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ZW019)
- 作品数:12 被引量:19H指数:2
- 相关作者:曹旭叶当前陈家红王澧华全亮更多>>
- 相关机构:上海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学院日本九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嵇康的飞翔诗篇被引量:1
- 2014年
- 在魏末正始诗人嵇康留存至今的七十多首诗中,歌唱飞鸟的诗不仅在数量上引人注目,且在诗歌形象的完整性、丰富性方面,与他以前的同类诗相比也有划时代的提高。嵇康在飞翔诗中歌唱的飞鸟,全都是鸾、凤、焦朋等具有超越时间、空间飞翔神力的灵鸟和大鸟。这些灵鸟(大鸟)强劲蓬勃的生命力不仅体现了嵇康对庄子的飞翔哲学的形象化表现,也反映了他在老庄思想里获得了与宇宙自然之道一体化和毫无拘束的自律自足精神,并将这种精神内化为自己赖以生存的方式和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
- 林田慎之助曹旭
- 关键词:飞鸟意象文学思想
- 范晔之死及其文化象征意义被引量:1
- 2014年
- 出生于士族家庭的刘宋史学家、文学家——《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在元嘉年间死于非命,罪名是谋反。范晔确实参与了谋反。但范晔的谋反是被人诱导的,是中了刘义隆君臣设置的圈套。宋文帝刘义隆在消灭了著名士族文人谢灵运以后,又消灭了范晔这个狂傲不羁的士族代表;以达到打击士族,集中军权、分化相权、加强文化专制的一系列目的。作者通过分析范晔之死及其原因,揭示其文化象征意义。以范晔之死为标志,东晋以来士族与皇族分权的局面随之结束,此后的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范晔之死,象征着皇权的胜利,也象征古典史学传统的没落。史学逐渐被纳入皇权的轨道,以往士族文人私修历史的局面被彻底改变。范晔死后,史学家通常只能奉旨修史。官史代替私史,逐渐成为中国史学的主流。
- 曹旭全亮
- 关键词:刘义隆士族皇权
- 论晚唐五代士人之“情隐”观
- 2012年
- 古代士人在处理"仕"、"隐"矛盾时,无法摆脱悬置头顶的"庙堂"观念。晚唐五代士人的"情隐"观将具有某种叛经离道色彩的"情"引入其隐逸价值体系之中,从而打破了隐逸思维"独善"、"兼济"的政治魔咒。这种"情隐"观由晚唐杜牧开启,李商隐、温庭筠在不同的方向上加以开拓,至唐末韦庄、韩偓得以最终确立。五代词人在深化其内涵的同时,也在背离着它的基本内核。可以说,在晚唐、唐末、五代三个时间维度上,构成了"情隐"观演进的三部曲。
- 陈家红曹旭姜蕴菡
- 关键词:晚唐五代士人群体
- 鲁迅辑校《嵇康集》的整理与校勘被引量:2
- 2012年
- 鲁迅先生1913年10月1日从京师图书馆借出明吴宽丛书堂钞本《嵇康集》,开始抄录校理,至1931年誊清,复于11月校以涵芬楼影印宋本《六臣注文选》,终于辑成《嵇康集》善本。先生非常重视这份古籍整理成果,数次致意这个辑校本的重要意义与印行的必要性,彰显辑校本的学术价值。如,1913年《跋》:"中散遗文,世间已无更详于此者矣。"
- 叶当前
- 关键词:《嵇康集》古籍整理校勘辑校学术价值
- 论戴明扬《嵇康集校注》——兼及戴明扬对鲁迅《嵇康集》的校正被引量:1
- 2012年
- 戴明扬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校注《嵇康集》,直至五十年代去世时止,倾注了毕生精力。遗著《嵇康集校注》是戴明扬孜孜从事古典文献研讨与古籍整理的见证,《校注》充分运用了吴宽丛书堂藏钞校本成果,据补《嵇康集》脱文11处共计125字;又合理运用鲁迅校《嵇康集》,为周校本指误41条,对研究鲁迅古籍整理颇有裨益。正是不倦的劳动,令这部著作成为一部文献价值颇高的古籍善本,与鲁迅校本一起成为《嵇康集》的权威版本。
- 叶当前
- 关键词:《嵇康集》
- 戴明扬对《嵇康集》目录编次的考证
- 2013年
- 《嵇康集》屡经辗转,诗文目录在不同版本及著录称引中各有同异,编次也缠夹混乱,在鲁迅《嵇康集考》及辑校本的基础上,戴明扬充分利用吴宽丛书堂抄本,细致考证了《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十九首》等诗文称题;要言不烦地考证了吴抄本称题讹误、刻本称题讹误、吴抄本抄写错乱、题目与内容不一致等版本上的目录编次问题;旁搜博采,校释了著录称引出现的不同意见。综而言之,戴氏《嵇康集校注》通过题注的方式对《嵇康集》目录编次的考证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 叶当前
- 六朝吴郡陆氏家族的文化转向与诗学品格被引量:1
- 2012年
- 吴郡陆氏家族在转向文化家族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念原则让位于现实原则的反复与由雄强尚武转向于儒雅崇文的艰难。这里,家族门风与地域学术共同的保守之中有灵动、质实之中兼繁复的文化品格,在南北文化合流的生成作用下,熔铸成了陆机"诗缘情而绮靡"的诗学品格,对西晋乃至中国诗学的发展都有着至为重要的意义。
- 曹旭陈家红
- 关键词:六朝文化转向诗学品格
- 《宋书·谢灵运传论》和文学史的自觉被引量:3
- 2014年
- 对文学历史的自觉认识,在这种自觉认识上,对过去作家群和众多的作品在文学史的流变中加以比较研究,给予他们各种不同的与之相适合的位置。这就是所谓对文学史的考察。与以魏建安时期作为自己文学理念时代的刘勰与钟嵘不同的是,沈约以西晋太康时期为自己诗史理想时代。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沈约论述了东晋以降至刘宋时期的诗史论,给刘勰、钟嵘、裴子野、萧子显的诗史论以决定性的影响。可见,沈约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开始确立文学史的自觉,其意义十分深远。在西晋太康时期,即潘岳、陆机等文学的辞采和音调中,发现了与至今还保留古风的建安文学不同的特点,揭开了六朝新的一幕。
- 林田慎之助曹旭
- 关键词:文学史
- 论西晋诗学被引量:8
- 2011年
- 本文从西晋诗学的展开、西晋诗学的特征、西晋诗学产生的原因、西晋诗学的意义四方面,论证了西晋诗学的内涵在于:众多有才华的诗人创造了新的诗歌美学;以才高辞赡、举体华美、如翔禽之有羽毛、衣被之有绡縠的诗歌,形成了新的诗歌经典;决定了宋、齐、梁、陈,乃至初唐一百年诗歌发展的方向;此后的"元嘉体"、"永明体"、"宫体"和初唐诗歌,都是对西晋太康以来的形式美学的延续、继承和发展。风骨与情采、诗歌精神与诗歌漂亮的毛羽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建安风骨和西晋太康的宫商声律、文采情辞——"太康"和"建安"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 曹旭王澧华
- 关键词:诗学诗歌美学建安风骨初唐诗歌诗歌发展形式美学
- “雅志不得施”之后的“冲净”——嵇康《述志》诗中的心路历程
- 2014年
- 嵇康两首《述志》诗,排比意象,寓物述志,表面写游仙、求隐,实质是求索咏志,既是对传统诗学言志精神的传承,又是对老庄、儒家处世方式的思考,展示了"雅志不得施"到"冲静得自然"的心路历程。
- 叶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