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ZW109)
- 作品数:7 被引量:12H指数:2
- 相关作者:邓如冰格非张晓峰胡少卿更多>>
- 相关机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清华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 北岛《里尔克: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辨正被引量:1
- 2012年
- 北岛在评价里尔克诗歌时,对译诗和原诗之间的距离缺乏警惕,这透露出他的某种"世界诗"观念,这一观念使得北岛的诗歌写作暗含一个"便于翻译"的维度,并与他后期诗歌写作的困境有一定关联;北岛对里尔克缺乏广泛和深入了解,在行文中过度倚重单本里尔克传记,在资料使用方面出现诸多错谬,对里尔克诗歌的理论阐发也含混不清;北岛对里尔克诗歌汉译情况较为陌生,他用以作为批判对象的译本并非现有最佳译本,同时,他在引用他人译本时也不够严谨。
- 胡少卿
- 关键词:里尔克译诗
- 对话格非:走向世界的当代汉语写作——关于“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和当代汉语写作“国际化”被引量:4
- 2012年
- 在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三十多年来,中国大陆作家在参与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IWP)的过程中,与外国作家友好相处相互交流,共同关注世界文学的整体境遇和发展趋向,有力推进了新型中外文学交互模式的构建。透过这一交流窗口可以看到,中国作家在世界文学场域中面临着文化适应与文化冲突、主题选择与艺术表现、民族传统与环球意识、创作的共同性与特殊性等重要问题。本次对话着重关注以下问题:中国作家是如何走向IWP这个"国际文学平台"的,中国作家在异域发生了哪些文化冲突,世界文学有何共同境遇,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格局中有何特殊性。
- 邓如冰格非
- 爱荷华“中国周末”始末
- 2020年
- 1979年9月,大陆作家萧乾和毕朔望来到美国爱荷华城的爱荷华大学参加"国际写作计划"(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以下称为IWP),见到了同来参加此项目的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和美国本土的华人作家。这是世纪七十年代末国门初开后两岸三地和海外华文作家的首次聚会,促成这次历史性事件的,正是IWP的创办人——美籍华裔作家聂华苓和丈夫保罗·安格尔(Paul Engle)。
- 邓如冰
- 关键词:聂华苓写作计划华人作家创办人安格尔两岸三地
- 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IWP)——中国作家“走向世界”的历史语境被引量:7
- 2019年
- 我和Paul有时下午拎着一篮食物和酒到小船上去,沿河而下,停在一个寂静的水湾,正好停在柳条飘荡的荫凉中。……我们一杯在手,无话不谈。那条小船是我们的世外桃源,也有现世人景。也就是在那条小船上,我突发奇想,对Paul说:何不创办一个国际性的写作计划?Paul说:你真是想入非非。
- 邓如冰
- 关键词:写作计划历史语境世外桃源想入非非PAUL
- 当代汉语写作“国际化”研究的可能性——以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为例
- 2014年
- 美国爱荷华城的"国际写作计划"可以作为研究当代汉语写作的"国际化"课题的一个案例。通过对中国到访作家在当地的文学活动的细致、动态的观察和描述,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揭示当代汉语写作"国际化"进程中的种种复杂因素。
- 邓如冰
- 198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起源与形态——兼议汪曾祺小说的文学史定位被引量:1
- 2014年
- 80年代中国先锋文学在当时文化语境中的初衷,是反对"文艺载道"等要求和标准。先锋派所体现出来的核心艺术精神应该是反抗和否定,而文学史对于"先锋"文学的界定则比较混乱。汪曾祺被"先锋"作家们尊为"源头",但二者之间的归宿又迥然不同。广义的"先锋文学"被认为是有地域性和时间性的,当代文学史上的"先锋文学"是针对当时的中国经验而言的,而汪曾祺的小说不存在过时的问题,它们在产生的当时就产生了文学史的意义。而随着时光推移,它们依然独特,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汪曾祺和受他启发的"先锋"作家们有着真正的区别,这些区别有助于人们重新认识中国的"先锋文学"。
- 张晓峰
- 关键词:先锋文学汪曾祺文学史
- 聂华苓的政治意识与文化选择——兼谈新时期初期中国作家“走向世界”的历史境遇被引量:1
- 2018年
- 聂华苓创办的"国际写作计划"(IWP)曾邀请五十余位中国作家赴美进行国际交流,为新时期中国作家走向世界舞台提供了重要通道。她在二十世纪的人生遭际中所形成的政治意识和文化心理,成为她去美国后执掌IWP的思想基础。她的经历、遭遇、审美、情感并不是一种可以忽视的"个人化"话语,而应将其视为这个"走出去"案例中关键性的因素仔细考察,才能从一个面向上揭示新时期初期中国作家"走向世界"的真实而微妙的历史境遇。
- 邓如冰
- 关键词:聂华苓自由主义文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