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2925)

作品数:6 被引量:16H指数:3
相关作者:杨凯曹雨庵赵成李志刚杨佳更多>>
相关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细胞
  • 4篇量子
  • 4篇鳞状
  • 4篇鳞状细胞
  • 3篇量子点
  • 2篇肽段
  • 2篇细胞癌
  • 2篇鳞状细胞癌
  • 2篇可视化
  • 2篇活体
  • 2篇成像
  • 2篇成像研究
  • 1篇动物
  • 1篇动物实验
  • 1篇诊断显像
  • 1篇通路
  • 1篇头颈
  • 1篇肿瘤
  • 1篇黏膜
  • 1篇显像

机构

  • 6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苏州大学附属...

作者

  • 6篇杨凯
  • 4篇曹雨庵
  • 3篇李志刚
  • 3篇赵成
  • 2篇梅杰
  • 2篇杨佳
  • 1篇张福军
  • 1篇赵春蓉
  • 1篇赵宁波
  • 1篇吕晓强
  • 1篇张国栋
  • 1篇唐洪
  • 1篇孙德平

传媒

  • 2篇中华口腔医学...
  • 1篇华西口腔医学...
  • 1篇重庆医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国际肿瘤学杂...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口腔鳞状细胞癌和颊黏膜癌前病变基因表达和细胞通路的差异性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筛选出口腔鳞状细胞癌与颊黏膜癌前病变组织中的差异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分析,探讨癌前病变转向鳞癌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二羟甲基丁酸(DMBA)诱导金黄地鼠来建立颊黏膜癌前病变和鳞癌模型,提取病变组织总RNA,合成单标Cy3荧光标记的cRNA,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两组模型口腔组织中表达差异的基因,对筛选出的差异基因进行功能分类(GO)和信号通路(Pathway)分析,最后用RT-PCR验证其中部分差异基因。结果口腔鳞状细胞癌与颊黏膜癌前病变模型组织相比,有1 981条基因差异表达(120条为未知基因),其中1 037条为上调基因,944条为下调基因。GO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包括代谢、细胞结构、机体发育等14类相关的功能基因。通路分析结果显示有9条通路发生异常改变,在已知的1 861条差异表达基因中,有14条基因富集于以上9条改变的通路上。结论颊黏膜癌前病变恶性转变到鳞癌共有1 981条基因产生差异表达和9条通路发生异常改变,其中Casp3和CXCL12等14条基因参与了改变细胞通路,很可能就是癌前病变恶性转变成鳞癌的重要致病基因。
张福军张国栋杨凯梅杰
关键词:口腔癌前病变通路
肽段-量子点对鳞状细胞癌细胞成瘤及淋巴转移能力影响的动物实验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观察肽段连接的最大发射波长为655nm的荧光量子点(quantumdots,QD655)对人舌鳞状细胞癌(Tea8113)和昆明小鼠淋巴高转移鳞状细胞癌(U14)的体内生长、增殖、凋亡和淋巴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①用QD655分别标记Tea8113细胞(Tea8113-QD655)和U14细胞(U14-QD655),将Tea8113-QD655和U14-QD655分别接种于裸鼠和昆明小鼠背部皮下,比较Tea8113-QD655和Tea8113、U14-QO655和U14的体内成瘤情况,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比较体内成瘤的Tea8113-QD655和Tea8113细胞、U14-QD655和U14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情况;②将U14-QD655和U14分别接种于昆明小鼠颊黏膜下,建立颊癌颈淋巴转移模型,比较U14-QD655和U14颈淋巴转移能力的变化。结果Tea8113-QD655组和Tea8113组肿瘤的平均重量分别为(1.25±0.14)、(1.30±0.16)g(P〉0.05),肿瘤的平均体积分别为(2.81±0.68)、(2.69±0.63)cm。(P〉0.05);U14-QD655组和U14组肿瘤的平均重量分别为(1.17±0.08)、(1.22±0.10)g(P〉0.05),肿瘤的平均体积分别为(2.27±0.56)、(2.38±0.61)cm^3(P〉0.05)。Tea8113-QD655和Tca8113体内成瘤细胞的平均增殖指数分别为(47.42±1.71)%、(48.33±1.52)%(P〉0.05),平均凋亡指数分别为(12.38±0.75)%、(11.79±0.64)%(P〉0.05);U14-QD655和U14体内成瘤细胞的平均增殖指数分别为(61.78±2.41)%、(60.94±2.26)%(P〉0.05),平均凋亡指数分别为(13.65±0.91)%、(12.78±0.83)%(P〉0.05)。U14-QD655颊癌和U14颊癌的颈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1%(11/27)、43(13/30)(P〉0.05)。结论用量子点标记Tca8113和U14后不影响体内肿瘤生长和淋巴转移能力。
杨凯曹雨庵李志刚孙德平赵成
关键词:鳞状细胞淋巴转移肽段
近红外荧光量子点对颊癌可视化活体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 观察用最大发射波长为800 nm近红外荧光量子点(quantum dots,QD800)标记的昆明小鼠鳞状细胞癌U14细胞在体内颊部的可视化成像情况,为癌症的早期诊断、可视化观察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用具有穿膜作用肽段连接的QD800通过内吞标记U14细胞(U14-QD800),将含有不同细胞数的U14-QD800分别注射于裸鼠和昆明小鼠颊部黏膜下,在不同时间行活体成像,观察用QD800标记对U14细胞非侵入体内检测的敏感性和动态成像情况.结果 活体成像对裸鼠和昆明小鼠颊部可视化检测到的最少U 14-QD800细胞数分别为1×104和1×105个.1×104、1×105和1×106个U14-QD800细胞在裸鼠颊部能可视化成像持续的时间分别为3、7和16 d,1×105和1×106个U14-QD800细胞在昆明小鼠颊部能可视化成像持续的时间分别为3和10 d.结论 由于近红外荧光量子点对组织具有强的穿透力,在癌症的早期诊断、可视化观察和个体化治疗方面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杨凯曹雨庵李志刚吕晓强赵成杨佳
关键词:量子点
肽段连接的近红外荧光量子点对人颊鳞癌BcaCD885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研究肽段连接的近红外荧光量子点(QDs)对人颊鳞癌BcaCD885细胞的生长、侵袭、黏附和趋化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1)用表面连接穿膜肽段最大发射波长为800 nm的近红外荧光量子点(QD800)标记BcaCD885细胞(BcaCD885/QD800),用流式细胞仪检测QD800对BcaCD885细胞的标记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QD800在BcaCD885细胞内的分布情况;2)用不同浓度的QD800与BcaCD885细胞共培养,观察QD800对BcaCD885细胞生长的影响;3)用Transwell侵袭小室法和冲刷实验,比较BcaCD885/QD800和BcaCD885细胞侵袭、黏附和趋化运动能力的变化。结果 1)QD800对BcaCD885细胞标记后6 h时的标记率为94.07%,QD800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内;2)不同浓度的QD800均未影响BcaCD885细胞的生长情况;3)BcaCD885/QD800和BcaCD885细胞的侵袭、黏附和趋化运动能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用肽段连接的近红外荧光量子点标记BcaCD885细胞后不影响其生长、浸润和转移能力,为利用量子点进一步在活体条件下非侵入的体内肿瘤细胞成像和示踪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梅杰杨凯李志刚曹雨庵
关键词:量子点
量子点对体内恶性肿瘤可视化成像研究
2012年
量子点(QD)是由Ⅱ~Ⅵ族或Ⅲ-V族元素组成的一种纳米微晶体。研究表明,与目前传统荧光标志物相比,QD具有荧光度强、光化学稳定性好和能同时进行多通道成像检测等优良的光学性质,同时QD作为纳米粒还具有易于表面修饰与各种生物分子连接和易于穿透肿瘤新生血管到达癌细胞的性质。因此,QD在对体内肿瘤实时动态可视化靶向成像检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对肿瘤个体化诊断和治疗领域中显示出巨大的发展前景。但QD进入体内后的长期生物安全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曹雨庵杨凯
关键词:量子点肿瘤诊断显像
近红外量子点单克隆抗体荧光探针对U14头颈部移植鳞癌的原位可视化成像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观察近红外荧光量子点(Near-infrared fluorescent quantum dots,NIRF-QDs)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monoclonal antibody,EGFR mAb)荧光探针对U14头颈部移植鳞癌的原位可视化成像情况。方法:将EGFR mAb偶联发射波长为800 nm的近红外荧光量子点(Quantum dot,QD800)制备近红外量子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荧光靶向探针(QD800-EGFR mAb),将高表达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U14鳞癌细胞和QD800-EGFR mAb共培养,观察QD800-EGFR mAb与U14细胞表达的EGFR结合情况;建立U14头颈部移植鳞癌裸鼠模型,通过尾静脉注射QD800-EGFRmAb,观察对U14头颈鳞癌活体原位可视化动态成像情况。结果:体外实验证明:QD800-EGFR mAb能与U14细胞表达的EGFR特异性结合;体内活体成像显示:QD800-EGFR mAb静脉注射后能对U14头颈部移植鳞癌进行清楚的原位可视化荧光成像,荧光成像一直持续到24 h,在1~6 h时间段内肿瘤成像最完整和信噪比最高。结论:基于以EGFR为靶点的NIRF-QDs技术对头颈部鳞癌的发生发展、原位可视化成像和个体化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发展前景。
赵成杨凯唐洪杨佳赵宁波赵春蓉
关键词:头颈鳞状细胞活体成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