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7JA820006)
- 作品数:16 被引量:148H指数:8
- 相关作者:何志鹏王倩隽薪蔡强孙璐更多>>
-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吉林财经大学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 大国政治中的司法困境——国际法院“科索沃独立咨询意见”的思考与启示被引量:29
- 2010年
- 国际法院在受理联合国大会提出的科索沃临时自治机构单方面宣布独立是否符合国际法的咨询案件时,采取了转换命题、缩小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原则的适用范围以及忽略自决权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权的明显冲突的方式,得出了具有误导性和危险性的咨询意见。这意味着国际司法体制在大国政治中难于维持公正,国际法在一定程度上仍是大国强权的包装。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进一步认清当今世界由大国操纵国际法的现实,利用国际法促进中国的发展,并通过中国的发展促进国际法的完善。
- 何志鹏
- 关键词:国际司法国际法大国政治
- WTO体制的发展取向论被引量:5
- 2010年
- 世界贸易组织及其机制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为国际法律体制中最成熟的部分,但是,其谈判机制存在的大国权力导向,致使它在规范和争端解决领域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意义值得怀疑。这种国家与市场互动的倾向不仅不符合国际经济关系的伦理要求,也没有达到规则导向的目标。应当在对事实分析的基础上以建构主义的思路促动贸易制度变革,强化伦理的意蕴,确立规范的力量,使得国际经济体制朝向良性、持续发展。
- 何志鹏
- 关键词:世界贸易组织现实主义建构主义伦理
- 国际法治视野中的反腐败被引量:4
- 2009年
- 国际社会在反腐败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努力,通过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这一公约是国际法的一个重要的进步,体现着国际法内容的拓展、印证着国际法界定方式的转变、昭示着国家主权观念的更新。但在国际法治的视角下,也存在着条文弱化、操作性不强的问题,有待于通过进一步的努力予以强化。
- 孙璐
- 关键词:反腐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国际法治
- 主权:政治现实、道德理想与法治桥梁被引量:14
- 2009年
- 准确把握主权概念是清晰理解国际法与国际关系的基础。只有消除一些误解和歧义才有可能树立正确的观念。就现实而言,主权是对内的命令、调控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对外代表与参与,主要功能是政府对其行为与利益的辩护与防卫。其根源是社会分工形成的人群分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制度惯性以及人们对治理形式的路径依赖。其内核是无涉于道德和法律的。在认清主权的非社会契约性、非神圣绝对性之后,必须承认,主权在世界上仍会长期存在。因而有必要在人本主义的价值基点上塑造其理想,即要求主权发挥引领、代表、服务人民,在相互依赖、面临共同未来的人类处境中密切合作的职能。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权力—权利三角形",使主权的运作受国内宪政和国际法治的引导与制约,促进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 何志鹏
- 关键词:主权社会契约宪政国际法治
-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民主化改革路向
- 2010年
- 当今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于单国信用货币供给的基础上,具有不可持续性和非公正性,其改革路向是民主化,具体表现为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策广泛化、国际金融监管和风险预警常规化。为促进这种民主化变革趋势,中国应积极参与东亚货币合作,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增强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话语权。
- 王倩何志鹏
- 关键词: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民主化改革区域金融合作
-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变革【四篇】--国际经济法的基本范畴:内涵与重构被引量:8
- 2010年
- 范畴一词的源流显示,人们是在“范围”、“类别”、“概念”这三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术语的。在类别的意义上,国际经济法可以分为国际经济法制度范畴、关系范畴和价值范畴;在概念的意义上,我们有必要根据以往学者基于“权利本位”的法理学视角下已经做出的归纳的指引,根据国际经济法的调控与规制的概念与体系,结合当前国际经济组织大规模发展的事实,将国际经济法的基本范畴归纳为国家(经济)主权、交易权和统筹权。
- 何志鹏
- 关键词:国际经济法
- 去全球化浪潮下自由主义之再省思被引量:3
- 2009年
- 金融危机导致的去全球化浪潮广泛蔓延,对自由主义理念提出了严峻挑战,其个人本位、自由至上、道德多元和普遍主义的思想话语,需要从中国立场进行审视。在当前全球经济困境中,对于自由主义既不能盲从,也不可一味拒斥;既要承认其积极意义,又要洞悉其局限性。通过汲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结合中国与世界的现实,在跨文化交流和创新的基础上探索世界和谐发展的新范式。
- 何志鹏王倩
- 关键词:去全球化自由主义中国立场
- 国家观念的重塑与国际法治的可能被引量:8
- 2009年
- 国际法治的纽结在于指引和约束国家的行为,与之紧密相连但又具有独立意义的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清晰地界定国家利益。为了解决这对关键的问题,需要树立和深化人本主义、文化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构建和巩固国际制度。在这些方面,不仅需要国家、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的共同努力,更需要理论界、知识分子的倡导和贡献。
- 何志鹏
- 关键词:国际法治知识分子
- 强迫失踪的国际法治理被引量:2
- 2010年
- 2006年出台的《保护所有人免受强迫失踪公约》,既使国际人权保护机制在内容上实现扩展,又为以往缺乏体系、充满交叉的保护所有人免受强迫失踪体系提供了新的统合机构——强迫失踪问题委员会。本文通过对比分析相关国际法规范文件归纳出界定"强迫失踪行为"的四个关键要素。在回顾强迫失踪问题发展进程后提出检视现存保护体系的运行困境:《保护所有人免受强迫失踪公约》正式生效的进程迟滞;区域人权保护机制的不平衡发展;具有法定普遍管辖权的国际刑事法院作用甚微。这些问题不仅是有关强迫失踪规制体系需要面对的,也是国际人权保护机制的积疾体现。本文借助国际法与国际关系互动理论,剖析上述困境的起因。最终透过困境展望国际法规范的发展趋向,一方面致力于加强国际法规范设计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引导国家树立"国际社会人"的正确利益观念,两者相结合才能走向共进的国际法。
- 何志鹏戴珊珊
- 关键词:国际人权国际法
- 国际法治视野内的习惯国际人道法被引量:5
- 2009年
- 国际社会武装冲突的实际存在使得对于武装冲突进行规范变得必要,国际社会的法治化则使得此种规范变为可能。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经过努力在国际人道法编纂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绩,出版的报告《习惯国际人道法》获得了广泛关注。但是,此报告的内容是否可以归为习惯、能否落实为法律责任,颇值得怀疑;同时报告中也存在着"重述"和"发展"的难题。而且习惯国际人道法真正起到作用,尚有待于国际法治的强化。
- 何志鹏
- 关键词:武装冲突国际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