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CD082)

作品数:12 被引量:29H指数:5
相关作者:李宏锋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艺术

主题

  • 9篇音乐
  • 7篇宫调
  • 3篇戏曲
  • 3篇戏曲音乐
  • 3篇宫调理论
  • 2篇音乐实践
  • 2篇元杂剧
  • 2篇杂剧
  • 2篇俗乐
  • 2篇唐宋
  • 2篇字调
  • 2篇工尺
  • 2篇工尺谱
  • 2篇古谱
  • 2篇唱名
  • 1篇敦煌乐谱
  • 1篇心理声学
  • 1篇心理物理学
  • 1篇学科
  • 1篇雅乐

机构

  • 12篇中国艺术研究...

作者

  • 12篇李宏锋

传媒

  • 3篇星海音乐学院...
  • 2篇中国音乐
  • 2篇南京艺术学院...
  • 1篇交响(西安音...
  • 1篇音乐研究
  • 1篇民族艺术研究
  • 1篇浙江艺术职业...
  • 1篇音乐传播

年份

  • 5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笛色谱字调定位尺”小考被引量:2
2015年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北京卷》收录的众多音乐文物中,有一件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传世清代"笛色谱字调定位尺"。该尺由紫檀木质地的一块木板和一个木条拼合而成,木板中间开有凹槽,木条嵌于木板槽内,可左右拉动。木板与木条上均刻有若干工尺谱字,可通过移动木条改变两行工尺谱字对应关系,实现工尺调名的迅速定位,方便定调与转调应用。本文拟结合传统音乐工尺调名体系的应用特点,以及明清相关宫调理论的演变情况,考察"笛色谱字调定位尺"的"字调""出调"名词含义,探讨该定位尺的设计原理、使用方法和乐学内涵,揭示这一宫调物质形态背后隐含的工尺调名体系变迁及其与音乐实践的互动关系。
李宏锋
关键词:音乐考古
元杂剧宫调的实践基础与乐学内涵(下)
2016年
本文以现存元杂剧宫调的乐学内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梳理统计并结合考古遗物和传统音乐遗存,认为明清南北曲实践中的俗乐宫调情况并非元杂剧宫调历史原貌,不能以此作为元杂剧宫调无调高、煞声等内涵的依据。元杂剧以管色为主要伴奏乐器的机制,决定其宫调结构与唐宋俗乐调体系一脉相承,是特定音乐体裁对俗乐二十八调体系的撷取。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分析了元杂剧各折(齣)的调高连接与调性布局规律,以及元杂剧宫调与明清工尺七调的内在联系,认为在唐宋至明清音乐艺术的演变历程中,有元一代宫调理论、音乐形态乃至音乐风尚的变迁,已成为考证近古中国音乐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
李宏锋
关键词:元杂剧戏曲音乐
唐宋俗乐二十八调的管色实践基础被引量:5
2015年
唐宋俗乐二十八调是我国古代音乐理论发展的重要成果,在唐宋及其后的音乐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影响深远。本文在研读前辈学者成果基础上,立足中外古代音乐文献和传统音乐遗存,拟从管色乐器定律特性、使用谱字、演奏指法、二器并用等方面,就俗乐二十八调的应律乐器机制与管色实践基础,以及二十八调与明清正宫调和小工调工尺调名体系的承继关系等问题略作申论,探讨二十八调理论的传统乐学基础和历史流变,更全面认识唐宋俗乐二十八调特征及其在中华传统音乐长河中一以贯之的深远影响。
李宏锋
关键词:宫调理论音乐实践
从“心理—物理关系”角度对律学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被引量:4
2013年
本文以音高的客观存在和主观感受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以近代以来心理物理学等研究理念和相关成果为基础,反思律学研究中的若干基本概念,进而从律学的学科性质、人耳听觉的复杂特性、音乐艺术表现特性以及其他因素对音高感的影响等方面,阐述律学理论研究回归音响感知的必然性。文章最后,还辨析了当前律学研究中"脱离听觉心理感知实践"、"唯数理是尊"等倾向,进一步明确律学研究的目的与发展方向。
李宏锋
关键词:律学心理物理学心理声学音响感知
清代工尺七调系统的丰富发展与多类型并存被引量:6
2016年
文章依据文献史料和传统音乐调名遗存,梳理明清自俗乐二十八调转型为工尺调名后,不同工尺调命名体系的历史演化逻辑、乐学内涵特征和相互联系。认为,明末以来的工尺调名实践应用,存在"正宫调系统→小工调系统→乙字调系统"的演化历程。这些基础调名和转调关键音不一的各宫调系统,在保持相互调名和调高关系一致的同时,也在传统音乐的丰富实践中不断转型,依照"尊崇上字宫音"或"不同系统混用"等原则,讹变出多种类型的宫调体系。现存诸多传统音乐品类中形态各异、结构不一的工尺调名系统,都是宫调理论自唐宋一路走来,历经明清工尺调转型与丰富发展后,在现存传统音乐实践中积淀遗留和继续施用的结果,其主体逻辑关系可在宫调理论的"有序演化"与"因势讹变"中获得统一。
李宏锋
关键词:宫调理论
元杂剧宫调的实践基础与乐学内涵(上)被引量:1
2016年
本文以现存元杂剧宫调的乐学内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梳理统计并结合考古遗物和传统音乐遗存,认为明清南北曲实践中的俗乐宫调情况并非元杂剧宫调历史原貌,不能以此作为元杂剧宫调无调高、煞声等内涵的依据。元杂剧以管色为主要伴奏乐器的机制,决定其宫调结构与唐宋俗乐调体系一脉相承,是特定音乐体裁对俗乐二十八调体系的撷取。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分析了元杂剧各折(齣)的调高连接与调性布局规律,以及元杂剧宫调与明清工尺七调的内在联系,认为在唐宋至明清音乐艺术的演变历程中,有元一代宫调理论、音乐形态乃至音乐风尚的变迁,已成为考证近古中国音乐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
李宏锋
关键词:元杂剧戏曲音乐
明代音乐图谱所见工尺唱名体系初探被引量:7
2012年
文章以明代音乐图谱文献及相关传统音乐遗存为基础,从音乐实践角度探讨当时工尺谱唱名体系的应用特点。通过对相关乐器音位及雅乐与俗乐曲谱的分析梳理,认为完善自宋代的以"合"为调首配黄钟的固定工尺唱名体系,在明代仍见施用;同时,以"尺"为调首的工尺唱名系统,则以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始终贯穿于明代俗乐发展之中。明代俗乐实践中所用工尺唱名的主体,是以"正宫调(五字调)调名系统"为基础的固定唱名。工尺谱在发展历程中对不同唱名及调名体系的选择,是以其相应的主流乐器机制和音乐实践需要为基础和支撑的。
李宏锋
关键词:工尺谱
智化寺京音乐四调名义考被引量:1
2016年
智化寺京音乐是我国北方佛教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音乐渊源深厚、传承有序,有五百七十多年历史,今已传至第27代。作为明英宗宠信太监王振的家庙用乐,智化寺音乐诞生之时便与明代宫廷礼仪用乐密切相关,一些曲牌甚至可上溯至唐宋时代,较多地保存了唐宋以来古代音乐的历史信息,有着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的美誉。据1953年杨荫浏等人对智化寺京音乐的调查。
李宏锋
关键词:佛教音乐中国古代音乐历史信息活化石唐宋
明清戏曲传承中工尺谱的作用及首调唱名法的确立被引量:5
2014年
文章从明代戏曲创腔体制、明清之际家乐戏班传承方式变迁等方面,探讨工尺谱在当时戏曲音乐传承中的作用,及其首调唱名法的确立时代与原因。笔者认为,明代戏曲以"腔句"为主要特征的创曲方法,使工尺记谱在明代戏班的口传心授过程中并非绝对必需。随着清以来家乐戏班衰亡,依字行腔、词乐曲唱传统失落,工尺谱字成为记录昆腔旋律的必要手段,催生大量以首调唱名为主体的词乐宫谱。从本质上讲,清初以来工尺谱堂而皇之步入戏曲领域,源自戏曲传承实践变迁引发的记录形式新需求,工尺谱在戏曲传承中仍发挥唱腔"备忘录"作用。明代戏曲中的格律谱、清代使用的工尺谱,乃至人们对唱腔工尺谱首调唱名的选择,都与音乐表演和传承实践密切相关。
李宏锋
关键词:工尺谱戏曲音乐
《瑟谱·诗新谱》的宫调应用特点——兼谈传统雅乐遗产的现代价值
2016年
宋末元初熊朋来创作的《瑟谱·诗新谱》尽管以"复古"为主旨,力图弘扬周代诗教传统,但从其音乐本体形态看,熊氏不明古瑟调弦之制,不察二十八调闰角之实,以"从其月律"或"因其物性"作为宫调选用标准,其精心创制的《诗新谱》并非上古雅乐正宗,只能视为熊朋来的拟古之作,目的是建构熊氏自己理想的礼乐之境。《诗新谱》的上述特点可视为中国古代雅乐缩影,通过对这一个案的剖析,可使我们在当前复兴中华礼乐文明的大语境下,更加清醒地认知传统雅乐遗产的现代价值。
李宏锋
关键词:雅乐宫调礼乐文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