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A810028)
- 作品数:3 被引量:14H指数:3
- 相关作者:张玉李小龙唐良凤更多>>
- 相关机构:华南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 论规制性公共政策执行的可接受性——以中国“环境规制政策执行”的历史演进为分析文本被引量:4
- 2012年
- 公共政策执行的可接受性是指,政策执行客体和广大公众,对公共政策方案执行之可预期结果的主观评价和公共认同程度。其一般函数关系是:政策执行可接受性=政治权威的信任度.程序公正.分配公正的主观评价;其中分配公正的主观评价对"可接受性"起决定作用,程序公正是构成政策客体公平知觉的重要因素。当分配公正的主观评价为负时,强化政治权威的信任度,能够增进政策执行的可接受性。考察当代中国环境规制政策执行的现状,发现在作为政策执行客体的当事企业,对环境规制结果缺乏政策感知和激励认同的情况下,以提升环境规制政策执行主体的政治权威为基础,加大规制客体分配公正的政策收益,以刺激政策客体对规制工具的价值认同,成为强化"规制性公共政策的可接受性"、落实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有效路径。
- 张玉唐良凤
- 关键词:环境规制
- 论“治理保障型”社会救助模式的构建依据与实现路径——以广东农村扶贫模式演进的历史逻辑为分析文本被引量:5
- 2012年
- 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扶贫模式的历史逻辑,先后经历了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参与式扶贫三种模式。这三种扶贫模式的实现,是基于三个"同质性假设":(1)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具有明显的地域性。(2)通过产业投资,必然能够培育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3)所有的贫困人口都具备正常的劳动能力。这种前提预设,已经不适合目前农村剩余贫困人口的生活现状。囿于既有扶贫模式的政策缺陷,结合广东省情,扬弃它们的局限,为之注入新的扶贫绩效评价尺度和创新制度安排,其实现路径是推行"治理保障型"扶贫模式,以赋予贫困人口主动脱离贫困状态的再生产能力。制度运行机制的实践构建体现为支持性制度变迁与修复性制度变迁的同步供给。
- 张玉
- 论中国信访制度的职能重点与信访机构的改革路径被引量:5
- 2013年
- 信访机构的公共治理职能,决定了信访制度存在的合法性。它在其现实性上,体现为政治治理职能与社会治理职能两层内容。前者指向公众的政治民权,后者指向公众的民生问题。当代信访问题的民生化和信访者身份识别的边缘化,决定了信访制度的职能重点是:解决民生诉求的社会治理职能。追溯信访"频发"的原因,根源于当事部门关于信访是"负向影响绩效评价"的"定义"。而"信访负绩效"的根源,又在于基层政府治理与中、高层政府治理工具选择的权威差异性和权责履行的非对称性。其改革路径是:创新信访工作机制,取消县、乡两级信访机构,而强化省、市两级信访机构在案情实地调研、事实核定、依法督办方面的社会治理职能;建立信访疑难事项专案制度,引入第三方裁决和公示机制,并同步拓宽司法救济渠道,以分流社会矛盾。
- 张玉李小龙
- 关键词:信访制度公共价值政治治理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