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CG101)
- 作品数:4 被引量:27H指数:2
- 相关作者:王学文王彦肖坤冰王学文更多>>
- 相关机构:文化部西南民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四种倾向”及对策分析被引量:16
- 2010年
- 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存在四种倾向,即"简单资本化"、"僵硬科层化"、"过度脱域化"、"全民快餐化"。本文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的理论基础与时代背景,从发展理念层面、民众认知层面、学术研究层面、政府工作层面探讨了产生上述倾向的原因,提出了重塑文化保护观念、厘清政府角色、培育志愿者组织、开展自下而上式保护、加强研究工作的对策建议。
- 王学文
- 关键词:科层化快餐化
- “非遗”后的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以水族马尾绣为例被引量:8
- 2012年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推进,深刻影响了我国众多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在参与其中的各利益相关方中,地方政府的角色和作用尤为显著。以三都水族马尾绣为例,在其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在当地政府组织领导下建立了保障机构,施行了相关政策,并举办马尾绣培训班,提升优秀艺人的地位和影响,扩大马尾绣的社会认知度和需求,显示了地方政府的重要推动作用。"非遗"为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创造出新的情境,技艺传承渠道、制品内容、形式功能等都发生着变化。这一方面拓展了技艺的生存空间,同时也使得马尾绣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被削弱。但我们不应该夸大这种削弱的消极意义,而应该将其视为一种积极的传承状态。
- 王彦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族
- 遗产化生活中的自主力量——一个苗族村寨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历程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民族村寨的日常生活经由现代民族国家的价值淬取后进入到"文化遗产"的体系。围绕着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村寨民众的生活也自此进入到"遗产化"的发展历程之中。通过考察一个苗族村寨的保护和发展历程,力图呈现:在超越传统认知范畴、谈判能力和驾驭能力的遗产运动浪潮中,民众动用了怎样的智慧和资源予以应对。并从全球化、国家化和现代化的视角出发,讨论了村民自主发展模式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困境。
- 肖坤冰
-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村寨旅游
- 发展的欢歌与实践的悲唱——一个水族村寨的民俗旅游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民俗旅游,作为民族地区一种发展的选择,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以一个水族村寨卯村的民俗旅游实践为考察对象,探讨了一个面对政府、市场、新型农民组织等多方参与之下的民俗旅游村的起步、发展和运行状态,并指出随着国家—政府支持的减弱,市场化的加深、内部失衡的严重,这种对村民来说多面向的"发展景观"已令他们无力应对,脆弱的旅游实践面临着解体的危险。深层的也是本文想要引人思考的问题是:依赖传统技能、民间组织和乡土知识的村寨文化生态体系,是否能够以其内在的文化逻辑应对来自外界多方面的输入性压力和新生事物(包括扶贫、文化遗产保护、商业化和市场化的冲击,城市化的进程,以及政府、学者和NGO的乡村发展模式设计)?抑或在这样的压力中他们将丧失自己的文化,变成受外力摆布的"被文化"群体?
- 王学文
- 关键词:民俗旅游