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Z2010-01-04)

作品数:21 被引量:142H指数:7
相关作者:杨保安张福彦陈晓杰程仲杰范家霖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省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农业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9篇小麦
  • 7篇普通小麦
  • 5篇诱变
  • 5篇育种
  • 4篇选育
  • 4篇基因
  • 4篇航天诱变
  • 4篇高产
  • 3篇等位
  • 3篇优质小麦
  • 3篇栽培
  • 3篇PUROIN...
  • 2篇等位变异
  • 2篇育种应用
  • 2篇栽培技术
  • 2篇品种(系)
  • 2篇小麦粒重
  • 2篇粒重
  • 2篇STS标记
  • 2篇播量

机构

  • 21篇河南省科学院
  • 7篇河南农业大学
  • 2篇河南省农业科...
  • 2篇河南省豫丰种...

作者

  • 21篇杨保安
  • 18篇张福彦
  • 15篇程仲杰
  • 15篇陈晓杰
  • 14篇范家霖
  • 13篇张建伟
  • 8篇张建伟
  • 5篇崔龙
  • 4篇陈云堂
  • 4篇陈锋
  • 3篇崔党群
  • 1篇董中东

传媒

  • 3篇农业科技通讯
  • 2篇种子
  • 2篇河南农业科学
  • 2篇麦类作物学报
  • 2篇核农学报
  • 2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山东农业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陕西农业科学
  • 1篇中国种业
  • 1篇作物学报
  • 1篇东北农业科学
  • 1篇新农民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5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2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航宇19小麦新品种选育及其对航天诱变育种的启示被引量:3
2022年
航宇19是采用航天诱变技术和传统杂交育种相结合方法育成的半冬性、高产、中熟、综合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是利用高产矮秆的航天诱变突变体豫同194为母本、高产亲本周麦23为父本杂交并经系谱选育而成,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7—2019两年度黄淮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中,航宇19平均产量为7990.5 kg/hm^(2),比对照增产4.4%;2019—2020年度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为8806.2 kg/hm^(2),比对照增产6.9%。该品种非常适宜制作馒头,但不适合制作面包。在航宇19选育中,我们的具体育种技术思路是,将航天诱变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高产育种与优质育种相结合,协调矮秆、抗病、稳产、广适性状,通过异地多点鉴定重视适应性、增强抗逆性,最终实现品种的高产稳产、优质、抗病性状的协调与同步提高。航宇19的成功选育说明航天诱变技术和传统杂交育种技术相结合是加快创制优异育种中间材料和培育小麦新品种的一条有效途径,这为未来培育突破性小麦新品种提供了有益启示。
张福彦陈晓杰程仲杰王嘉欢范家霖常天佑王翠侠杨会霞杨保安张建伟
关键词:航天诱变育种
河南省中部地区优质小麦品种比较研究被引量:21
2015年
[目的]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对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小麦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该研究对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提供的12个优质小麦品种的产量和品质进行比较并对其抗逆性等进行鉴定。[结果]所有参试品种的越冬性较好,均无明显冻害发生。参试品种中,除师栾02-1和宿553的植株较高,部分发生倒伏外,其余品种均未发生倒伏现象。参试品种中只有宿553和矮抗58的均产高于对照(周麦18),增产率分别为10.97%和1.57%,其中宿553分蘖较强,较耐后期高温,生育期偏长,成穗率、穗粒数和千粒重均较高,产量三要素协调,均产达到7 075.5 kg/hm2,但植株偏高,易发生倒伏。DA7200型近红外分析表明,郑麦366、师栾02-1、新麦26、丰德存麦1号和郑麦3596等品种的品质指标均达到优质强筋标准。[结论]参试品种中丰德存麦1号、郑麦366和郑麦3596等品种综合性状表现较好,适宜在河南省中部地区推广种植。
张建伟杨保安范家霖张福彦陈晓杰程仲杰
关键词:小麦
航天诱变技术在小麦育种上的应用被引量:20
2019年
航天诱变是利用微重力、强辐射、超低温等空间特殊环境诱变植物种子或离体组织,获得有益突变体,进而选育植物新品种或创制优异育种材料和基因资源的技术。本文综述了航天育种的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在小麦育种方面取得的成就,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在航天诱变对小麦重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及航天诱变的遗传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据此探讨了航天诱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旨在为我国小麦航天育种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张福彦张建伟程仲杰陈晓杰齐红志杨保安范家霖崔龙
关键词:航天诱变小麦生物学效应育种应用
黄淮麦区小麦粒重基因等位变异的分子鉴定及育种应用被引量:3
2021年
采用特异性引物PCR扩增方法对183份黄淮海麦区的小麦品种(系)的粒重基因TaCwi-A1、TaGw8-B1和TaGS-D1的等位变异进行分子鉴定,并结合2016—2017和2017—2018年度的千粒重表型数据,分析不同等位变异类型对小麦粒重的影响,从而找出优势基因型组合。结果表明,不同年份间参试品种(系)的千粒重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TaCwi-A1位点上发现TaCwi-A1a和TaCwi-A1b两种等位变异,其分布频率分别为66.7%和33.3%;TaGw8-B1位点上TaGw8-B1a等位变异分布频率较高,为94.5%,而TaGw8-B1b等位变异分布频率极低,仅为5.5%;TaGS-D1位点上发现TaGS-D1a和TaGS-D1b两种等位变异,其分布频率分别为79.8%和20.2%。不同等位变异组合的品种千粒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具有3个高千粒重等位变异组合TaCwi-A1a/TaGS-D1a/TaGw8-B1a品种的平均千粒重最高,与具有TaCwi-A1b/TaGS-D1a/TaGw8-B1a品种的平均千粒重差异不显著,但是显著高于其他组合(P<0.05)。TaCwi-A1a/TaGS-D1a/TaGw8-B1b基因型组合小麦品种(系)的平均千粒重最低。TaCwi-A1、TaGw8-B1和TaGS-D1位点上的不同等位变异均会导致小麦千粒重的显著变化,其中TaGw8-B1和TaGS-D1位点上的等位变异对小麦粒重的影响更为重要。在参试材料中没有发现具有3个低千粒重等位变异组合TaCwi-A1b/TaGS-D1b/TaGw8-B1b的品种,在7种不同等位变异组合中,具有3个高千粒重等位变异组合TaCwi-A1a/TaGS-D1a/TaGw8-B1a品种的平均千粒重最高,是优势基因型组合。
张福彦程仲杰陈晓杰王嘉欢陈锋范家霖张建伟杨保安
关键词:小麦等位变异
81份国外小麦品种(系)Puroindoline基因分子鉴定与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为更好地利用国外小麦Puroindoline优异变异类型,以从乌克兰、俄罗斯、西班牙等4个国家搜集的81份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采用单籽粒谷物特性测定仪(SKCS)、分子标记技术及DNA测序技术,对其硬度表型、Puroindoline不同变异类型进行鉴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试验材料中硬质麦比例较高,为92.6%,软质麦比例较低,仅为7.4%,且没有发现混合型小麦,SKCS硬度指数范围较宽,为25-86。硬质麦的Puroindoline基因型检测中,共检测到Pina-D1b、Pinb-D1b、Pinb-D1c和Pinb-D1d 4种类型,其中Pinb-D1b所占比例较高,占58.7%,Pina-D1b和Pinb-D1c则分别为28.0%和12.0%,而PinbD1d类型所占比例极低,仅为1.3%。Puroindoline不同等位变异类型的籽粒硬度大小也存在差异,其中Pina-D1b突变型的硬度值最高,野生型最低,且Pina-D1b与Pinb-D1c两种硬质类型的籽粒硬度呈显著性差异,而Pinb-D1b、Pinb-D1c与Pinb-D1d之间的籽粒硬度差异不显著。
杨保安张建伟张福彦陈建峰程仲杰陈晓杰崔党群
关键词:普通小麦PUROINDOLINE基因STS标记
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系)籽粒硬度等位变异检测被引量:5
2012年
为了解河南省最新培育的小麦品种(系)的籽粒硬度概况和Puroindoline等位变异类型及其分布,以参加河南省小麦预试及区域试验的145份小麦新品种(系)为材料,采用单籽粒谷物特性测定仪(SKCS)、分子标记技术、限制性内切酶技术以及DNA测序技术,对其SKCS硬度表型及Puroindo1ine的不同等位变异类型进行了测试和鉴定。结果表明,参试材料中硬质麦比例较高,为64.1%,而混合型和软质麦比例较低,分别为18.9%和20.0%,SKCS硬度指数范围较宽,为13.0~75.9。在硬质麦的Puroindo1ine基因型检测中,共检测到Pina-D1b、Pinb-D1b和Pinb-D1p3种类型,其中Pinb-D1b所占比例最高,占87.1%,而Pina-D1b和Pinb-D1p则分别为4.3%和8.6%。不同Puroindoline基因型的籽粒硬度也存在差异,其中Pina-D1b突变型的硬度值最高,为72.3,Pinb-D1a(野生型)最低,为62.3,并且Pina-D1b与Pinb-D1b2种硬质类型的籽粒硬度呈显著性差异,而Pina-D1b与Pinb-D1p的籽粒硬度无显著性差异。
张福彦张建伟杨保安程仲杰郅洋军崔党群
关键词:普通小麦籽粒硬度PUROINDOLINESTS标记
逆境胁迫下小麦脂肪氧化酶基因表达的qRT-PCR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为探讨小麦脂肪氧化酶基因在非生物胁迫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采用qRT-PCR技术,首先分析了TaLox-B2和TaLox-B3基因在小麦幼叶、茎、根以及成熟籽粒中的表达情况,其次分析了这2个基因在高盐、低温、高温和干旱胁迫下叶片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这2个基因在小麦根、茎、叶以及成熟籽粒中均有表达,但TaLox-B2基因主要在叶和成熟籽粒中表达,而TaLox-B3基因主要在根和叶中表达。在高盐胁迫下,这2个基因的表达趋势大体一致,类似于正态分布,在3h时达到峰值。在低温逆境下,TaLox-B2基因的表达模式无明显规律,而TaLox-B3基因在0-6h范围内呈上调表达,之后开始逐渐下降。在高温逆境下,这2个基因在0-12h范围内均呈下调表达,但二者下调的趋势明显不同。在模拟干旱胁迫下,这2个基因相对表达量均较低,表达趋势存在明显差别,但二者的表达模式则无明显规律。推测认为,TaLox-B2和TaLox-B3基因主要受盐胁迫诱导,且与PEG干旱胁迫之间没有特定的关系,此外,温度变化对TaLor励和TaLox-B3基因表达量的影响较为明显,但低温和高温的作用机制不同。
张福彦陈锋张建伟杨保安范家霖陈晓杰陈云堂崔龙
关键词:普通小麦逆境胁迫
小麦新品种豫丰11的特征特性及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被引量:1
2019年
豫丰11是以周麦18/豫同198杂交F0干种子辐射诱变选育而成的高产、稳产、优质、多抗、广适、耐迟播、早熟小麦新品种。根据黄淮南片区试中豫丰11的特征特性,系统总结了豫丰11在河南省新郑市小麦新品种示范中的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提出该品种在优质基础上的精细整地和精心管理等关键技术措施。
杨新田张建伟杨保安
关键词:小麦栽培技术
航天诱变育种技术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
2019年
作物航天诱变技术是作物种子或离体组织在太空特殊环境下受空间环境各种环境因子的刺激作用,诱发一系列遗传变异,通过筛选有益变异,最终获得作物新品种或创制优异育种材料和基因资源的技术。本文从航天育种的概念机理、航天诱变育种的特点、航天诱变育种的生物学效应、航天诱变育种的发展和研究现状等方面概述了国内外航天育种研究的进展和成就,并就我国航天育种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常天佑王翠侠张建伟杨保安
关键词:作物航天诱变育种
不同种植模式对小麦新品种豫丰11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4
2022年
豫丰11是河南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选育的高产、优质中强筋小麦新品种。为明确不同种植模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于2018~2019年小麦生长季节,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以播期和播量为主的不同种植模式对豫丰11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播量对豫丰11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随着播期的推迟,成穗数、穗粒数和产量表现等均出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而千粒重则表现出递减趋势;随着播量的逐渐增大,成穗数表现为递增趋势,而穗粒数和千粒重表现为递减趋势,产量则表现为先增后减趋势。豫丰11在豫中部地区适宜播期为10月15~22日,播种密度为135~195 kg/hm2时可以获得较好的产量,同时根据生产实际情况,以具体播期定播量。通过不断协调提高豫丰11的产量构成要素,充分发挥该品种的高产潜力和最大经济效益,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范家霖张福彦程仲杰王嘉欢齐红志陈晓杰张建伟杨保安
关键词:小麦播期播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