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13503130001)

作品数:8 被引量:174H指数:7
相关作者:杨玉盛谢锦升吕茂奎杨智杰林伟盛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湿润亚热带山地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有机碳
  • 4篇土壤
  • 3篇杉木
  • 3篇人工林
  • 2篇凋落
  • 2篇亚热带
  • 2篇杉木人工林
  • 2篇稳定性
  • 2篇米槠
  • 2篇可溶性有机碳
  • 2篇光谱
  • 1篇氮素
  • 1篇氮源
  • 1篇凋落物
  • 1篇凋落叶
  • 1篇亚热带森林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光谱
  • 1篇有机碳矿化
  • 1篇植被

机构

  • 8篇福建师范大学
  • 7篇福建省湿润亚...

作者

  • 6篇杨玉盛
  • 5篇谢锦升
  • 3篇吕茂奎
  • 2篇林伟盛
  • 2篇江军
  • 2篇刘小飞
  • 2篇周艳翔
  • 2篇杨智杰
  • 2篇蒲晓婷
  • 1篇吴君君
  • 1篇孙杰
  • 1篇朱锦懋
  • 1篇曾宏达
  • 1篇范跃新
  • 1篇郭剑芬
  • 1篇司友涛
  • 1篇王小红
  • 1篇陈细香
  • 1篇章宪
  • 1篇胥超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亚热带资源与...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凋落物和根系处理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氮素的影响被引量:17
2014年
选取19a和91a杉木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SR)、去除凋落物和根系(NO)、去除凋落物(NL)、去除根系(NR)、双倍凋落物(DL)5种处理进行为期3a的野外观测,以探讨凋落物和根系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氮素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5种处理对NO3^--N含量影响不明显,对NH4^+-N影响因林龄和土层而异,DL和NR提高了19a杉木林表土层(0~10cm)NH4^+-N含量,但在矿质层(10~20cm),所有处理均显著降低了NH4^+-N含量;NO会降低杉木林DON含量,DL会促进19a杉木林DON含量增加;杉木林的DON含量总体随土层加深而增大,与DIN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反。表明凋落物和根系是土壤氮素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影响作用因氮素形态、林龄和土层而异。
章宪范跃新罗茜谢锦升孙杰
关键词:氮源DON杉木人工林凋落物根系
杉木和米槠凋落叶DOM对土壤碳矿化的影响被引量:12
2015年
DOM(Dissolved organic matter)是土壤微生物呼吸的重要底物,凋落物淋溶的DOM对土壤碳矿化具有重要影响。选择中亚热带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凋落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两个月的短期室内培养,把不同凋落叶浸提出的DOM添加到培养瓶中,定期测定土壤碳矿化速率,计算土壤碳累积矿化量,探讨两种等浓度等量DOM添加对土壤碳矿化的影响,并分析DOM化学性质在土壤碳矿化过程中的重要性。结果表明:米槠凋落叶浸提得到的DOC(Dissolved organic carbon)和DON(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浓度均显著高于杉木凋落叶的(P<0.05),而杉木凋落叶浸提得到的DOM的UV吸收值(SUVA_(254))和HIX(Humification index)均显著低于米槠凋落叶的(P<0.01)。添加等浓度等量杉木和米槠凋落叶DOM到土壤中均显著增加了土壤碳矿化速率,在第1天内分别比对照高198%和168%,3d后下降到61.8%和44.1%,14d后基本处于平稳状态,表明外源有机物添加对土壤碳矿化的前期影响较大。培养过程中,添加杉木和米槠凋落叶DOM的土壤碳矿化累积量均能采用双因素指数模型进行拟合(r^2=0.99),但添加两者凋落叶DOM后土壤碳矿化累积量没有显著差异。
万菁娟郭剑芬刘小飞纪淑蓉任卫岭吴君君杨玉盛
关键词:米槠杉木DOM凋落叶有机碳矿化
中亚热带山区土壤不同形态铁铝氧化物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48
2016年
以福建省三明市本底条件一致的三片林分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湿筛法测定了水稳定性团聚体粒径分布,分析了不同形态铁铝氧化物含量与>0.25 mm大团聚体数量及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形态铁铝氧化物含量呈现出米槠次生林>米槠人工林>杉木人工林,游离结晶态(Fed、Ald)>无定形(Feo、Alo)>络合态(Fes、Als)。(2)>0.25 mm大团聚体含量呈现米槠次生林>米槠人促林>杉木人工林,林分之间差异显著,MWD值的趋势与之相似。(3)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不同形态铁铝氧化物均与>0.25 mm水稳定性大团聚体数量及MWD值达到显著甚至极显著相关,但通过分析相关系数R和显著性P说明氧化铝可能比氧化铁更有助于大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无定形及络合态铁铝氧化物比游离态铁铝氧化物更能促进大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
王小红杨智杰刘小飞林伟盛杨玉盛刘志江赵本嘉苏瑞兰
关键词:稳定性
更新方式对亚热带森林土壤溶液可溶性有机质数量及化学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7
2016年
采用负压法对福建省三明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米槠次生林(BF)、米槠人促更新林(RF)、米槠人工林(CP)0-15、15-30、30-60 cm土层土壤溶液可溶性有机质(DOM)的浓度及光谱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溶液可溶性有机碳(DOC)浓度整体趋势为RF〉CP〉BF,而可溶性有机氮(DON)则为米槠人工林最高;且DOC和DON在表层(0-15 cm)土壤浓度皆显著高于底层(30-60 cm).芳香化指数大小为RF〉CP〉BF,且整体为表层较高.米槠人工林表层土壤以荧光强度高的短波峰(320 nm)为特征峰,表明其易分解物质含量高,腐殖化程度较低;而米槠人促更新林表层土壤则以宽平的中长波峰(380 nm)为特征峰,说明其腐殖化程度较高,有助于土壤肥力的储存.此外,30-60 cm深层DOM特性几乎不受森林更新方式的影响.
元晓春林伟盛蒲晓婷杨智榕郑蔚陈岳民杨玉盛
关键词:荧光光谱
深层土壤有机碳的来源、特征与稳定性被引量:28
2013年
深层土壤有机碳占土壤剖面总有机碳的一半以上.最近发现表层和深层土壤有机碳动态及其调控因素并不相同,这对准确评估土壤固碳潜力具有重要影响.深层土壤有机碳主要来源于根系、根系分泌物、可溶性有机碳、土壤微生物及生物扰动作用,这些来源的相对重要性可能取决于气候、土壤、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与表层土壤相比,深层土壤有机碳一般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同位素C/N、平均驻留时间长、矿化速率低和高稳定性.深层土壤有机碳的生物化学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和物理保护三种稳定性机制的相对贡献并不清楚.未来应加强环境变化和人类干扰对深层土壤有机碳动态及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周艳翔吕茂奎谢锦升杨智杰江军杨玉盛
关键词:深层土壤碳动态
可溶性有机碳在米槠天然林不同土层中的迁移特征被引量:16
2015年
选取我国中亚热带典型的常绿阔叶林米槠天然林(Castanopsis carlesii)为研究对象,采集林内米槠凋落物并通过挖剖面法分6个土层采集土样至1m。通过浸提米槠凋落物得到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溶液并在室内模拟其在不同土层的淋溶过程,不仅分析了土壤性质对DOC淋溶的影响,还研究了淋溶前后DOC化学结构的变化,以阐明DOC在不同土层中的迁移特征及影响因素,探寻米槠天然林土壤的固碳潜力和DOC在土壤有机碳循环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下层土壤比上层土壤吸附DOC的能力更强,亲水性DOC与疏水性DOC间会争夺土壤颗粒表面的吸附位点,而且芳香化合物和大分子物质等疏水性DOC组分会被优先吸附;(2)红外光谱表明,芳香类和醚类等疏水性物质会优先被吸附,烷烃类物质却不易被吸附,土壤中原有的酚、醇类亲水性物质会被初始DOC中的疏水性物质置换出来;(3)土壤DOC的截留能力与粘粒、游离氧化铁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有机碳和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其中土壤有机碳的含量是影响米槠天然林不同土层DOC截留量的关键因素。
熊丽杨玉盛朱锦懋司友涛万菁娟谢锦升
关键词:淋溶光谱分析
红壤侵蚀地马尾松人工林恢复过程中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的变化被引量:34
2014年
选择红壤侵蚀区本底条件相似而恢复年限不同的马尾松林为对象,以侵蚀裸地和次生林为对照,结合时空代换法对侵蚀地植被恢复过程中表层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分配比例及其向保护性有机碳转化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植被恢复过程中(0~30年)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储量随恢复年限极显著增加.植被恢复7~11年,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其分配比例也明显升高,而恢复至27年和30年后分配比例保持在较稳定水平,说明植被恢复初始过程主要以非保护性有机碳的形式积累,而长期恢复后土壤有机碳呈相对稳定状态;0~10cm和10~20cm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向保护性有机碳的转化速率常数(k)与恢复年限分别呈极显著相关和显著相关,说明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逐渐向保护性有机碳转化.
吕茂奎谢锦升周艳翔曾宏达江军陈细香胥超陈坦付林池
关键词:退化红壤轻组有机碳颗粒有机碳植被恢复过程
降雨对米槠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林冠可溶性有机碳迁移的影响被引量:5
2014年
为了解不同降雨条件下碳在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内部的迁移特征,对亚热带米槠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在不同降雨量下林冠层可溶性有机碳(DOC)浓度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降雨量大于10mm时,米槠和杉木树干径流量与胸径呈幂函数正相关(R2>0.81和R2>0.88),米槠树干径流中DOC浓度与胸径呈幂函数负相关(R2>0.37);相反,杉木树干径流中DOC浓度与胸径呈幂函数显著正相关关系(R2>0.69,P<0.05)。米槠次生林穿透雨中DOC浓度相对大气降雨中DOC浓度平均增量大于杉木人工林,且前者增量的变化幅度也远大于后者,表明降雨量对米槠次生林穿透雨DOC浓度的影响较杉木人工林大;总体而言,米槠次生林树干径流DOC浓度(48.8mg/L)显著低于杉木人工林(23.4mg/L)(P<0.05)。随着降雨量增大,米槠次生林树干径流DOC浓度呈现下降趋势,而杉木人工林则呈现一定的递增趋势,说明树种的差异可引起树干径流DOC浓度对降雨变化的响应不同,降雨历时同样对穿透雨和树干径流DOC浓度具有显著性影响。
吕茂奎谢锦升林廷武江淼华张浩王恩熙邱曦蒲晓婷杨玉盛
关键词:可溶性有机碳穿透雨树干径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