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082004)

作品数:11 被引量:51H指数:4
相关作者:张成卢锡林李才明李美山王淑辉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基因
  • 3篇蛋白
  • 3篇多态
  • 3篇多态性
  • 3篇血性
  • 3篇遗传易感
  • 3篇遗传易感性
  • 3篇易感
  • 3篇易感性
  • 3篇缺血
  • 3篇缺血性脑卒中
  • 3篇卒中
  • 3篇脑卒中
  • 3篇基因多态性
  • 2篇色谱
  • 2篇色谱法
  • 2篇鼠脑
  • 2篇脑组织
  • 2篇抗肌萎缩蛋白
  • 2篇肌萎缩

机构

  • 8篇中山大学附属...
  • 6篇惠州市中心人...
  • 3篇中山大学
  • 3篇惠州市人民医...
  • 1篇广州市儿童医...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广州医学院第...
  • 1篇广东药学院附...

作者

  • 11篇张成
  • 7篇卢锡林
  • 7篇李才明
  • 4篇于美娟
  • 4篇冯善伟
  • 4篇张雅妮
  • 4篇王淑辉
  • 4篇李美山
  • 3篇王海燕
  • 3篇张鸿炼
  • 3篇邱淑莲
  • 3篇刘集鸿
  • 3篇曾缨
  • 3篇熊符
  • 3篇陈伟奇
  • 3篇吴海新
  • 3篇柳太云
  • 3篇罗伟良
  • 2篇申本昌
  • 2篇陈松林

传媒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中国临床药学...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中国药物与临...

年份

  • 1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鱼鳞病伴发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探讨鱼鳞病伴发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可能机制。方法 分析本院 30多年来收治的 2 4例鱼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对其中伴发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3例伴发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患者 ,除有明显的鱼鳞病家族史外 ,其临床表现 (视神经与脊髓受累 )与转归与一般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患者相比无特殊性。结论 鱼鳞病与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可同时发生 ,而皮肤与神经系统同源于外胚叶 ,提示两种表型的遗传基因可能相距很近 ,先天性外胚叶发育异常 。
李才明刘卫彬张成卢锡林黄永青吴婉玲
关键词:鱼鳞病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甲基泼尼松龙神经营养药
人微小抗肌萎缩蛋白基因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基因表达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构建人微小抗肌萎缩蛋白基因(microdystrophin)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研究其体外表达情况。方法限制性酶切PBSK-MICRO质粒的微小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片段,插入到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的NotI位点内,克隆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icro dystrophin。通过酶切和测序对质粒进行鉴定。用脂质体将重组质粒转染入rMSCs中,经过G418筛选后,用RT-PCR及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表达产物。结果pcDNA3.1(+)/micro dystrophin经过NotI、Hind III酶切鉴定及测序证实插入片断正确。提取转染重组质粒rMSCs的总RNA,进行RT-PCR可见mRNA的转录;对G418筛选后rMSCs进行免疫荧光检测可见细胞内亮丽的红色荧光,说明转染后的rMSCs有微小抗肌萎缩蛋白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人microdystrophin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将其转染入rMSCs内有微小抗肌萎缩蛋白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体外修饰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DMD奠定了基础。
王淑辉张成陈松林于美娟张雅妮李美山熊符尚延昌冯善伟申本昌
关键词:真核表达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ACE-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遗传易感性研究被引量:7
2003年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 - 1转换酶 ( ACE- 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 ( IS)的关系。方法 运用多聚酶链反应 ( PCR)技术检测 143例 IS及 15 4例对照组患者 ACE- 1基因多态性。结果  IS组 ACE- 1基因 DD基因型和 D等位基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重型组 ID基因型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D等位基因与临床IS相关。结论  ACE- 1基因 ID基因型可能是 IS危险因子 ,ID基因型与重型 IS有关。
李才明张成邱淑莲卢锡林曾缨吴海新陈伟奇罗伟良刘集鸿
关键词:脑卒中遗传易感性
HPLC法测定大鼠脑组织磷酸二酯酶活性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建立大鼠脑组织磷酸二酯酶(PDE)活性测定的HPLC法。方法大鼠脑组织匀浆后,可溶部分为酶样品,以cAMP和cGMP为反应底物,采用双管法测定。色谱柱为Nova-PakC18(3.9mm×150mm,4μm);流动相为甲醇-磷酸盐缓冲液(10∶90,V/V);流速为0.8mL·min^(-1);检测波长254nm。结果PDE底物(cAMP、cGMP)和系列产物(5’AMP、5’GMP、腺苷、次黄嘌呤和腺嘌呤)分离良好,无干扰。cAMP和cGMP检测限分别为0.125μmoL·L^(-1)和0.0625μmoL·L^(-1);平均回收率91.2%~102.8%;日内及日间RSD均<10%。大鼠脑组织PDE活性为(364.6601±66.6862)nmol·g^(-1)·min^(-1)(n=6)。结论本法能准确测定大鼠脑组织的PDE活性,方法简便、灵敏。
李才明张鸿炼王海燕张成柳太云冯善伟
关键词:磷酸二酯酶高效液相色谱法
脑梗死患者血清磷酸二酯酶活性的变化及意义
2006年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磷酸二酯酶(PDE)活性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298例脑梗死患者和181例对照组外周血白细胞的PDE活性,同时检测他们的血生化指标,收集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梗死组外周血PDE活性为(13.78±3.12),对照组为(7.36±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外周血PDE活性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无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外周血PDE活性水平与脑梗死有关(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PDE活性增高,HPLC能简单易行、精密可靠地测定外周血白细胞的PDE活性,PDE在脑梗死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李才明张成张鸿炼王海燕冯慧宇苏全喜卢锡林
关键词:脑梗死色谱法高压液相
绿色荧光蛋白和成肌调节因子在骨髓基质干细胞中的共表达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研究重组腺病毒(Ad)对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的转染,以及绿色荧光蛋白(GFP)和成肌调节因子MyoD和Myogenin在MSCs中的表达.方法:用差速贴壁法体外培养大鼠MSCs,并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其表面标志;对构建有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腺病毒(AdGFP)进行扩增和鉴定,并转染MSCs;用RTPCR检测MyoD和Myogenin在转染后MSCs中的表达;将MSCs与C2C12成肌细胞共培养,诱导前者的分化,并用免疫荧光检测MyoD的表达.结果:FCM检测证实,在MSCs的表面标志中CD11b和CD45阴性,而CD29和CD44阳性;随着AdGFP感染复数(MOI)的增加,转染效率也相应提高,但在MOI大于100后,MSCs开始出现病变;RTPCR结果提示MyoD和Myogenin在转染后的MSCs中有表达;免疫荧光检测证实诱导后的MSCs可以表达MyoD蛋白.结论:MSCs可以被AdGFP有效转染而表达GFP;同时内源性成肌调节因子的激活,可以促进MSCs的成肌分化.
李美山张成陈松林于美娟张雅妮王淑辉熊符
关键词:基质干细胞C2C12MYODMYOGENIN绿色荧光蛋白成肌调节因子
ACE-1基因和MTHFR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遗传易感性被引量:17
2002年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 1转换酶 (ACE 1)基因和N5,N10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 (IS)的关系。方法 运用多聚酶链反应 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技术检测 143例IS及 15 4例对照组的ACE 1和MTHFR基因多态性。结果 IS患者ACE 1基因II、ID、DD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37 1%、48 3%、14 7% ,对照组II、ID、DD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44 2 %、37 7%、18 2 % ,IS组患者的ID基因型相对危险性为对照组的 1 2倍 ;IS患者的MTHFR基因CC、C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40 5 %、45 5 %、14 0 % ,对照组的CC、C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 3 0 %、31 8%、5 2 % ,2组的T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ACE 1基因多态性与MTHFR基因多态性之间存在协同作用。结论 MTHFR基因TT、CT型可能是IS的危险因子 ,CC型可能是IS的保护因子 ,ACE
李才明张成邱淑莲卢锡林曾缨吴海新陈伟奇罗伟良刘集鸿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1脑缺血遗传易感性
异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后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模型鼠膈肌dystrophin表达及病理改变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探讨骨髓干细胞移植对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模型鼠-mdx鼠膈肌的治疗效果。方法取雄性SD大鼠骨髓干细胞经尾静脉植入放疗处理后的8周龄雌性mdx鼠(n=18)。于移植后4、8、12周各取6只mdx鼠的膈肌行 HE染色、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免疫荧光检测以及dystrophin mRNA的RT-PCR分析,同时用正常C57鼠及放疗而未移植的mdx鼠作为对照,另进行PCR反应检测实验鼠膈肌内Sry(Y染色体的性别决定区)基因。结果移植后mdx 鼠膈肌间质内炎性细胞浸润较放疗而未移植mdx鼠有所减少;移植后核中心移位纤维比例[移植后4、8、12周分别为 (15.58±0.91)%、(12.50±1.87)%、(10.17%±1.17)%]较未移植mdx鼠(19.5±1.87)%显著减少。移植后dystrophin免疫荧光阳性细胞比例[移植后4、8、12周分别为(1.00±0.32)%、(6.00±1.05)%、(11.92±1.11%)]较未移植mdx鼠(O.17±0.41)%显著增加。RT-PCR结果显示C57鼠膈肌的dystrophin mRNA相对含量(0.63±0.04)最高;而未移植mdx鼠的膈肌中未检测到dystrophin mRNA;移植后的mdx鼠膈肌中mRNA的表达水平(移植后4、8、12周分别为0.19±0.05、0.26±0.06、0.36± 0.04)随时间推移逐渐增高;移植后各时间点mdx鼠膈肌Sry基因均为阳性。结论骨髓干细胞系统移植mdx鼠可以恢复部分膈肌的dystrophin表达,改善膈肌的病理,骨髓干细胞移植有希望成为全身治疗DMD的有效方法。
张雅妮张成于美娟王淑辉李美山黄慧熊符冯善伟柳太云卢锡林
关键词: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MDX鼠膈肌抗肌萎缩蛋白
低氧大鼠脑组织磷酸二酯酶活性的变化及意义
2005年
目的研究低氧时大鼠脑组织磷酸二酯酶(PDE)活性的变化及意义。方法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窒息组和低氧-窒息组。低氧-窒息组6只予8%低氧气体吸入3h后窒息处死;窒息组6只予氮气窒息处死;正常对照组则用断头法处死。处死后迅速取脑制成脑组织酶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PDE活性。结果低氧-窒息组PDE活性为(230±28)nmol·g-1·min-1,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365±67)nmol·g-1·min-1,而窒息组PDE活性(439±138)nmol·g-1·min-1则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氧时大鼠脑组织PDE活性可能存在一个时相的变化过程,PDE可能参与了缺氧性脑损伤的病理过程。
李才明张成柳太云冯善伟张鸿炼王海燕
关键词:大鼠脑组织低氧缺氧性脑损伤PDE气体吸入病理过程
兄妹同患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同患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兄妹的临床以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对患者进行临床观察、血清酶、肌电图、心电图及心脏彩色超声检查、肌肉病理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肌肉组织抗肌萎缩蛋白、utrophin的表达,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法对抗肌萎缩蛋白基因1~79号外显子进行缺失和/或重复突变检测,利用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的CA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对该家系进行STR-PCR连锁分析。结果兄妹二人符合DMD诊断,具有典型的DMD临床表现,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羟丁酸脱氢酶和谷草转氨酶的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值,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肌肉HE染色符合DMD,男患者的抗肌萎缩蛋白表达阴性,女患者的少量肌纤维仍可见不连续膜阳性,两患者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的1~79号外显子未见缺失和重复突变,女患者与男患者携带相同的母源性X染色体。结论携带DMD致病基因的女性携带者可以具有临床以及实验室的典型表现,应加强对携带者的全面检查。
张雅妮张成冯慧宇孙筱放卢锡林李少英张慧敏李美山于美娟王淑辉黄慧李中申本昌
关键词: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女性家系抗肌萎缩蛋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