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162013)

作品数:8 被引量:16H指数:4
相关作者:聂馥玲陈克胜郭世荣刘盛利冯珊珊更多>>
相关机构:内蒙古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自然科学总论理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自然科学总论
  • 3篇理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晚清
  • 2篇重学
  • 2篇教育
  • 1篇动机
  • 1篇永动机
  • 1篇知识
  • 1篇中国高等教育
  • 1篇守恒
  • 1篇守恒定律
  • 1篇数学
  • 1篇数学教学
  • 1篇数学教育
  • 1篇同文馆
  • 1篇能量守恒
  • 1篇能量守恒定律
  • 1篇微积分
  • 1篇西学
  • 1篇力学知识
  • 1篇京师
  • 1篇京师同文馆

机构

  • 7篇内蒙古师范大...

作者

  • 6篇聂馥玲
  • 1篇代钦
  • 1篇冯珊珊
  • 1篇刘盛利

传媒

  • 2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力学与实践
  • 1篇自然辩证法通...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长沙理工大学...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中国高等教育之研究——以微积分教科书(1904-1949)为视角
2012年
"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对中国高等教育加以体制化。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新学制"的颁布对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演进阶段,到国民政府时期,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发展阶段。这期间,微积分成为高等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对其教科书的发展概况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通过梳理1904 ̄1949年间中国微积分教科书之发展脉络,并举个别案例重点介绍其特征,旨在说明该时期微积分教科书在中国由合译到自译、由照搬到借鉴再到自编的发展历程。
刘盛利代钦
关键词:高等教育微积分教科书
晚清《时务通考》对西方力学知识的传播被引量:4
2012年
采用原始文献分析法,探讨了《时务通考》传播的力学知识、体系及叙述方式.认为《时务通考》传播的力学知识比较全面、有一定深度,其知识体系和叙述方式能够适应当时的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但是这种分类体系部分地遮蔽了西方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不利于力学原理的掌握.
聂馥玲
关键词:重学
《重学》翻译的本土化特征被引量:3
2013年
应用文本分析及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重学》及其原著An Elementary Treatise on Mechanics之间的差异,认为《重学》在翻译过程中,为适合中国读者的知识背景和阅读习惯采用了借用和变通的方法将陌生知识形式本土化,《重学》的翻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聂馥玲
关键词:重学MECHANICS翻译
《时务通考》对晚清传入力学知识的重构被引量:5
2012年
《时务通考》是晚清汇编类书,其知识来源于当时编译著作。本文应用文本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时务通考》中涉及的力学知识、体系和表述方式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碰撞问题在《时务通考》与《重学》中的区别,认为《时务通考》对西方力学知识体系进行了改写与重构,这种改写与重构弱化了西方力学的定量化特征,部分地遮蔽了力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反映了对西方力学知识体系和方法认识上的不足。
聂馥玲
“永动机”在晚清和民国时期的传播
2014年
"永动机"在我国的传播始终与能量守恒定律的传播相结合,是研究能量守恒定律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案例.梳理了晚清和民国时期"永动机"在我国的传播情况,介绍了相关文献的内容和相关作者对待"永动机"的态度.从整体上讲,这一时期的文献的主导思想是"永动机"是不可能的.
冯珊珊聂馥玲
关键词:永动机能量守恒定律
晚清汇编丛书对力学知识的传播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3种汇编丛书《西学通考》,《续西学大成》,《时务通考》传播的力学知识,为理解晚清力学知识传播与接受的程度提供实证依据。方法原始文献分析法。结果 3种丛书不同程度地传播了西方力学知识。在知识内容方面,机械知识传播最广泛、完整。文本方面,《重学浅说》传播最广。知识体系的传播欠缺。结论 3种丛书中《时务通考》传播的知识难度最大,知识较为完整,且自成体系。但是3种丛书传播的知识都只是概念层面,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涉及得非常少,特别是原理与应用之间的关系少有体现。这说明晚清知识分子对力学的理解与接受主要在基本的知识层面,力学的理论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聂馥玲
《算学课艺》的力学问题与京师同文馆数学教育被引量:1
2013年
用文献分析和对比方法对晚清《算学课艺》中的34个力学问题进行分析,认为《算学课艺》中的力学知识覆盖面广,基本上涵盖了晚清传入的力学知识;难度较大,涉及部分高等力学问题,而且对当时传入的知识有所更新。李善兰在《算学课艺》中将西方力学知识融入数学教学中,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数学与力学的天然关系,对西方数学和力学的学习都非常有益。
聂馥玲
关键词:数学教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