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00137)

作品数:12 被引量:23H指数:3
相关作者:顾春虎易定华王云雅魏旭峰赵金超更多>>
相关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解放军第88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细胞
  • 5篇诱导分化
  • 5篇分化
  • 5篇干细胞
  • 5篇瓣膜
  • 4篇间充质干细胞
  • 4篇骨髓
  • 4篇充质干细胞
  • 3篇祖细胞
  • 3篇氯丙烷
  • 3篇内皮
  • 3篇内皮祖细胞
  • 3篇环氧
  • 3篇环氧氯丙烷
  • 3篇丙烷
  • 2篇蛋白
  • 2篇低氧
  • 2篇定向诱导分化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瓣

机构

  • 1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宁夏医学院附...
  • 1篇解放军第88...
  • 1篇解放军第八十...

作者

  • 11篇顾春虎
  • 8篇王云雅
  • 8篇易定华
  • 5篇魏旭峰
  • 4篇赵金超
  • 3篇刘维永
  • 3篇王云
  • 2篇宿学家
  • 2篇欧阳辉
  • 2篇康晓军
  • 2篇张志勇
  • 2篇汪静
  • 2篇王进
  • 2篇张金洲
  • 2篇朱斌
  • 1篇赵壁君
  • 1篇陈瑜
  • 1篇刘金成
  • 1篇周华松
  • 1篇彭阳红

传媒

  • 5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心脏杂志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年份

  • 4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梗死心肌组织裂解液对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被引量:1
2008年
我们通过向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培养体系中加入梗死心肌组织裂解液的方法体外模拟梗死心肌细胞微环境,观察梗死心肌微环境对MSCs向心肌细胞诱导分化的作用。
赵金超顾春虎易定华魏旭峰王云雅王云陈瑜康晓军王进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梗死心肌心肌组织诱导分化作用细胞诱导分化细胞微环境
低氧对小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增殖及黏附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低氧环境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增殖、黏附及分泌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增殖实验、细胞黏附实验及Western blot分别观察小鼠MSCs在低氧(6%O2)和常氧(21%O2)的增殖、黏附,及纤连蛋白(FN)和玻璃粘连蛋白(VN)的表达。结果低氧组10d内培养即可扩增到(1.20±0.19)×10^5细胞/孔,明显高于常氧组(0.65±0.08)×10^5细胞/孔(P〈0.05);低氧组24h细胞黏附率(88.64±1.4)%高于常氧组(60.83±1.6)%(P〈0.05),同时FN和VN的蛋白表达显著增加。结论低氧作为体外的一种可控制因素,调节MSCs的增殖及黏附功能,对于MSCs的组织工程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彭阳红顾春虎易定华杨剑魏旭峰王进康晓军刘维永
关键词:低氧骨髓增殖纤连蛋白
新型纳米微球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制备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修饰葡聚糖纳米凝胶微球,观察其对新生血管生成的诱导和促进作用。方法采用改良乳液聚合法制备载bFGF纳米微球(bFGF-Dex-GMA-NPs),对纳米微球的外形、包封率、体外释药特征进行常规检测,建立兔后肢缺血模型后,分为以下几组(每组6只):安慰剂治疗组(注射磷酸盐缓冲液)(A组);bFGF治疗组(B组);载bFGF纳米微球组(C组),分别于治疗后7、21d用^99mTc标记的sestamibi对后肢血流进行分析,并于21d将动物处死,取局部肌肉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镜下对毛细血管计数。结果合成的纳米微球外形圆整,无相互粘连,包封率高达80.9%,并能较好地控制bFGF的释放,持续释放时间超过25d。后肢缺血模型治疗第7天,B组和C组能量计数分别为(130.95±14.59)、(127.60±11.36),明显高于A组(27.65±6.82)(P〈0.05),但B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1天,C组能量计数增加到(450.69±21.06),明显高于A组(39.89±8,45)和B组(165.34±15,88)(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C组毛细血管密度是(99.00±5.44)/mm^2,明显高于其他两组2.00±0.59(A组)、13.00±1.35(B组)(P〈0.05)。结论载bFGF纳米微球可以控制bFGF长时间释放,对缺血组织新生血管形成有优于单纯bFGF的诱导和促进作用。
邬晓臣顾春虎王云雅吴红魏旭峰孙国成汪静董小超易定华
关键词:血管生成BFGF纳米微球
环氧氯丙烷对戊二醛鞣制的猪主动脉瓣防钙化化学改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索对戊二醛鞣制猪主动脉瓣改性的新的防钙化处理方法,延长生物瓣使用寿命。方法用环氧氯丙烷对戊二醛鞣制的猪主动脉瓣进行改性处理,新鲜瓣膜组作为空白组,戊二醛处理组作为对照组。将三组猪主动脉瓣埋植于大鼠皮下,分别于2、4、8周后取出,通过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猪主动脉瓣钙含量和VonKossa钙染色,以评价环氧氯丙烷化学改性对戊二醛鞣制的猪主动脉瓣钙化的影响。结果光镜下显示环氧氯丙烷改性处理组较少炎性细胞浸润,胶原纤维结构保持良好;戊二醛组试片,则有大片状钙盐沉积及较多炎性细胞浸润,胶原纤维结构破坏严重;SD大鼠皮下包埋实验各组瓣膜的钙化程度在第2、4、8周时逐渐增加,在第4、8周时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空白组(P<0.05)。说明环氧氯丙烷对戊二醛鞣制的猪主动脉瓣改性处理,可显著延缓猪主动脉瓣的钙化进程。Von Kossa染色也显示环氧氯丙烷改性处理明显减轻了戊二醛鞣质的生物瓣膜的钙化。结论通过环氧氯丙烷对猪主动脉生物瓣进行进一步的化学改性处理,可显著延缓猪主动脉生物瓣的钙化进程,可望成为一种防止猪主动脉生物瓣钙化和坏死及其功能衰退的有效方法。
赵金超易定华魏旭峰顾春虎顾继伟李军朋侯小东王云
关键词:生物瓣膜戊二醛环氧氯丙烷
低氧对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低氧培养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增殖、粘附及分泌的影响。方法通过细胞增殖实验、细胞粘附实验及Western-blotting,分别观察大鼠MSCs在低氧(6%O2)和常氧(21%O2)的增殖、粘附,及纤连蛋白(FN)和玻璃粘连蛋白(VN)的表达。结果低氧组10d内培养即可扩增到(1.3±0.12)×105细胞/孔,明显高于常氧组((0.68±0.06)×105)细胞/孔(P<0.05);低氧组24h细胞粘附率((89.14±2.4)%)高于常氧组((62.13±2.6)%)(P<0.05),同时FN和VN的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结论低氧作为体外的一种可控制因素,调节MSCs的增殖及粘附功能,对于MSCs的组织工程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朱斌顾春虎宿学家张志勇易定华
关键词:低氧增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纤连蛋白
环氧氯丙烷对猪主动脉瓣膜去细胞基质体外酶解影响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研究环氧氯丙烷对猪主动脉瓣膜去细胞基质体外降解的影响。方法:按实验干预不同,将90个去细胞猪瓣叶随机分为:胶原酶和弹性蛋白酶组(A组),环氧氯丙烷组(B组),水解对照组(C组)。A组将猪主动脉瓣膜去细胞基质,采用0.5%胶原酶和弹性蛋白酶降解;B组采用0.2%环氧氯丙烷预处理后48h,再应用0.5%胶原酶Ⅰ和弹性蛋白酶体外降解猪主动脉瓣膜去细胞基质;C组加入蒸馏水处理;于处理后第3、6、9、15和30天观察各组降解失重率、降解液外观、蛋白及羟脯氨酸含量。结果:A、B组的支架材料均随降解时间延长逐渐变得菲薄、组织疏松,降解液外观变浑浊,瓣膜失重率增加,降解液蛋白含量和羟脯氨酸含量增加(P<0.01);B组和A组相比在瓣膜失重率,降解液蛋白含量和羟脯氨酸含量均明显减低,但2组上述指标均高于C组(P<0.01)。结论:环氧氯丙烷有减缓胶原酶和弹性蛋白酶降解猪主动脉瓣膜去细胞基质的作用。
顾春虎王云雅周华松邬晓成刘洋刘维永赵金超易定华
关键词:主动脉瓣环氧氯丙烷去细胞
内皮祖细胞和去细胞猪主动脉瓣构建组织工程瓣膜的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将内皮祖细胞(EPCs)诱导分化为内皮细胞后种植在去细胞猪主动脉瓣膜(APV)上,以期为组织工程瓣膜(TEHV)的研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方法采用去垢剂联合胰蛋白酶法去除猪主动脉瓣膜细胞。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羊骨髓中分离出EPCs,并诱导分化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将诱导分化得到内皮细胞种植到APV上。采用光镜和电镜检测猪主动脉瓣膜的去细胞效果。对内皮细胞在APV上的生长效果进行观察。结果猪主动脉瓣内的细胞完全去除。EPCs经定向诱导后,具有表达CD-31,CD.34,von Willebrand因子等内皮细胞特征。诱导分化后的EPCs可以在APV表面黏附生长,并且表达CD-31和von Willebrand因子。结论EPCs可以定向诱导分化为内皮细胞并可以在APV上种植生长。
顾春虎王云雅易定华刘金成欧阳辉金艳张金洲雷涛
关键词:心脏瓣膜内皮细胞
大鼠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与定向诱导分化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建立一种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与定向诱导分化内皮祖细胞(EPCs)的稳定、高效方法。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单个核细胞,经差速贴壁结合特殊培养基扩增并向内皮细胞定向诱导分化EPCs。应用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技术鉴定内皮细胞系列标志:CD34、CD31、Flk-1和祖细胞标志CD133。并通过检测其对FITC标记的UEA-1的吸附和内吞DiI-ac-LDL来进行细胞功能学的鉴定。对分化细胞行vWF、CD31免疫组化染色鉴定,并与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前列腺素能力进行比较。结果梯度密度离心和贴壁法选择的细胞表达内皮细胞特异性抗原CD34、CD31、Flk-1,部分表达CD133。分离所得细胞经EBM-2专用培养基培养后,第5天可见集落形成,培养第9天CD133阳染细胞减少,CD31阳染细胞增加,细胞可特异性吸附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并内吞DiI-ac-LDL,约3周左右形成铺路石样内皮细胞特有形态。诱导后的内皮祖细胞的前列腺素合成能力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该方法可以同时培养扩增和定向诱导分化内皮祖细胞,效率高,稳定性和重复性好。
朱斌王云雅张志勇宿学家顾春虎
关键词:骨髓内皮祖细胞细胞培养
梗死心肌组织裂解液对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作用的研究
2008年
本研究采用向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C)培养体系中加入梗死心肌组织裂解液的方法,体外模拟梗死心肌细胞微环境,观察梗死心肌微环境对ADMC向心肌细胞诱导分化的作用。
赵金超顾春虎王云雅魏旭峰王云马涛易定华
关键词: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梗死心肌体外诱导分化作用细胞诱导分化细胞微环境心肌微环境
诱导分化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组织工程瓣膜间质种子细胞的可行性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对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加以诱导分化,并与大隐静脉来源的血管间质细胞进行比较,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瓣膜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6-02/08在西京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完成。①家猪10只,屠宰后取主动脉瓣膜,尽量剔去血管外膜,浸入Hank’s液中洗涤,制备去细胞主动脉瓣,苏木精-伊红染色比较脱细胞前后的组织特点。②成年杂种绵羊10只,麻醉后分别于股骨大转子穿刺抽取肝素化骨髓10mL,稀释,离心,弃上清及脂肪层,余细胞用LG-DMEM无血清培养基重悬,铺于等体积的Per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上,离心收集单个核细胞,消化传代培养。取第二、三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加入LG-DMEM条件培养基进行体外定向诱导分化。对诱导后细胞进行形态观察、免疫组化鉴定并绘制生长曲线。③上述10只绵羊抽取骨髓后,无菌条件下取大隐静脉,剥去静脉外膜,剪成1mm3,贴壁法培养,消化传代。④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血管间质细胞,分别以5×104L-1密度接种于24孔培养板,常规孵育96h。每孔各吸取培养基0.5mL,测定两种细胞上清液中的羟脯氨酸含量。完毕后用胰蛋白酶消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加入冻存液,调整细胞密度为7×109L-1,置于液氮中,1周后复苏,计算两种细胞的存活率。⑤将去细胞猪主动脉瓣修剪成0.5cm×0.5cm×0.1cm大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间质细胞均按105/cm2密度接种,置入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孵箱中。反复种植3次,每次间隔24h,第4天各组均取出2份样本,扫描电镜观察。第7天向其余标本中加入四唑盐,采用酶联免疫检测仪490nm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血管间质细胞组的吸光度值,比较两种细胞在去细胞主动脉瓣上的生长能力。结果:①新鲜的猪瓣叶中含有大量的成纤维细胞及内皮细胞。去细胞后,主动脉瓣中未见任何细胞及其碎片成分,纤维网架结构保持完整�
顾春虎王云雅李亮刘维永卫向阳欧阳辉张金洲
关键词:诱导分化种子细胞间充质干细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