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CJY009)

作品数:13 被引量:635H指数:7
相关作者:张友国张晓马丽梅周黎安郑世林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经费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碳排放
  • 3篇一般均衡模型
  • 3篇可计算一般均...
  • 3篇可计算一般均...
  • 2篇碳减排
  • 2篇能源
  • 2篇能源结构
  • 2篇区域间
  • 2篇贸易模式
  • 2篇
  • 2篇产业转移
  • 1篇要素禀赋
  • 1篇隐含
  • 1篇征税
  • 1篇征税标准
  • 1篇中国经济
  • 1篇中国碳排放
  • 1篇碳排放效率
  • 1篇碳税
  • 1篇能源强度

机构

  • 13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国务院发展研...

作者

  • 11篇张友国
  • 2篇马丽梅
  • 2篇张晓
  • 1篇石光
  • 1篇郑玉歆
  • 1篇郑世林
  • 1篇周黎安
  • 1篇李玉敏

传媒

  • 3篇中国人口·资...
  • 3篇中国工业经济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学术研究
  • 1篇世界经济
  • 1篇数量经济技术...

年份

  • 3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征税标准与碳关税对中国经济和碳排放的潜在影响被引量:35
2015年
本文采用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不同征税标准下碳关税对中国经济和碳排放的影响。当征税标准由隐含碳系数改为直接碳系数、由中国碳系数改为美国或欧盟的碳系数,或者当碳系数因技术进步而降低时,碳关税的影响将显著减弱。只有美国和欧盟征收碳关税时,中国各部门对这两地区的出口会大幅下降,但对其他地区的出口则显著上升。碳减排量相同时,中国经济受本国碳税的影响远低于碳关税的影响。不过,如果中国通过征收碳税在2020年将本国碳系数降至美国水平,其影响将超过所有贸易伙伴都征收碳关税的影响。因此,中国既要抵制碳关税,也应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渐进的低碳发展战略和优化贸易结构来应对其潜在不利影响。
张友国郑世林周黎安石光
关键词:碳排放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中国雾霾污染的空间效应及经济、能源结构影响被引量:424
2014年
本文运用空间计量方法,探讨中国31个省份本地与异地之间雾霾污染的交互影响问题以及经济变动、能源结构影响。全局空间相关性分析显示雾霾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局域空间相关性分析显示污染的高聚集区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以及与这两大经济增长极相连接的中部地区,本文认为产业转移是其重要原因,产业转移加深了地区间经济与污染的空间联动性,污染的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显现。建立空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回归模型,发现污染水平与能源结构以及产业结构变动息息相关。此外,雾霾污染与经济发展的倒"U"型关系并不存在或还未出现,即随人均GDP的持续增长,污染水平不断上升。综合实证分析得到,邻近地区的产业转移所换取的环境质量改善仅仅是短期的。由于污染溢出的存在,环境规制更严格的地区,如北京、天津等地不能获得其规制的全部利益。治理雾霾,区域间联防联控势在必行。长期看,改变能源消费结构以及优化产业结构是治理雾霾的关键,而短期看,减少劣质煤的使用是较为有效的途径。
马丽梅张晓
关键词:能源结构PM2空间溢出效应产业转移
碳排放视角下的区域间贸易模式:污染避难所与要素禀赋被引量:46
2015年
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实证分析了碳排放视角下中国省际和四大地区层面的区域间贸易模式。结果表明,在典型年份中,绝大多数省份的国内贸易都表现为污染避难所模式或要素禀赋模式.甚至个别省份的国内贸易既是污染避难所模式又是要素禀赋模式;四大地区的国内贸易在整个研究期内主要表现为污染避难所模式,也有一些表现为要素禀赋模式。进一步地,一些省份或地区的国内贸易还可能在某一年份表现为污染避难所模式,但在另一年份表现为要素禀赋模式。由此可见,污染避难所假说和要素禀赋理论各自只能部分地解释中国的区域间贸易.但把两者结合起来就能够很好地解释中国的区域间贸易。当然。也有少数省份或地区的贸易在某些年份表现为其他模式。同时发现。当前中国的区域间贸易整体上不利于中国的碳减排。本文的发现意味着通过强化环境规制、加强区域间环境治理合作以及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优化区域间贸易模式并促进中国的碳减排。
张友国
关键词:碳排放污染避难所要素禀赋
基于经济利益的区域能耗责任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我国区域间存在广泛而密切的经济关系。任何一个区域的能源消耗既满足了本地区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同时又支撑了其他地区的经济活动。科学、公平地核算区域能耗责任不仅有助于识别各区域对全国能耗的贡献,也有利于制定有效的跨区域能源政策。由于各类经济主体使用能源的动机是为了获得各种经济利益,因此利益原则被普遍认为是能耗责任核算的基本原则。不过,利益原则的具体含义并不是单一的。根据经济利益的类型,利益原则可区分为生产原则、收入原则、消费原则等三种基本原则及由它们衍生出来的收入加权原则、消费加权原则、综合利益原则及加权综合利益原则等四种共担责任原则。鉴于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是刻画各区域之间深刻的经济关联和各种经济利益的有力工具,本文基于MRIO模型建立了各种利益原则下的区域能耗责任核算框架,并将之用于分析中国的省际能源效率和能耗责任。结果表明:不同省份同一产业的能源效率差异显著。各省在不同原则下的能源效率和能耗责任也都具有显著差异。不过,不管采用哪种原则,传统能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较大的省份(如宁夏、贵州、青海、山西和内蒙古)总是具有较低的能源效率,而一些沿海省份(如浙江、北京、广东、上海、江苏等)的能源效率总是较高。同时,经济规模较大的省份(如广东、江苏、山东)总是具有较大的能耗责任,而经济规模较小的省份(如海南、宁夏、青海)总是具有较小的能耗责任。这些发现具有丰富的政策含义:1宁夏、贵州、青海、山西、内蒙古、新疆、甘肃和云南等能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较大的省份,以及河北、湖北、湖南、广西等生产责任大于其他责任的省份,其节能的重点在于优化生产方式。2北京、天津、吉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广东�
张友国
京津冀市场一体化进程及其碳排放影响被引量:7
2017年
从经济与碳排放的视角测算2002—2010年京津冀区域间的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以考察该地区的市场一体化进程及其碳排放影响。在整个研究期内,就单位最终产出而言,三地区之间的经济溢出—反馈效应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且总体有所下降。受此影响,相应的区域间碳排放溢出—反馈效应都显著下降。不过,考虑最终产出规模后,北京对天津与河北以及后两地区之间的实际经济和碳排放溢出效应在整个研究期内明显上升。进一步,碳排放溢出效应对三地区碳排放的贡献明显高于经济溢出效应对三地区总产出的贡献。由此可见,京津冀地区的市场一体化在研究期内进展缓慢,仍处于较低水平且不利于整个地区的碳减排。
张友国
关键词:京津冀碳排放
区域大气污染空间效应及产业结构影响被引量:78
2014年
目前,中国大气污染问题愈发严峻,由大气污染所导致的公共健康风险及经济损失日益突出,探询污染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是制定治理政策的重要依据。本文针对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PM10进行研究,特别探讨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本地与异地之间PM10交互影响的问题及产业结构影响。首先,分析全局空间相关性,发现地区间PM10存在着空间自相关,且逐年增强;其次分析局域相关性,发现中国北方部分地区出现高-高类型的集聚,主要集中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9个省份;南方部分地区出现低-低类型的集聚,主要集中于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以及云南等5个省份。虽出现个别年份的波动,但从长期看,各集聚区均处于较稳定状态;第三,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对PM10进行比较全面的模型数据分析,包括经济社会、经济结构以及气候等因素对PM10的影响,以较为新颖的视角刻画PM10的形成,发现地区间PM10的交互影响存在着"负效应",分析表明这种"负效应"具有短期性,而且"负效应"与"溢出效应"可能存在联系。此外,重点分析工业中对PM10贡献较大的典型行业,以及以典型行业为代表的工业结构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PM10的影响特点,与劣质煤进口量逐年增大的事实相结合,阐述了降低PM10的困难所在。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结果论证影响不同地区PM10的主导因素,空间因素对PM10的影响,长期看在部分地区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降低PM10的不可行性;论证中,以北京地区为主要分析案例,发现交通拥堵程度以及空间因素是其出现高雾霾的重要原因。根治雾霾,区域间的联合治理势在必行。
马丽梅张晓
关键词:PM10空间计量模型产业转移
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空间分解分析被引量:22
2016年
采用LMDI方法对30个省区2000—2012年的碳排放变化进行空间分解分析。结果发现,研究期间内全国碳排放量增长近2倍,其中工业部门增量占比最高,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占比快速上升。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是推动碳排放量增长的主导力量。2006年之后,能源强度尤其是工业能源强度的持续下降极大地抑制了全国碳排放。由于中、西部地区省份的经济增长较快,全国经济的省区分布结构变化使得碳排放有所增加。随着工业部门产值份额的下降,产业结构变化促进了碳减排。此外,能源结构也导致碳排放略有上升。本文认为,进一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是未来控制碳排放的重点,同时不同省区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落实碳减排任务。
李玉敏张友国
关键词:LMDI碳排放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
总量还是强度:碳减排目标之争被引量:4
2015年
设定碳总量还是强度减排目标是后《京都议定书》时代气候变化政策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从成本有效性来看,由于温室气体是一种减排成本具有不确定性且其边际损害曲线比较平坦的污染物,因而强度减排目标比总量减排目标更有助于降低减排成本的不确定性。从环境效益来看,如果能确定未来的经济增长速度,政策制定者可以根据确定的总量减排目标和经济总量来确定强度减排目标,从而保证两者产生同样的环境效益。从政策可接受性来看,强度减排目标能将经济增长和控制污染排放这两个看似对立的目标统一起来,在为经济增长留有余地的情况下灵活地调整温室气体排放量,且容易与现存的环境规制或政策体系相匹配,因而强度减排目标更容易被(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政策制定者采用。不过,强度减排目标也只能降低但不能完全消除温室气体减排中的不确定性,且比总量减排目标更难核算。
张友国
关键词:碳减排环境利益
区域间供给驱动的碳排放溢出与反馈效应被引量:9
2016年
减缓区域间的碳排放溢出-反馈效应对中国协调区域发展和实现绿色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基于供给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建立了供给视角下三区域碳排放溢出-反馈效应的分析方法,继而测算了2002-2010年中国东、中、西部之间的碳排放溢出-反馈乘数和实际效应。研究发现,在整个研究时期内东、中部对西部以及东、中部之间的溢出乘数有所下降,但西部对东、中部的溢出乘数有所上升。同时,三大地区的反馈乘数则都有所上升。不过,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总量都显著上升,因而各区域各种实际的碳排放效应在整个研究时期内都显著上升。东部对中、西部地区的溢出乘数明显小于中、西部对东部地区的溢出乘数,且东部地区的反馈乘数也几乎一直小于中部和西部。不过,由于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远远大于中、西部,因而东部地区各种实际的碳排放效应在整个研究时期内都显著大于中、西部地区相应的实际碳排放效应。三大地区碳排放溢出及反馈乘数效应较大的部门很相似,它们都以采掘业及相关下游重工业为主,如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碳排放溢出及反馈乘数效应较小的部门则主要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建筑业以及服务业。为减缓区域间供给驱动的碳排放溢出-反馈效应,地区间应当加强在碳减排领域的合作,以此提升区域间供应链的碳排放效率;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以提高各部门特别是碳排放密集型产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应大力发展清洁型战略新兴产业并严格控制碳密集型产业的扩张,从而优化产业结构。
张友国
关键词:碳排放
中国三大地域间供需双向溢出-反馈效应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研究目标:研究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域间需求侧综合、分需求类型及部门的产出、增加值和劳动报酬溢出-反馈效应,供给侧综合及分部门的产出、消费、资本形成、出口和总需求溢出-反馈效应。研究方法:基于三大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建立供需双向溢出-反馈效应指标,编制相应投入产出表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各地区各类溢出和反馈效应在2002~2010年总体上升,但仍须提高。东部各类溢出乘数明显小于中部和西部。同一区域不同效应的主导部门往往差异很大。不同区域的同类需求侧主导部门通常明显不同,但同类供给侧主导部门却很相似。研究创新:测算和比较需求侧和供给侧多种区域间溢出-反馈效应。研究价值:深化同类研究并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张友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