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210181)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210181)
- 作品数:10 被引量:190H指数:5
- 相关作者:邵景安魏朝富张仕超杨馨越丁文峰更多>>
- 相关机构:重庆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长江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交通运输工程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重大森林恢复计划下的碳增汇效应——基于石柱县两次森林资源二类清查的分析被引量:3
- 2014年
- 利用两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林业工程数据,运用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基于林分(小班)尺度测定森林含碳量,估算2002—2012年的10年间样区恢复计划实现的碳增汇贡献。结果表明:(1)近10年样区森林资源碳贮量和碳密度均获得较大程度的增加,碳贮量增加1.00TgC,平均碳密度增加2.13MgC/hm2;(2)森林碳贮量和碳密度的增加因重大森林恢复计划实施的非均衡性在空间上呈现显著差异,尤其方斗-七曜所夹槽谷区和七曜山南部中山区增幅较快;(3)关键林分因子,碳增汇能力最强的是松、杉、柏及针阔混,累计达1.36TgC,且主要集中于中、幼龄林阶段,累计碳增量0.94TgC;(4)近10年样区重大森林恢复计划共实现碳增汇0.97TgC,占同期森林碳增量的97.66%;平均碳密度增量7.64MgC/hm2,明显高于恢复计划未覆盖范围的森林碳密度增加值,尤其是天然林保护工程碳增量最大,占恢复计划实现碳增汇总量的85.57%;(5)更为重要的,因碳增汇主要发生在中、幼龄林阶段,在中、幼龄林向近、成熟林演化过程中,伴随森林碳密度的增加,仍会展现出较大的碳增汇潜力;(6)研究有助于丰富人们对现已开展的重大森林恢复计划成效的理解和认识,为未来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性对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 廖明蓉邵景安郭跃黄志霖吴朝平
- 长江上游地区经济腹地农村道路体系的优化与网络分析被引量:5
- 2013年
- 在四川省、贵州省和重庆市选取了5个样区,参考各样区农村道路建设标准,优化富有长江上游经济腹地区域特色农村道路体系.借助ArcGIS9.3的空间统计分析功能和网络分析法,分析道路网络空间特征指数,揭示了区域道路体系及其网络特征的差异性和规律性.结果表明,长江上游经济腹地5个样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差异加剧了各级道路体系优化重点的区域差异:桐梓样区(贵州省)和秀山样区(重庆市)在优化路网的同时重在提高路面质量,芦山样区(四川省)、合川样区和忠县样区(重庆市)重在优化环路网;各样区的网络特征指数除成本比C指数有所降低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农村道路网络空间特征存在一定的规律性:道路密度与网络闭合度α指数、线点率β指数、网络连接度γ指数呈正相关关系,而与C指数呈显著负相关;Moran指数进一步表明:通过道路工程优化,地势相对陡峭的样区道路密度显著增加,而地势相对较平坦的样区道路密度增幅不大.因此,农村道路作为一个农村景观廊道或农田物质流、价值流通道,可用网络分析进行评价,并实现农村道路体系网络优化.
- 严飞张仕超魏朝富陈华
- 关键词:网络特征
- 近20年三峡库区(重庆段)森林景观退化特征被引量:5
- 2014年
- 使用2012年2.5m分辨率SPOT-5影像、2002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参与式农村访谈等数据为基础,选取三峡库区典型森林资源大县且属长江生态屏障区的石柱西沱镇为样区,对近20年的森林景观退化的特征、过程与动因进行分析,旨在丰富人们对三峡库区森林景观退化特征的理解.结果表明:1森林景观作为样区主要的景观类型,受大地貌格局控制以原始林和次生林为主,展现强空间异质性;2样区森林景观退化特征在2002年前就已形成,之后基本沿着"森林转型"的轨迹正向演化,总体展现为前期的退化和后期的恢复两个截然相反的过程;3样区森林景观格局演化遵循临级优先原则,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强异质性,不同时段的主要轨迹和空间分布差异较大;4立地条件是驱动样区森林景观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农户行为追求收益最大化和政府行为退耕还林与天然林保护工程则是主要驱动因素,两者共同作用下便出现2002年前森林景观被开发为耕地和之后又被恢复为森林.
- 邵景安郭跃陈勇谢德体
- 关键词:森林景观三峡库区
- 山区土地流转对缓解耕地撂荒的作用被引量:82
- 2015年
- 耕地撂荒是目前山区发展较快的一种土地利用变化,耕地流转能否缓解这一过程,促进土地资源有效配置,以避免耕地资源浪费,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借助前期研究成果,使用多视角两因素散点分析和单因素相关分析方法,旨在查明山区耕地流转对缓解耕地撂荒的作用,结果表明:1在村级尺度上,样区耕地流转与耕地撂荒间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流转率高的村庄,撂荒率低,尤其在优等耕作条件的耕地中表现更为突出,说明耕地流转可以减少优等耕作条件的耕地撂荒;2在地块尺度上,优等耕作条件的耕地撂荒率显著低于劣等耕作条件,样区耕地的撂荒主要由Ⅳ等耕作条件的耕地所贡献;3在村级尺度上,样区耕作条件对耕地撂荒率的作用较弱,村样本间耕作条件对撂荒率差异的解释能力不强,优等耕作条件的耕地撂荒仍然存在,说明以耕地流转率代表的土地租赁市场尚不发育;4但是,样区耕地流转率高的村庄,优等耕作条件的耕地撂荒率低,说明耕地撂荒仍然受到土地租赁市场的完善程度所左右,且土地租赁市场在优化耕地资源利用方面的作用已有一定程度的显现;5进一步完善土地租赁的市场化程度,有助于减少或降低耕地撂荒现象的发生,可以避免优等耕作条件的耕地浪费。
- 邵景安张仕超李秀彬
- 关键词:土地租赁市场耕地撂荒耕作条件
- 基于GIS的重庆丘陵山区农村道路网络特征研究被引量:11
- 2010年
- 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重庆丘陵山区土地整理区农村道路网络特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土地整理后,道路的总长度由54.58 km增加到73.27 km,总密度由55.12 m/hm2上升到74.00 m/hm2,而且由土质路面变为泥结碎石路面和水泥路面;道路密度的Moran’s I系数由0.19降为0.08,空间分布趋于均衡;道路网络的α指数、β指数、γ指数均有提高,网络结构得到明显优化。②从村级尺度看,农村道路网络特征主要受微地形和居民点分布的影响,在道路布局时应尽量增加居民点的通达性和节约建设成本。③网络分析方法能较好地反映农村道路特征变化。
- 杨馨越魏朝富邵景安张平仓丁文峰
- 关键词:土地整理
- 农村道路布局设计及其景观生态效应研究被引量:5
- 2011年
- 农村道路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对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有显著影响。该文论述了农村道路网络、农村道路设计及其生态景观效应。农村道路网络规划应与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在满足连通度的同时,尽可能有益于农村居民点的适度集中,减少对耕地斑块的分割和干扰;路面、路基等设计应综合考虑土壤、工程地质和地形地貌等条件,就地取材;对区域尺度景观的干扰,可通过数个村级尺度单元间"通道-阻隔"效应的耦合积聚而消减。农村道路,特别是丘陵区的农村道路建设,要围绕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优化农村道路网和提高工程设计标准来进行,以改善道路生态景观。
- 杨馨越魏朝富陈华
-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道路网络道路景观
- 近20a三峡库区农林地利用变化图谱特征分析被引量:43
- 2015年
- 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单元能够把表示"空间单元特征的图"与表示"时间发展之起点与过程的谱"合为一体,并建立起空间—属性—过程一体化数据信息。论文以TM/ETM影像为空间数据源,构建三峡库区1990—2000年和2000—2010年两个阶段农林地利用变化信息图谱,以及融合1990、2000、2010年这三个时期土地利用现状的变化模式图谱,以探讨库区近20 a来的农林用地变化轨迹和特征规律。结果表明:1 1990—2000年阶段的农林地利用变化图谱主要以农林地间及其和草地互换、建设用地占用农林地的图谱单元类型为主。空间差异上最为显著的是"耕地→建设用地(编码15)"、"草地→林地(编码32)"和"林地→草地(编码23)",空间分离度较低。2 2000—2010年阶段的农林地利用变化图谱单元分离度增大,农林地利用发生转换空间进一步扩张。最显著变化的是"耕地→林地(编码12)"和"耕地→建设用地(编码15)"图谱单元类型,其次是农林地转换为水域图谱类型(编码14和24)的面积增大。3库区农林地利用变化模式以前期变化型和后期变化型为主,反复变化型和持续变化型发生概率较小,库区农林地利用的转换具有明显的时间阶段性特征。
- 王金亮邵景安李阳兵
- 关键词:分离度三峡库区
- 基于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阶段的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分析被引量:40
- 2013年
- 使用5期TM/ETM数据,借助动态度、综合指数和程度变化指标,旨在对比理解不同建设阶段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与轨迹。结果表明:①耕地与林草地间的转换、耕地和林地被建设占用、林草地互换和耕地、林地与草地被水体淹没是三峡工程整个建设20年来土地利用转换的主要方式;②不同建设阶段因驱动者出现的时序不同和作用程度的差异,土地利用及其驱动者在总体格局框架下体现出显著的细部轨迹;③整个工程建设的20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相对平稳,处于中等以上水平,而利用程度的变化总体呈降低趋势,带有正"W"型的动态格局;④主要土地利用转换方式在空间上的分布广度和集聚度具有较大差异,主体性工程对主要土地利用转换方式的影响呈现强异质性。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对水利工程胁迫下土地利用的理解,为未来适应性土地利用调控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 邵景安张仕超魏朝富
-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大型水利工程三峡库区
- 重庆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参数及机耕道路面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针对重庆丘陵山区农村机耕道(田间道)不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的问题,以重庆市合川区大石镇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荷载和温度疲劳理论对农村机耕道路路面进行设计优化。农业机械标准轴载为145次/d,标准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为112.82万次;当农村机耕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厚度为0.18 m时,荷载疲劳应力(σpr)和温度疲劳应力(σtr)值分别为3.75,0.32 MPa,rr(σpr+σtr)值为4.36 MPa,小于普通混凝土面层的弯拉强度标准值fr(4.5MPa)。当厚度为0.16 m时,rr(σpr+σtr)值为4.86 MPa,大于普通混凝土面层的弯拉强度标准值fr。因此,农村机耕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最小设计厚度为0.18 m,最大厚度为0.22 m,基层采用0.18 m水泥稳定粒料、0.20 m块石垫层,该路面结构可以有效承受设计基准期内农业机械荷载和温度疲劳应力的综合作用。
- 花可可魏朝富邵景安张平仓丁文峰
-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路面
- 基于“二类调查”的三峡库区重点生态恢复县森林资源空间特征的遥感分析被引量:6
- 2014年
- 以高分辨率SPOT-5影像为基础数据源,结合1∶1万地形图计算地形位综合指数,利用ArcGIS的空间叠加和缓冲分析功能,识别三峡库区重点生态恢复县不同地形位与不同道路、水体和聚落缓冲半径下的林地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林地资源总量丰富,且以乔木林和灌木林地为主,受地形制约和林地自然基础影响,林地主要分布在"两山"(方斗山、七曜山)区;林地地形位分布指数随地形位梯度的增大而呈整体上升趋势,乔木林和灌木林地表现尤为明显,其他林地类型则相反;不同缓冲半径内林地面积占缓冲范围面积的比例在道路、水体和聚落周围随缓冲半径的变化,与林地地形位分布指数有很强的相似性;不同缓冲半径内各林地类型占样区相应林地面积的比例仅在聚落周围呈现竹林、疏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高于乔木林和灌木林地;样区林地分布首先受以山地为特征的大地貌格局所左右,而不同地形位以及不同道路、水体和聚落缓冲半径下的林地分布则主要受大地貌格局主导下样区人为活动的胁迫所驱动.
- 吴朝平邵景安黄志霖苏维词廖明蓉
- 关键词:森林资源遥感分析三峡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