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25036)
- 作品数:12 被引量:28H指数:4
- 相关作者:姜保国张培训张宏波王艳华张丞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昆明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后近端轴突再生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采用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对sD大鼠坐骨神经近端新生轴突进行标记,观察坐骨神经损伤修复后近端轴突再生过程。方法64只SPF级SD大鼠于右侧坐骨神经分叉以上5mm处切断坐骨神经,分别采用原位缝合以及生物可溶性甲壳质套管小间隙(2mm)缝合方法进行修复,分别于术后1、3、7及14d取材。观察神经缝合处组织大体形态;套管内坐骨神经生长状态;近端新生轴突形态,并应用图像分析方法对新生轴突数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套管小间隙缝合组大鼠神经缝合处粘连情况较轻.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术后14d,新生纤维神经干形成圆锥形向前生长,形态规则均一。原位缝合组大鼠缝合处粘连较重,新生轴突于7d左右长过缝合点,坐骨神经远端新生轴突散在分布,形态不规则。免疫荧光染色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后,术后3d原位缝合组新生轴突数目较套管缝合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d套管小间隙缝合组大鼠坐骨神经开始大量再生;术后14d左右,套管小间隙缝合组新生轴突数目显著高于原位缝合组(P〈0.05)。结论甲壳质套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套管内新生轴突前沿以圆锥形向前生长,新生轴突形态较原位缝合组好,套管小间隙修复7d后新生轴突数目开始较原位缝合组多。本实验主要观察了两种术式修复后大鼠坐骨神经新生轴突的生长规律,也从组织学角度解释了生物套管小间隙套接方法的再生效果比原位缝合效果好的可能原因所在。
- 张丞王艳华郁凯张培训张宏波姜保国
- 关键词:生长相关蛋白坐骨神经轴突
- 部分脱乙酰甲壳质生物套管小间隙桥接修复周围神经损伤: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神经断端保留小间隙的静脉桥接模拟神经外膜形成神经再生室,为周围神经再生创造了良好的生理环境,从而保证神经束的良好对合。实验采用部分脱乙酰甲壳质作为套管材料,用小间隙桥接方法修复坐骨神经损伤,观察套管内的神经再生情况,并与传统外膜缝合法进行比较。方法:实验于2001-01/2002-10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实验室完成。①主要材料:实验所用中空圆柱形套管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中国纺织科学院共同发明的一种部分脱乙酰甲壳质生物套管(专利号:01136314.2)。实验中所用套管尺寸为:管长4 mm,壁厚0.1 mm,内径1.5 mm。②实验动物: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成2大组,每组10只,每一大组全部10只动物的左腿坐骨神经为一组,右腿坐骨神经为另一组,每组10根坐骨神经。另取5只同样大鼠双侧坐骨神经未做处理作为正常对照组。③实验方法:外膜原位缝合组:切断坐骨神经,显微镜下神经外膜原位缝合;生物套管小间隙原位桥接组:切断坐骨神经,显微镜下小间隙套管桥接;断端旋转180°外膜缝合组:切断坐骨神经,显微镜下远端旋转180°后,神经外膜缝合;断端旋转180°生物套管小间隙桥接组:切断坐骨神经,显微镜下远端旋转180°后,小间隙套管桥接。④实验评估:术后第7,14,21,28,42天取坐骨神经,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观察。结果:再生神经延套管中央走行,7 d时已有部分纤维通过2 mm间隙,14 d时有髓纤维数量明显多于近端。21 d后,套管组与原位外膜组新生有髓神经纤维数相近。再生纤维胞核数量较多,髓鞘纤细。套管结构完整。结论:此种部分脱乙酰甲壳质生物套管内的再生神经连续、整齐,髓鞘完整,其神经再生情况好于传统外膜缝合法。
- 李剑张培训张殿英张宏波尚永刚杨明党育姜保国
- 关键词:周围神经损伤免疫组织化学
- 神经纤维生长锥生物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09年
- 神经纤维的生长主要是尖端生长,新生物质主要被组装在神经纤维的尖端、一个被称为生长锥的结构中。生长锥是神经纤维的生长点,生长导向分子通过生长锥表面的受体将导向信号传递到细胞内,并通过细胞骨架相关蛋白最终引起生长锥内细胞骨架结构的重新排列,导致轴突的延伸、转向或回缩。本文描述了最近几年对于生长锥的结构、运动特性以及信号调控的相关研究结果,旨在对生长锥的生物学特性做个较为全面的阐述。
- 张丞张培训姜保国
- 关键词:神经纤维生长锥细胞骨架结构信号传递相关蛋白信号调控
- 远端神经变性对神经再生放大规律的影响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应用正常供体神经修复预变性受体神经时,再生神经纤维放大的效果。方法将雄性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变性组、对照组,所有动物均实行手术。变性组应用部分正常腓总神经修复变性8周胫神经远端;对照组应用部分正常腓总神经修复UPN损伤后胫神经远端。术后3个月进行神经电生理测量、肌力测量、组织学观察、神经锇酸染色及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并计算两组神经再生放大率。结果变性组和对照组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16.992±3.737)m/s和(23.092±2.788)m/s;肌肉强直收缩力恢复率为(39.642±5.865)%和(71.098±6.778)%;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数分别为1718.2±282.0和3340.0±506.5;神经再生放大率1.581±0.329和3.098±0.642;以上指标变性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正常神经修复8周变性神经远端时,神经纤维再生放大率降低,说明损伤远端神经较长时间变性。接受再生神经纤维长入的能力降低。
- 寇玉辉殷晓峰姜保国王艳华张培训张宏波
- 关键词:外周神经神经再生
- 小间隙桥接周围神经损伤Gap-43表达变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观察采用小间隙桥接法修复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时套管内Gap-43 mRNA含量的变化。方法SD大鼠78只,随机分为13组,每组6只。其中6组切断右侧坐骨神经并原位缝合,另6组切断右侧坐骨神经采用小间隙桥接法修复,1组为正常对照。分别于术后1d、3d、5d、7d、14d、28d以吻合口为中心,取上下各5mm共1cm坐骨神经提取总RNA,采取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Real-time RT—PCR)技术检测组织中Gap-43 mRNA含量变化。结果鼠周围神经中Gap-43 mRNA含量在正常组织有低水平表达,在损伤后1d即升高,在损伤后28d降低,但仍高于正常坐骨神经内表达水平。桥接缝合组Gap-43表达高于外膜缝合组。结论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采用不同修复方法其Gap-43基因表趋势相似,但由套管形成的封闭空间蕴含了较高的神经再生相关因子,有利于神经再生。
- 郁凯张丞张培训王艳华张殿英张宏波姜保国
- 关键词:周围神经MRNA
- 红芪减方不同组分促周围神经再生作用的初探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观察淫羊藿苷和按红芪减方由淫羊藿苷、红芪多糖、地龙水提液组成的混药对大鼠周围神经再生的促进作用。方法制备浓度为0.005g/mL的淫羊藿苷溶液和浓度约等于1g(原药材)/mL的由淫羊藿苷、红芪多糖、地龙水提液组成的混药。取体重为(200±10)g的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4组(n=5),分别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淫羊藿苷组(C组)和混药组(D组)。A组仅暴露左侧坐骨神经后缝合皮肤,不钳夹神经;B、C和D组以钳夹左侧坐骨神经的方式制备大鼠周围神经损伤模型;右侧不作任何处理。于次日开始每日定时灌胃给药,A组和B组给予生理盐水;C组给予淫羊藿苷溶液,D组给予混药,均为2mL/d。给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给药后第21天检测神经功能指数、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有髓坐骨神经纤维形态及数量。结果术后各组大鼠存活至实验完成,一般状况良好。第21天,A、B、C及D组大鼠体重分别为(366.9±14.0)、(370.1±16.3)、(373.3±19.6)及(374.0±11.4)g,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测定A组与D组、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胫神经功能指数,A组与B、C、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腓总神经功能指数,A组与C、D组间、B组与C、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和D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45.0±2.9)、(8.0±2.6)、(13.4±6.8)及(19.6±9.3)m/s,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C、D组间,B组与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锇酸染色观察B、C、D组的再生有髓坐骨神经纤维较A组细;B、C、D组再生有髓坐骨神经纤维数分别为A组的93.3%±35.6%、90.6%±37.1%和115.4%±40.6%,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淫羊藿苷和混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混药促周围神经再生作用较淫羊藿苷�
- 魏少荫张培训党育张宏波姜保国
- 关键词:淫羊藿苷周围神经再生
- 周围神经损伤后急性期NGF、BDNF基因表达变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观察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急性期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mRNA含量的变化。方法取SD大鼠48只,随机均分为8组。其中7组切断右侧坐骨神经并原位缝合,另1组为健康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2,3,4,5,6,7d以吻合口为中心,取上下各5mm共1cm坐骨神经提取总RNA,采取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组织中NGF、BDNFmRNA含量变化。结果大鼠周围神经中NGFmRNA含量在正常组织有低水平表达。在损伤后1d即明显升高,在损伤后5d降低,随即恢复较高水平。BDNF在正常组织亦低水平表达,在损伤后4d明显增高,5、6d低至正常组织水平,7d恢复较高水平。结论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急性期NGF、BDNF基因表达变化不同步,提示不同因素在损伤后急性期NGF、BDNF含量变化中起作用。
- 郁凯张培训王艳华付中国张殿英张宏波姜保国
- 关键词:周围神经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
- 正中神经不同节段损伤修复过程中再生放大规律的实验研究
- 2009年
-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由于损伤平面距离神经元胞体远近不同其再生修复过程中是否存在放大现象以及放大规律是否相同。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3组,每组6只,分别取兔左正中神经的近端、中段、远段为研究对象,每个节段分别按照供体神经数/受体神经数为1:4的修复比例进行造模;取同体右侧正中神经的近中远段设为左侧同一截面实验组的对照组,并按照分别按照供体神经数/受体神经数为1:1的修复比例进行造模进。3个月后取材观测其再生神经大体形态、再生神经纤维计数、再生神经电生理以及指浅屈肌湿重。结果实验组3个不同损伤截面其远端再生神经纤维计数、神经传导速度以及指浅屈肌湿重分别为:(1747±375)、(1785±442)、(1863±321)m/s:(19.5±3.9)、(19.9±5.4)、(21.3±2.1)m/s;(1.7247±0.0891)、(1.7239±0.0903)、(1.7253±0.0798)g;对照组3项指标的结果分别为(2234±364)、(2319±237)、(2346±308);(57.1±3.7)、(56.4±25)、(568±23)m/s;(20448±0.1013)、(2.0433±0.0861)、(20456±0.0947)g。结论不同损伤平面神经再修复过程中均存在着放大效应,且随着损伤平面距离神经元胞体距离的增加,其放大比率逐渐减小,再生神经传导速度逐渐增加,指浅屈肌肌肉湿重变化无显著差异。
- 王艳华张殿英张培训殷晓峰寇玉辉王静郁凯李轩张宏波姜保国
- 关键词:周围神经神经再生交感神经系统
- 甲壳质套管桥接周围神经长度极限的研究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 通过采用不同间隙套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探讨甲壳质套管桥接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长度极限.方法 SPF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于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分叉处以上5 mm建立坐骨神经离断伤模型,部分切除坐骨神经后使用甲壳质套管桥接修复,使神经断端间留有2、5、8和10 mm间隙.8周后常规锇酸染色,镜下观察套管远端有髓神经纤维数目、轴突平均面积、髓鞘平均厚度及腓肠肌平均湿重,并进行定量组织学分析.结果 术后8周显示2 mm小间隙组神经纤维已有80%再生,再生效果最佳,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间隙距离逐渐增加,神经纤维再生效果逐渐变差;5 mm间隙组再生约60%,效果优于8 mm间隙组(P<0.01);8 mm间隙组再生约20%,优于10 mm间隙组(P<0.01);10 mm间隙组只有1%有髓神经纤维成功长入远端,肌肉湿重降至正常的42.9%.结论 使用甲壳质套管桥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时,2 mm左右小间隙套接修复效果最佳,5 mm间隙是修复后周围神经功能得到恢复的极限间隙,10 mm是神经单靠趋化性、营养作用再生的最大间隙.
- 张丞王艳华张培训姜保国
- 关键词:神经再生周围神经
- 活体小鼠坐骨神经的形态学观察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使用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转基因小鼠,建立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活体、实时观察周围神经形态的方法。方法将转基因小鼠麻醉后,分离显露坐骨神经,并将小鼠固定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操作台,使显露的坐骨神经与载玻片贴合,从而观察活体小鼠坐骨神经的形态学特点。测量神经干、神经束及神经纤维的直径,并计算神经束及神经纤维的数量;将小鼠坐骨神经切断或钳夹,造成神经损伤模型,在损伤即刻及损伤后2h,观察损伤神经近端、损伤处及损伤远端形态的改变。结果正常小鼠坐骨神经神经干直径为800.0μm,神经束直径为70.0-100.0舯,神经束数量为2个,神经纤维直径为7.5μm,神经纤维数量为70~200个。神经损伤即刻及损伤后2h,损伤近端处可见神经纤维逐渐出现空泡样变性,神经纤维走向逐渐紊乱,部分纤维中断。损伤段神经纤维完全扭曲,空泡样变性明显,并出现神经纤维崩解,神经连续性完全中断。损伤远端250.0μm及500.0μm处,神经纤维荧光强度逐渐增强,结构恢复,排列逐渐整齐。结论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在体成像技术为实现活体实时观测周围神经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可用于观察小鼠正常及损伤后周围神经结构的形态和变化。
- 王天兵张丞寇玉辉王瑾王静王延华姜保国
- 关键词:小鼠坐骨神经绿色荧光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