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605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6052)

作品数:10 被引量:62H指数:6
相关作者:黄良民谭烨辉宋星宇王汉奎苏强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浮游
  • 4篇浮游动物
  • 3篇微型浮游动物
  • 3篇夏季
  • 2篇摄食压力
  • 2篇微型浮游动物...
  • 2篇稀释法
  • 2篇南海北部
  • 1篇冬夏季
  • 1篇多态性
  • 1篇信息素
  • 1篇有性繁殖
  • 1篇造礁石珊瑚
  • 1篇植物
  • 1篇珊瑚
  • 1篇珊瑚礁
  • 1篇摄食
  • 1篇石珊瑚
  • 1篇球藻
  • 1篇群落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中山大学

作者

  • 9篇黄良民
  • 4篇宋星宇
  • 4篇谭烨辉
  • 3篇王汉奎
  • 3篇刘华雪
  • 3篇苏强
  • 3篇黄小平
  • 2篇朱艾嘉
  • 2篇黄建荣
  • 2篇许战洲
  • 2篇李涛
  • 2篇董俊德
  • 2篇胡友木
  • 1篇李秀保
  • 1篇钟瑜
  • 1篇黄晖
  • 1篇张偲
  • 1篇董志军
  • 1篇邱大俊
  • 1篇周伟华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海洋通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湖泊科学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Marine...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溞类(Daphnia)反捕食的表型可塑性及其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09年
表型可塑性指的是生物体在生物或非生物环境发生变化时会呈现出不同的表型能力,是生物在不稳定的生活环境中维持生存的一种主要策略.在淡水生态系统,大量研究表明浮游动物能通过捕食者释放的化学信息物质感知捕食风险的存在,从而导致反捕食的表型可塑性反应的发生.溞类是一类很好的研究浮游动物对捕食者释放的信息素产生表型可塑性反应的模式生物.本文综述了捕食者释放的化学信息素对溞类的生活史、形态特征、行为活动以及生理指标等表型的影响,探讨了其形成机制和生态意义.溞类对捕食风险信息素的表型可塑性是特定种群与捕食者长期相互作用下适应性进化产生的,加强这些研究对了解物种的形成和生物的进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柯志新黄良民
关键词:表型可塑性浮游动物捕食风险信息素
Diversity of symbiotic algae of the genus Symbiodinium in scleractinian corals of the Xisha Islands in the South China Sea被引量:3
2009年
Symbiotic algae (Symbiodinium sp.) in scleractinian corals are important in understanding how coral reefs will respond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e present paper reports on the diversity of Symbiodinium sp. in 48 scleractinian coral species from 25 genera and 10 families sampled from the Xisha Island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which were identified with the use of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of the nuclear ribosomal DNA large subunit gene (rD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 Symbiodinium Clade C was the dominant zooxanthellae in scleractinian corals in the Xisha Islands; (ii) Symbiodinium Clade D was found in the corals Montipora aequituberculata, Galaxea fascicularis, and Plerogyra sinuosa; and (iii) both Symbiodinium Clades C and D were found simultaneously in Montipora digitata, Psammocora contigua, and Galaxeafascicularis. A poor capacity for symbiosis polymorphism, as uncovered by RFLP, in the Xisha Islands indicates that the scleractinian corals have low adaptability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investigate zooxanthellae diversity using other molecular markers.
Zhi-Jun DONGHui HUANGLiang-Min HUANGYuan-Chao LI
三亚湾夏秋两季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研究被引量:10
2007年
根据2005年8月和11月的调查资料,利用现场稀释法,以叶绿素a为检测对象,分别对三亚湾海区夏秋两季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夏秋两季浮游植物瞬时生长率(k)分别为0.9—1.32/d和1.81—3.30/d,而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g)则为0.85~1.79/d和1.29~2.57/d。对浮游植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分别是,夏季为57.26%-83.30%和78.13%一140.38%,秋季为72.47%-92.35%和86.65%-97.90%。秋季微型浮游动物以微型浮游植物为其主要食物来源,其摄食率和对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最高,平均分别为1.09/d和107.98%;微型浮游植物的瞬时生长率也是最高的,平均为0.94/d,为浮游植物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三亚湾夏秋两季可把微型浮游动物作为控制浮游植物生长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同时与秋季相比,夏季微型浮游动物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面起到更显著的作用。
苏强黄良民谭烨辉王汉奎董俊德周伟华胡友木
关键词:微型浮游动物浮游植物摄食压力稀释法
2007年夏季南海北部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2007年8月中国科学院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期间,对南海北部的7个站位开展了微型浮游动物研究,用稀释法研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和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浮游植物增长率变化范围为0.136~6.21/d;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变化范围为0.012~4.61/d,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为1.2%~99%;微型浮游动物对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为2.18%~434%。浮游植物瞬时增长率与微型浮游动物丰度和叶绿素a呈负相关,随着叶绿素a和微型浮游动物丰度的降低,浮游植物瞬时增长率提高。微型浮游动物对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与其丰度呈正相关,微型浮游动物种类越多,丰度越高,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越大。微型浮游动物对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叶绿素a呈显著正相关,随着叶绿素a浓度升高而摄食压力变大。
刘华雪黄良民谭烨辉宋星宇苏强黄建荣李涛
关键词:南海北部微型浮游动物摄食
夏季南海北部纤毛虫群落组成及其水平分布被引量:9
2010年
在2007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期间,设计了两条纤毛虫采样断面(X断面、Y断面),共13个站位,涵盖了珠江冲淡水区、粤东上升流区和陆坡开阔海区,旨在对纤毛虫的种类组成和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共检出4纲8目22属38种纤毛虫,其中种类数最多的属是砂壳目拟铃虫属(9种),其次是急游目急游属(5种)。本航次中纤毛虫主要是砂壳目纤毛虫(27种),共鉴定出砂壳虫15属27种。纤毛虫优势种为蚤状中缢虫Mesodinium pulex(18.1%),其次是丁丁急游虫Strombidium tintinnodes(9.7%),盾形拟铃虫Tintinnopsis urula(5.8%)。纤毛虫种类数和丰度从近岸向外海逐渐减少,纤毛虫种类数与温度(R2=0.53,P<0.05)和盐度(R2=0.43,P<0.05)呈负相关,随着温度的升高,纤毛虫种类数逐渐降低。纤毛虫丰度与温度和盐度相关性并不明显,这可能由于受上升流的影响,近岸上升流高盐区存在着纤毛虫丰度较为丰富的情况。叶绿素a浓度与纤毛虫种类数(R2=0.36,P<0.05)和纤毛虫丰度(R2=0.36,P<0.05)呈正相关,近岸浮游植物生物量高,纤毛虫种类丰富,丰度大,叶绿素a沿纵断面降低,纤毛虫种类数和丰度也降低。
刘华雪谭烨辉黄良民宋星宇黄建荣李涛
关键词:南海北部纤毛虫群落组成
运用PCR-RFLP方法研究三亚鹿回头岸礁造礁石珊瑚共生藻的组成被引量:9
2008年
造礁石珊瑚共生藻的系统分类研究对于理解珊瑚礁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PCR技术扩增核糖体基因大亚基片段以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的方法,对海南三亚鹿回头岸礁的8科14属22种造礁石珊瑚的共生藻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鹿回头岸礁造礁石珊瑚共生藻以C系群为优势系群,偶尔发现D系群与鹿角杯形珊瑚(Pocilolpora damicornis)和黄癣蜂巢珊瑚(Favia favus)共生;另外丑鹿角珊瑚(Acropora horrida)和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可以同时与C系群和D系群共生。共生多型性的发现暗示珊瑚与共生藻的共生关系具有灵活性。研究结果同样显示共生藻的核糖体基因大片段的DNA多态性偏低。未来应该结合其他的分子标记对鹿回头岸礁造礁石珊瑚共生藻的DNA多态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董志军黄晖黄良民李元超李秀保
关键词:造礁石珊瑚共生藻DNA多态性
Growth Strategy of Seagrass Thalassia hemprichii in Xincun Bay near Hainan Island of China被引量:1
2009年
A compilation of data on biomass and growth allowed an examination of the intraspecific plasticity in Tha/assia hemprichii which played key roles to develop site-specific growth strategies for this species in Xincun Bay. The results showed the difference in rhizome elongation rates which explained most of the variation of biomass and growth within species. The seagrass T. hempdchii in Xincun Bay adjusted its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rhizome elongation rates alternatively in response to light level and temperature changes, resulting in the variation of shoot densities and above biomass in return.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rhizomes elongated at rates of 2.38 and 24.4 cm yr1 in summer while 1.87 and 29.2 cm yr^-1 in winter respectively. The shoot density ranged from 822 to 941 shoots m^2 with a peak in summer and a trough in winter which was similar to that of biomass. The growth strategy enabled T. hempdchii to minimize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desiccation in summer as well as light reduction in winter.
许战洲黄良民黄小平朱艾嘉张偲
三亚湾珊瑚礁海区微型浮游动物种群组成和摄食研究被引量:9
2008年
采用现场稀释法,以叶绿素a为检测对象,利用2006年4月的调查资料对三亚湾珊瑚礁海区微型浮游动物的种群组成和摄食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微型浮游动物的组成以纤毛虫为主。微型浮游动物以Tintinnopsis compressa,Tintinnopsis cylindrical,Tintinnidium semicilidium三种纤毛虫为优势种,其中Tintinnopsis属纤毛虫是优势种群,有38种,占总纤毛虫种数的37.3%。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g)在1.28~2.37d-1之间,平均值为0.945d-1;浮游植物瞬时增长率(k)为0.26~1.44d-1,平均值为1.963d-1;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分别在72.20%~90.65%和113.31%~315.34%,平均值分别为84.56%和177.05%。三亚湾珊瑚礁海区内,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水平主要取决于水体中微型浮游动物和叶绿素a之间的相对数量关系。在控制浮游植物生长和转移浮游植物生产力方面微型浮游动物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潜在的富营养化威胁。
苏强黄良民谭烨辉王汉奎董俊德陈清华宋星宇胡友木
关键词:珊瑚礁微型浮游动物摄食压力稀释法
冬夏季雷州半岛附近海域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的类群变化及环境影响被引量:10
2009年
2006年夏季和冬季对雷州半岛附近海域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的类群数量与分布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区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的主要类群为聚球藻(Synechococcus)和微微型真核生物(pico-eukaryotes),二者在夏季的数量变化分别为(5.74±5.0)×104cell/ml和(2.33±1.82)×103cell/ml,冬季分别为(1.57±2.17)×103cell/ml和(4.17±4.40)×103cell/ml。聚球藻的丰度夏季高于冬季,高值区位于雷州湾海区;而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的丰度冬季高于夏季,冬季高值出现在雷州湾内D7站表层。雷州半岛西部海区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的丰度夏、冬季变化比雷州湾附近海区明显,营养盐、温度、潮汐等是制约其数量变化的主要因子。
钟瑜黄良民黄小平邱大俊宋星宇刘华雪
关键词:聚球藻环境影响
新村湾泰来藻有性繁殖的初步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在采用生长重建法(reconstruction methods)研究海南新村湾泰来藻Thalassia hemprichii的有性繁殖过程中,发现泰来藻花芽形成期和种子萌芽期分别在每年的秋季末(11月初)和次年春季初(2月底),比菲律宾泰来藻种群早约2个月,雌雄花比例为1∶4,单次开花率是0.95%。
许战洲黄良民黄小平朱艾嘉王汉奎
关键词:有性繁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