨以上强度的降雨条件下存在地表径流,单次径流系数平均值在1.5%-13.8%之间,年平均径流量为75.86 mm。地表径流量与每次降雨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在0.8967-0.9475之间。不同植被类型间年径流量差异极显著,农耕地产生的年径流量最大,达122.75 mm,灌木林地产生的年径流量最小,达54.08 mm。径流中泥沙浓度整体表现出春秋季浓度高,夏季浓度低的趋势。不同植被类型间的侵蚀模数差异极显著,侵蚀模数平均达到45.88 t/km^2.a,属微度侵蚀。耕作加剧了土壤扰动,对土壤流失有显著的影响,农耕地土壤侵蚀模数(98.91 t/km^2.a)最大,灌木林地土壤流失量(5.42t/km^2.a)最小。径流中全N浓度呈现出随时间而下降的趋势,全P、全K浓度呈现出春秋季高、夏季低的趋势。不同植被类型间流失全N、全P、全K总量差异极显著,植被能够有效减少地表径流及养分的损失,在该地区应该促进植被恢复。
- 李生任华东姚小华张守攻杨实兰应秋农美东
- 关键词:石漠化植被类型地表径流养分流失
- 滇东喀斯特地区季节性石漠化与植被盖度的动态关系研究被引量:4
- 2010年
- 对滇东喀斯特石漠化地区12种植被类型进行了石漠化率和植被盖度的季相观测,研究结果显示:封育模式草本阶段(≤3a)、草灌阶段(≤5a)和灌草阶段(≤10a),麻栎纯林(20~30a),混交模式的华山松+麻栎(20~30a和≥30a)、麻栎+大叶栎(≥30a)7种模式的季节性石漠化率与植被盖度此消彼长的关系同时同步发生,关系曲线为"V"字型。封育乔灌阶段(10~20a),华山松纯林(20~30a)和华山松+刺栎(≥30a)混交林的消长关系同时同步出现,前两种模式为"N"字线型,华山松+刺栎为台地线型。封育乔木(20~30a)阶段为消长关系同时同步出现的"N"字线型,滇青冈+刺栎(≥30a)模式的石漠化率与盖度无消长关系。除个别模式由于林龄、树种、配置方式的差异外,其余模式均符合季节性石漠化率与植被盖度的消长关系,线型略有不同。
- 徐圣旺孙凡姚小华何丙辉任华东李生
-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植被盖度
- 土地利用方式对喀斯特地区环境小气候日动态的影响被引量:9
- 2009年
- 2007年6月,通过典型样地观测,研究了广西凌云县典型喀斯特地区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光照强度、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土壤温度、表层(0~5cm土层)土壤含水量的日动态.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地上植被的组成、覆盖度和高度,进而改变了环境小气候,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小气候质量依次为林地>灌林>草地>农耕地>石漠化裸地;石漠化裸地光照强度较强、气温和土壤温度较高、空气相对湿度和土壤含水量较低,且各因子的变幅均较大,样地环境趋于干热化;与石漠化裸地相比,林地、灌林地、草地和农耕地内的光照强度分别下降96.4%、52.0%、17.0%和44.2%,气温分别下降30.1%、20.2%、12.7%和17.8%,空气相对湿度分别提高129.2%、57.2%、18.0%和41.2%,土壤温度分别下降11.5%、8%、2.5%和5.5%,表层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42.6%、33.2%、15.7%和14.0%,林地与灌林地各因子的变幅相对趋缓,样地环境趋于凉湿化.各样地光照强度、气温和土壤温度之间呈正相关,三者均与空气相对湿度、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空气相对湿度与表层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
- 李生任华东姚小华张守攻
- 关键词:土地利用小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