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71117)

作品数:4 被引量:96H指数:4
相关作者:吕厚远李泉徐德克张健平王淑云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生物学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植硅体
  • 3篇环境意义
  • 2篇形态分析
  • 2篇生态学
  • 2篇生态学意义
  • 2篇竹亚科
  • 2篇棕榈科
  • 2篇古环境
  • 2篇古环境意义
  • 1篇低纬
  • 1篇低纬度
  • 1篇植被
  • 1篇植物
  • 1篇中低纬
  • 1篇中低纬度
  • 1篇生态
  • 1篇生态型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棕榈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7篇吕厚远
  • 4篇徐德克
  • 4篇李泉
  • 1篇刘嘉麒
  • 1篇王淑云
  • 1篇张健平

传媒

  • 4篇第四纪研究
  • 2篇中国孢粉学分...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年份

  • 2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现代植物炭屑形态的初步分析及其古环境意义被引量:37
2006年
通过对23种现代植物炭屑的观察、测量以及对草本、木本炭屑模拟破碎试验后的测量统计发现:现代植物炭屑形态根据其长宽比(L/W)和形态特征可以分为3个类型:1)草本型炭屑,L/w最大,平均为10.2±1.3,呈长-薄条型、针型、簇纤维型,边缘及断口截然,棱角分明,有些具有气孔构造,很少有不规则的形态出现;2)木本型炭屑(灌木+乔木),L/W较小,平均3.1±0.2,多呈方-长方型或立方体型,边缘多参差不齐,有些横向断口有粗大木纤维露出,相对致密;3)阔叶类植物叶片炭屑,L/W最小,平均1.74±0.1,薄片状、网状,絮状,易碎。进一步通过对6个典型草原和森林表土样品的实验室分析,发现现代土壤中的炭屑颗粒大小相对现代植物炭屑颗粒大小总体有所减小,但草原土壤中炭屑长宽比相对森林土壤炭屑仍然较大,土壤中炭屑形态和部分结构鉴别特征仍能保留。表明L/W值与炭屑结构特征可以用来区分多数草本与木本植物炭屑。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黄土高原渭南剖面S1以来不同层位12个地层样品的炭屑形态分析,初步研究了不同草本、木本植物炭屑形态变化的特点和环境意义。
张健平吕厚远
关键词:草本木本
Phytoliths of common grasses in the coastal environments of southeastern USA
Thirty-four grass species were collected for phytolith analysis from a variety of coastal environments in the ...
Kam-biu Liu
关键词:PHYTOLITHSMICROFOSSILSQUATERNARY
文献传递
竹亚科植硅体形态学研究及其生态学意义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植硅体分析(Phytolith analysis)被广泛应用于植物学、农学、环境考古等领域。不同类群的植物,甚至同一科属植物的植硅体形态和含量均有一定的差异,特别是禾本科(Gramineae)植物...
李泉徐德克吕厚远
文献传递
黄土高原地质、历史时期古植被研究状况
分析了目前对黄土高原古植被状况认识差异的可能因素,对全新世不同地貌单元古植被记录做了初步分析,认为黄土高原的古植被并没有严格按照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分布,基岩山地、沟谷和塬面的植被类型有明显的差别,全新世以来有厚层黄土分布...
吕厚远刘东生郭正堂
关键词:黄土高原古植被
文献传递
我国中低纬度末次冰消期气候转暖与高纬度气候变化的关系被引量:6
2006年
末次冰消期转暖的过程和机制一直是古气候研究的热点,然而对于末次冰消期全球气候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以及热带低纬度地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仍不明确。文章根据我国中低纬度地区的湖光岩玛珥湖、渭南黄土剖面和东海DGKS9603孔沉积物中的植硅体等环境指标的分析,研究了末次冰消期在这些地区的变化特点,并结合古里雅冰芯和南京葫芦洞石笋氧同位素记录与南极BYRD冰芯、北极格陵兰GRIP冰芯氧同位素记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各地区转暖的时间并不同步,明显受印度洋季风或东南季风影响的古里雅、湖光岩地区是气候转暖较早的地区,格陵兰地区的快速转暖滞后于我国中低纬度转暖1.5~2.0ka以上。如何理解高纬度和热带低纬度地区气候转暖的差异性问题及其原因和机制有待于更多高分辨率气候记录研究和模型的检验。
王淑云吕厚远刘嘉麒
关键词:中低纬度末次冰消期古气候变化
棕榈科植物植硅体形态分析及其环境意义
植硅体分析在古环境、古生态、环境考古、植物分类等众多领域研究中逐渐显示出其重要的作用,其应用潜力依赖于现代植硅体形态基础研究工作的深入。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常见的棕榈科15个属20个种植物进行了植硅体形态鉴定...
徐德克李泉吕厚远
文献传递
竹亚科植硅体形态学研究及其生态学意义被引量:40
2005年
选择我国常见的竹亚科19属64种进行系统的植硅体形态学研究,对竹亚科特有的长鞍型植硅体的长度、宽度、高度(侧面宽)和硅质颗粒数目等参数进行了测量。研究发现,合轴散生竹长鞍型植硅体个体最大(长度20·6±0·2m,宽度12·8±0·5m,高度12·4±0·1m,颗粒数2·8±0·5),单轴散生竹次之(长度18·8±0·8m,宽度11·7±0·4m,高度11·8±0·3m,颗粒数1·9±0·1),复轴混生竹再次(长度18·3±1·5m,宽度11·2±1·5m,高度11·4±1·7m,颗粒数1·8±0·4),合轴丛生竹最小(长度18·0±1·8m,宽度9·7±0·5m,侧面宽10·1±1·4m,颗粒数2·6±0·3)。经判别分析显示以长鞍型植硅体三维形态参数和硅质颗粒数目为变量可以区分竹亚科植物各生态型,并初步明确了长鞍型植硅体形态与竹亚科生态型的对应关系,探讨了其与竹亚科植物生境条件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在竹亚科植物演化序列中的意义,为利用竹亚科长鞍型植硅体形态进行古环境分析提供了基础性资料。
李泉徐德克吕厚远
关键词:竹亚科生态型
棕榈科植硅体形态分析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32
2005年
植硅体分析在古环境、古生态、环境考古、植物分类等众多领域研究中逐渐显示出其重要的作用,其应用潜力依赖于现代植硅体形态基础研究工作的深入。文章主要针对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常见的棕榈科15个属20个种植物进行了植硅体形态鉴定和多项形态参数(大小、突起等)的测量分析,同时对旅人蕉科的白花扇芭蕉、蝎尾蕉科的黄芭蝎尾蕉、苏木科的无忧树进行了对比研究。结合聚类分析方法把植硅体形态分为5个大的类型,棕榈科植硅体主要包括刺球形、水母形和草帽形3种形态。白花扇芭蕉植硅体呈褶球形,黄芭蝎尾蕉植硅体呈飞梭形,无忧树不含有植硅体。同时,给出了不同类型形态参数的大小和范围,为利用棕榈科植硅体等进行古环境研究提供了基础。
徐德克李泉吕厚远
关键词:植硅体棕榈科古环境意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