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00906)

作品数:5 被引量:15H指数:2
相关作者:邓敏樊东升刘新秀王晶徐迎胜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同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肌萎缩
  • 3篇肌萎缩侧索硬...
  • 3篇侧索硬化
  • 2篇运动神经
  • 2篇运动神经元
  • 2篇神经元
  • 2篇干细胞
  • 2篇变性疾病
  • 1篇代谢
  • 1篇代谢异常
  • 1篇电刺激
  • 1篇多功能干细胞
  • 1篇多能干细胞
  • 1篇多能干细胞系
  • 1篇多潜能干细胞
  • 1篇一氧化碳
  • 1篇诱导多功能干...
  • 1篇诱导性
  • 1篇诱导性多潜能...
  • 1篇源性

机构

  • 5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同济大学

作者

  • 5篇邓敏
  • 3篇樊东升
  • 2篇刘新秀
  • 1篇高绍荣
  • 1篇沈扬
  • 1篇赵金垣
  • 1篇陈嘉瑜
  • 1篇张朔
  • 1篇郑菊阳
  • 1篇康德碹
  • 1篇张俊
  • 1篇徐迎胜
  • 1篇李小刚
  • 1篇王晶

传媒

  • 2篇中华神经科杂...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外源性一氧化碳对体外培养的SH-SY5Y细胞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外源性一氧化碳(CO)对体外培养的神经细胞SH—SY5Y的影响,进一步探讨CO中毒脑损伤的机制。方法SH—SYSY细胞在含有不同浓度CO的装置中培养12h,然后用MTI'法检测细胞存活率,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的发生,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用荧光酶标仪测定caspase-3的活性,并用Western印迹的方法检测Bax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000、10000ppmCO处理SH—SY5Y细胞12h后显著降低细胞的存活率;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凋亡率分别达29.03%和41.67%;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及caspase-3的活性显著升高;线粒体膜电位明显降低,红/绿荧光强度的比值由正常的5.97分别降低为1.56±0.07和0.34±0.02;而且细胞中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100ppm CO对体外培养的SH—SY5Y细胞的存活率、caspase-3的活性、活性氧水平、线粒体膜电位以及Bax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高浓度的外源性CO(1000、10000ppm)对体外培养的SH—SY5Y细胞造成损伤,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而低浓度的CO(100ppm)对SH—SY5Y细胞没有明显的损伤作用。
邓敏赵金垣樊东升张俊沈扬
关键词:一氧化碳线粒体膜电位活性氧
SOD1-V14M基因突变的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特异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系的建立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 建立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特异性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细胞)系,并诱导其分化为运动神经元,为研究中国人群ALS发病机制及药物筛选提供疾病模型.方法 通过逆转录病毒导入外源性的yamanaka转录因子,将SOD1-V14M基因突变的ALS患者成纤维细胞诱导为iPS细胞,并采用核型分析、免疫荧光染色、定量反转录PCR、畸胎瘤形成等实验对iPS细胞进行全能性鉴定,通过抑制SMAD信号通路诱导iPS细胞分化为运动神经元.结果 建立了SOD1-V14M基因突变的ALS病人特异性的iPS细胞系,验证具有全能性,并成功分化为运动神经元.结论 SOD1基因突变不影响成纤维细胞的重编程及iPS细胞的多能性,也不阻碍iPS细胞定向分化为运动神经元.本研究成功建立了SOD1-V14M基因突变的ALS患者iPS细胞系,为中国汉族人群家族性ALS疾病的研究及药物筛选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资源.
刘新秀陈嘉瑜李小刚高绍荣邓敏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诱导多功能干细胞运动神经元
运动单位数目估计在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随访中的作用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比较多点刺激法和递增法运动单位数目估计在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随访中的作用及差异。方法120例AIS患者在诊断时,随访3、6、9、12个月时分别进行多点刺激法或递增法运动单位数目估计。多点刺激法:刺激电极分别于腕、腕上6cm、肘、肘上6cm,4点刺激正中神经,以超强刺激诱发最大波幅M波;然后从0刺激开始逐渐增加刺激强度直到出现可辨认的单个运动单位电位,逐渐增大刺激强度,记录3个递增的M波。递增法:刺激电极于腕点刺激正中神经,以超强刺激诱发最大M波值,之后自阈强度刺激开始,逐渐增加刺激强度,收集10个递增的M波。比较两种方法在患者随访中所得运动单位数目估计数值的变化及差异。结果在ALS患者诊断时,随访3、9、12个月时,两种方法所测运动单位数目无差异,均表现为进行性下降;在随访6个月时,多点刺激法所得数值高于递增法(884-6和47±5;t=1.72,P=0.04)。结论多点刺激法和递增法运动单位数目估计可用于ALS患者的随访研究,在疾病不同时期,两种方法所得数值可以不同。
徐迎胜郑菊阳邓敏张朔康德碹樊东升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运动神经元电刺激随访研究
肌萎缩侧索硬化代谢异常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1年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类致死性神经变性疾病,病程3~5年.研究已经证实ALS患者的营养状态是影响其预后和生存期的独立因素,适时的胃肠造瘘对维持ALS患者体重、延长其生存期有重要作用[1].ALS患者病程中伴随的体质量指数[体质量(kg)/身高(m)2]下降、体内脂肪组织减少等营养不良症状很早就受到神经病学家们的关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ALS患者的营养不良症状常出现于疾病早期,而并非继发于吞咽困难和消化功能障碍,提示了这一过程可能有运动神经元变性之外的其他机制参与.
王晶邓敏樊东升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代谢异常体质量指数神经变性疾病消化功能障碍不良症状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在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3年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为一类原因不明、缓慢起病、病程呈进行性发展、预后不良的疾病.迄今尚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PS细胞)技术的出现为研究神经系统变性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带来新的契机。由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患者体细胞获得疾病特异iPS细胞,并定向分化为疾病中受累的神经细胞,以此用于疾病模型的建立、研究发病机制、进行药物筛选.并可将基因修正过的细胞用于疾病的治疗。本文主要从iPS细胞技术的研究概况、iPS细胞诱导生成中的转录因子、iPS细胞诱导的方法、iPS细胞的来源、iPS细胞技术在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的应用以及iPS技术现存问题这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和展望。
刘新秀邓敏
关键词: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