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12JJD840005)

作品数:11 被引量:285H指数:10
相关作者:郭志刚王军田思钰李丁许琪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经济管理
  • 9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5篇生育率
  • 4篇生育水平
  • 3篇低生育
  • 3篇人口
  • 3篇生育政策
  • 2篇低生育率
  • 2篇性别比
  • 2篇性别比失衡
  • 2篇总和生育率
  • 2篇孩次
  • 2篇出生性别
  • 2篇出生性别比
  • 2篇出生性别比失...
  • 1篇调查数据
  • 1篇调整方法
  • 1篇动态监测
  • 1篇独生
  • 1篇独生子
  • 1篇独生子女
  • 1篇队列

机构

  • 9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9篇郭志刚
  • 2篇王军
  • 1篇许琪
  • 1篇李丁

传媒

  • 5篇中国人口科学
  • 2篇人口学刊
  • 1篇国际经济评论
  • 1篇人口研究
  • 1篇社会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常规时期生育率失真问题及调整方法的新进展被引量:6
2012年
Bongaarts和Feeney提出的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引起了学术界广泛争议、讨论和各种新的尝试。文章梳理了这一研究上的理论争论,简要介绍在此方法方面的重要进展。十年来,去进度效应方法的应用已经从总和生育率扩展到平均预期寿命以及时期婚姻指标。文章还简要介绍了Yamaguchi和Beppu在改进去进度效应生育指标时的重要发现及其研究思路的创新。特别介绍了Bongaarts和Sobotka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新提出了TFRp*指标,用以分析欧洲国家近年生育率的回升,发现TFR回升的主要原因是时期效应的减少和消失,而时期生育的数量水平其实相当平稳。在此就时期调整指标方面研究的进展做些评论,并讨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郭志刚
关键词:生育水平
人口统计研究中方法的误用与滥用——以P/F比方法为例被引量:11
2015年
人口统计的方法和技术是帮助人们从数量上分析和认识人口现象的有力工具。但是,倘若运用不当,即使是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也有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会成为谬误的护身符。近年来,人口研究中误用或滥用统计分析方法的现象经常出现,并已影响到人口统计的严肃性和人口分析的准确性。文章以新近采用P/F比方法检验中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生育数据的一项研究为例,具体说明如果统计方法使用不当,特别是若无视方法内在包含的前提假定,便会得到误导性的结论。因此,人口研究中应当谨防方法的误用与滥用。
郭志刚
关键词:人口统计
孩次结构与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关系研究被引量:14
2014年
中国出生性别比的升高与生育水平的下降存在着时间上的紧密关联。生育水平下降所导致的孩次结构变化与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关系,是本研究关注的主要问题。研究发现,第二孩尤其是多孩生育的减少对我国出生性别比的失衡起到了明显抑制作用,且作用幅度从1981年至1999年逐年加强,2000年至2010年又有所减弱。2000年以前,中国出生性别比的失衡主要由二孩及多孩出生性别比水平的大幅升高所导致,2000年以后第一孩出生性别比水平升高的影响也日益显著。
王军郭志刚
关键词:出生性别比生育水平
独生属性与婚姻匹配研究——对“随机婚配”假定的检验被引量:12
2014年
文章使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对独生子女的婚姻匹配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独生子女更可能与独生子女结婚,且非独生子女也更可能与非独生子女结婚。这表明,一方面独生子女身份本身可能构成了一种择偶标准,另一方面人们择偶时对城乡户籍、出生地、年龄和教育程度的多重选择也同样会导致独生子女更可能与独生子女结婚。然而,以往对生育政策调整的人口预测模拟多是基于"随机婚配"假定,因此关于婚配结果分布的估计存在两种误差:一是低估"双独"和"双非"夫妇的比例和规模;二是高估"单独"夫妇的比例和规模。因此,对"双独"和"单独"夫妇数量的估计应当充分考虑婚姻匹配过程的选择性,从而提高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郭志刚许琪
关键词:独生子女
我国人口城镇化现状的剖析--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被引量:28
2014年
以往我国的人口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很强的年龄选择性。本文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京津沪三个大城市和城镇地区的人口现状,揭示出我国城镇社会经济发展背后对吸纳农村年轻劳动力的重度依赖。然而,由于多年来生育率过低,全国及城乡的人口少子化和老龄化都非常突出,农村的劳动力供给能力正在迅速消蚀,不再是无限的劳动力源泉,以前那种高度年龄选择性的人口城镇化模式难以为继。因此,在制定未来人口城镇化政策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人口格局的这种变化和人口迅猛老龄化的前景。
郭志刚
关键词:人口城镇化劳动力转移低生育率
生育政策和社会经济状况对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影响被引量:21
2013年
文章提出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多层次影响因素模型,并运用分层模型来研究生育政策和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对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影响。研究发现,即使在控制妇女个人和家庭特征、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的情况下,生育政策对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仍然有显著影响,生育政策越严格,出生性别比失衡越严重。研究还发现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对出生性别比失衡有缓解作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的增加都可以减缓出生性别比的失衡程度。不考虑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容易低估生育政策对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加剧作用。
王军
关键词:生育政策出生性别比
中国流动人口的生育水平——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分析被引量:32
2014年
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系列数据中的总和生育率与六普数据相比明显偏高,尤其是一孩总和生育率偏高。文章分析发现,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样本中妇女的生育事件与其流动时间存在紧密关联,而且样本的生育率存在越接近调查时点其水平越高的特征。作者综合研判认为,监测样本过多收集近期生育案例是导致监测生育率偏高并出现上述特征的主要原因。为避免年龄组中各种偏差效应在计算总和生育率时被叠加放大,文章汇总了该样本流动妇女按出生队列的平均子女数,并与六普相应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该样本1970年以前各出生队列所拥有的子女数与六普结果几乎一样,而且流动妇女各队列的终身子女数与全国情况一样不断减少。1970年后队列的平均子女数已降到1.6个,更年轻流动妇女队列的子女数也处于减少趋势中。
李丁郭志刚
关键词:流动妇女总和生育率
中国低生育进程的主要特征--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的启示被引量:85
2017年
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又一次刷新总和生育率的最低纪录。虽然二孩、多孩总和生育率略有提高,但由于一孩总和生育率降幅更大而导致生育水平继续下降。文章分析发现,一孩总和生育率的降低是全面性的,在城镇与农村、流动与非流动各类别均普遍存在,而且受育龄妇女未婚比例提高的影响很大。事实上,妇女未婚比例不断提高和一孩生育水平不断走低也是20多年来中国低生育进程的特征。一孩生育水平不断走低导致二孩生育占比相对提高,因而,近年二孩出生人口比重提高既反映出生育政策的调整效应,也受一孩生育水平下降的影响。因此,文章认为,提高一孩生育水平极为重要,否则政策调整只能短期增加二孩出生人口数量,之后总体生育水平还会下降。实际上,尽管已经调整了生育政策,但低生育水平依然持续。这一点必须引起政府主管部门和整个社会的高度警惕。
郭志刚
关键词:总和生育率生育政策
清醒认识中国低生育率风险被引量:45
2015年
中国人口少子化和老龄化的发展速度和程度显著超出以往预期。面对少子化、老龄化的人口新常态,人口领域需要有较大的改革。当前人口工作思路存在与人口现实之间的种种矛盾,问题的核心是对低生育风险缺乏足够清醒的认识,人口工作存在只重当下、罔顾未来的偏向。生育政策调整的实质是对过去计划生育过度的补救和改正,既是对生育率过低这一主要人口风险的应对,也是人口发展彻底转向正常化、均衡化的需要。
郭志刚
关键词:人口形势人口战略生育政策调整
中国人口生育水平低在何处——基于六普数据的分析被引量:34
2013年
文章通过对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生育数据的分析发现,近年来二孩和多孩的总和生育率比过去略有提高,而六普数据显示的极低生育水平的主要原因在于一孩总和生育率显著下降,其中居住于农村的育龄妇女的一孩生育率下降明显,其原因是近年来农村婚育年龄推迟,导致农村育龄妇女的未婚比例显著提高。在排除了六普育龄妇女孩次结构的影响后,六普的递进生育率水平实际上与2005年的水平相当。所以,从总和生育率降低的孩次特征及其影响原因来看,六普数据显示的低生育水平并不能简单归结为生育漏报。另外,六普数据反映出中国妇女终身生育水平已接近1.5,基本达到了现行生育政策的要求。
郭志刚
关键词:生育水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